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

2022-10-15 17:00:17 字數 5894 閱讀 2600

期末作業考核

滿分100分

一、簡答題(每題8分,共40分)

1、 程式性知識的獲得過程如何?

答:根據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和加涅等人的觀點,程式性知識的獲得通常要包括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陳述性階段。學習者獲得有關步驟或程式的陳述性知識。

比如陳述分數加法的規則或者能夠描述在駕駛汽車時該如何換檔。在此階段,學習者對活動的完成是非常艱辛的,需要逐條記憶每一項規則,並緩慢地操作每一步驟。

第二階段:聯合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習者仍需思考各個步驟的規則,但經過練習和接收到的反饋,學習者已能將各個步驟聯合起來,流暢地完成有關的活動。

第三階段:自動化階段。隨著進一步的練習,學習者最終進入自動化階段。在此階段,學習者常常無需意識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夠自動完成有關的活動步驟。例如,乙個人在開車

時可以一邊說話,一邊流利地換擋,在交通擁擠的路面上連續地改變方向;或者乙個學生

不用想著分數加法的各項規則就能快速準確地計算分數加法題,表明他們已達到自動化階段,即獲得了有關的程式性知識或技能。

2、 簡述維納的歸因理論。

答:維納認為可以根據控制的位置把對成就行為的歸因劃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但是,他還提出要增設乙個「穩定性」的維度,把行為的原因分成穩定的原因和不穩定的原因。

維納認為,在某些成就任務上成功和失敗時,人們傾向於把結果歸因於以下四個原因: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這四個原因可以用穩定性和控制的位置兩個維度加以劃分。

3、 學生不能正確理解和表徵問題的原因有哪些?

答:學生不能正確理解和表徵問題,主要有4個方面的原因:

(1)缺乏明確問題的經驗。實際上,學生在學校中解決問題的經驗往往來自於數學、化學、物理等課程;而所解決的問題又往往是教師或課本中明確規定或提出的模式化問題。因此當學生面臨從未見到的題型或複雜的情況,就會不知所措,理解不了。

(2)缺乏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對於教師提出的問題,如果存在未知概念或學生所缺乏的日常經驗,問題理解也會出現困難。所以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先獲得與問題有關的知識。

(3)急於得出答案。心理學上把富於解決某類問題的經驗並能快速、熟練地解決此類問題的人稱為「專家」,與之相應的不能熟練解決問題的人稱為「新手