教育心理學

2023-01-14 05:36:05 字數 5346 閱讀 6942

1.中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

中學生的認知結構體系基本形成;

中學生認知活動的自覺性明顯增加;

認知與情感、個性得到協調發展。

2.中學生觀察力發展的特點:

目的更明確。永續性明顯發展。

精確性提高。概括性更強。

3.中學生記憶發展的特點:

有意記憶佔主導地位。抽象記憶佔優勢。

理解記憶成為主要的識記方法。

4.初中生情感發展的特點。

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產生了與社會評價和自我評價相關的情感;

自相矛盾的情感;少年的熱情與衝動;

選擇性友誼的建立;情感的社會性更加明朗。

5.高中生情感發展的特點:

個性化的情感 ,浪漫主義的熱情。

6.中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特點:

中學生的心理比小學生有更大的社會性,在很大程度上則更多地取決於社會和環境以及夥伴關係的影響;

中學階段是理想、動機和興趣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是世界觀從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階段,是品德發展和行為選擇的重要階段;

容易走向極端;是乙個過渡時期,希望受人重視,把他們看成大人,當成社會的一員。

7.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係:

①認知發展制約教學的內容和方法;

②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③教學應適應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8.埃里克森的八階段理論:

基本信任感對基本不信任感(0-1.5歲)發展任務:發展對周圍世界,尤其是對社會環境的基本態度,培養信任感

自主感對羞恥感(1.5-3歲)發展任務:培養自主性。

主動感對內疚感(3-6、7歲)發展任務:培養主動性。

勤奮感對自卑感(6、7-12歲)發展任務:培養勤奮感。該階段影響兒童活動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轉向同伴、學校和其他社會機構,教師在培養勤奮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發展任務:培養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

指個體組織自己的動機、能力、信仰及活動經驗而形成的有關自我的一致性形象。中學生所面臨的主要危機就是「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的衝突。

親密感對孤獨感(18-25歲)。

繁殖感對停滯感(25-50歲)。

自我整合對絕望感(50歲以後)

9.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因素(1)家庭教養模式。鮑姆寧根據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與兒童的交往、父母的教養水平四個指標,把父母的教養行為分成**型、放縱型和民主型三種模式。

(2)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在學生社會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教師與學生的相互影響來實現的。(3)同輩群體。

同父母的關係相比,中學生與同齡夥伴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

10.自我意識的發展:(一)1、定義: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的認識。2、組成: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二)發展階段:

1、生理自我(1歲末開始,3歲左右基本成熟)2、社會自我(3歲以後至少年期基本成熟)3、心理自我(在青年初期開始發展和形成)

11.場獨立型與場依存型。提出者:

威特金。場獨立型的人對客觀事物作判斷時,常利用自己的內部參照,不易受外來的因素影響和干擾;在認知方面獨立於他們的周圍背景,傾向於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獨立對事物作出判斷;場依存型的人對物體的知覺傾向於以外部參照作為資訊加工的依據;他們的態度和自我知覺更易受周圍人們,特別是權威人士的影響和干擾,善於察言觀色,注意並記憶言語資訊中的社會內容。

12.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資訊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

13.沉思型與衝動型提出者:卡根。

在有幾種可能解答的問題情境中,有些兒童傾向於深思熟慮且錯誤較少。這種認知方式被稱為沉思型認知方式,另一些兒童傾向於很快地檢驗假設,且常常出錯。這種認知方式被稱為衝動型認知方式。

14.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應該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採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運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

15.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一)桑代克是現代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他把人和動物的學習定義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認為這種聯結是通過盲目嘗試-逐步減少錯誤-再嘗試這樣乙個往復過程習得的;即通過試誤形成的。

(二)在試誤學習過程中,遵循三條重要的學習原則,即:1、準備律、2、練習律、3、效果律

16.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論;經典條件反射的基本規律有:(一)獲得與消退。

在條件作用的獲得過程中,條件刺激與無條件刺激之間的時間間隔十分重要。一方面,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必須同時呈現,間隔太久則難於建立聯絡;另一方面,條件刺激作為無條件刺激出現的訊號,必須先於無條件刺激而呈現,否則也將難以建立聯絡。(二)刺激泛化與分化。

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動物一旦學會對某一特定條件刺激做出條件反應以後,其他與該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也能誘發其條件反應。刺激分化,指的是通過選擇性強化和消退使有機體學會對條件刺激與和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應的行為。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補的過程,泛化是對事物的相似性的反應,分化則是對事物的差異性的反應。

17.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論;(一)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基本規律:1、強化。

強化有正強化(實施獎勵)與負強化(撤銷懲罰)之分:呈現能提高反應概率的刺激的過程即正強化(積極強化),所呈現的刺激即正強化物。取消厭惡性刺激以提高反應概率的過程即負強化(消極強化),厭惡性刺激即負強化物。

無論是正強化還是負強化,最終都是提高反應的概率。這與懲罰不同,懲罰是抑制或消除某種反應,即降低反應發生的概率。

18.逃避條件作用與迴避條件作用。當厭惡刺激出現時,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從而逃避了厭惡刺激,則該反應在以後的類似情境中發生的概率便增加。

這類條件作用稱為逃避條件作用,它揭示了有機體是如何學會擺脫痛苦的。

當預示厭惡刺激即將出現的刺激訊號呈現時,有機體也可以自發地做出某種反應,從而避免了厭惡刺激的出現,則該反應在以後的類似情境中發生的概率便增加。這類條件作用則稱為迴避條件作用,它是在逃避條件作用的基礎上建立的。

19.苛勒的完形-頓悟說。

基本內容: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的。

學習的實質是在主體內部構造完形。完形是一種心理結構,是對事物關係的認知。

(二)對完形派學習理論的評價:完形—頓悟學說作為最早的乙個認知性學習理論,肯定了主體的能動作用,把學習視為個體主動構造完形的過程,強調觀察、頓悟和理解等認知功能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這對反對當時行為主義學習論的機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義;

20.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一)學習分類:

1、根據學習進行的方式,學習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2、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結構的關係把學習分為機械學習與意義學習。奧蘇伯爾認為學生的學習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意義學習的實質和條件。

意義學習的實質: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絡。

意義學習的條件:學習材料本身性質(客觀條件)和學習者自身因素(主觀條件)。

接受學習的實質和技術。

接受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者接受事物意義的學習。接受學習也是概念同化過程,是課堂學習的主要形式。

所學內容大多是現成的、已有定論的、科學的基礎知識,包括一些抽象的概念、命題、規則等。通過教科書或老師的講述,用定義的方式,直接向學習者呈現。

(4)關於"先行組織者"技術。先行組織者,是先於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於學習任務,並且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

21.促進遷移的教學:促進遷移的有效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精選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應選擇那些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科學成果作為教材的基本內容,而每一門學科中基本的知識(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為規範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其遷移價值較大。(二)合理編排教學內容。

從遷移的角度來看,合理編排的標準就是使教材達到結構化、一體化、網路化。(三)合理安排教學程式。合理編排的教學內容是通過合理的教學程式得以體現、實施的,教學程式是使有效的教材發揮功效的最直接的環節。

(四)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學習策略及元認知策略具有廣泛的遷移性,同時它們又能夠提高學習者的遷移意識。

22.知識學習的型別:(一)符號學習、概念學習和命題學習。

根據知識本身的存在形式和複雜程度,知識學習可以分為符號學習、概念學習和命題學習。1、符號學習指學習單個符號或一組符號的意義,主要內容是詞彙學習。2、概念學習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義,實質上是掌握同類事物的共同的關鍵特徵和本質屬性。

3、命題學習指學習由若干概念組成的句子的復合意義,即學習若干概念之間的關係。(二)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和並列結合學習。根據新知識與個體原有認知結構的關係。

知識的學習可以分為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和並列結合學習。1、下位學習又稱類屬學習,縣一種把新的觀念歸屬於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的某一部位,並使之相互聯絡的過程。下位學習包括兩種形式:

派生類屬學習和相關類屬學習。2、上位學習也叫總括學習,就是在已經形成的某些觀念的基礎上,學習乙個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題。3、並列結合學習是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原有觀念既非類屬關係又非總括關係時產生的。

23.認知策略: (一)複述策略。

複述策略是在工作記憶中為了保持資訊,運用內部語言在大腦中重現學習材料或刺激,以便將注意維持在學習材料上的方法。常用的複述策略有以下一些:1.利用隨意識記和有意識記 2.排除相互干擾 3.整體識記和分段識記 4.多種感官參與 5.複習形式多樣化 6.畫線 (二)精細加工策略。

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將新學習的材料與頭腦中已有的知識聯絡起來從而增加新資訊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精細加工策略:1.記憶術 。

記憶術是對無意義的材料賦予某些人為意義,以促進知識保持的記憶方法。常用的記憶術有以下幾種:(1)位置記憶法。

(2)縮簡和編歌訣。(3)諧音聯想法。(4)關鍵詞法。

(5)視覺想象。(6)語義聯想。 2.做筆記 3.提問 4.生成性學習 5.利用背景知識,聯絡實際 (三)組織策略。

組織策略就是在學習中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形成新的知識結構。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組織策略:1.

列提綱 2.利用圖形 3.利用** 4.pq4r方法

24.資源管理策略:在學習的過程中,僅僅使用認知策略與元認知策略是不夠的,學習者還需要一定的學習資源作為支援。

學習的時間和環境、付出的努力、他人的幫助等,都屬於學習資源。而資源管理策略就是幫助學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好這些資源,以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常用的資源管理策略有:

(一)學習時間管理 1.統籌安排學習時間 2.高效利用最佳時間 3.

靈活利用零碎時間 (二)學習環境的設定學習環境的設定指尋找合適的地點或創設適宜的心境等來促進學習。(三)學習努力和心境管理。學習努力和心境管理指通過採用一些技術來影響學生,在學習中維持其注意。

(四)學習工具的利用(五)社會性人力資源的利用 。

1、2、簡述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物件。

答:教育心理學擁有自身獨特的研究課題,那就是如何學、如何教以及學與教之間的相互作用。具體而言,教育心理學旨在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如學習的實質、動機、過程與條件等,以及根據這些理解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如學習資源的利用、學習活動的安排、師生互動過程的設計與學習過程的管理等,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

教育心理學

第一章教育心理學概述 第一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物件與研究內容 一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物件 二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一 學習與教學的要素 1學生2教師 3教學內容 4教學 5教學環境 二 學習與教學的過程 1學習過程 2教學過程 3評價 反思過程 一 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 1總論 第一章 2學生與學習心...

教育心理學

期末作業考核 滿分100分 一 簡答題 每題8分,共40分 1 程式性知識的獲得過程如何?答 根據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和加涅等人的觀點,程式性知識的獲得通常要包括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陳述性階段。學習者獲得有關步驟或程式的陳述性知識。比如陳述分數加法的規則或者能夠描述在駕駛汽車時該如何換檔。在此階段...

教育心理學

09年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心理學試題及答案解析 單選題 1 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 教育心理學 教科書是在年。選d a 1903 b 1908 c 1913 d 1924 2 20世紀初,我國出現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是1908年由房東嶽譯 日本小原又一著的。選a a 教育實用心理學 b 教育心理學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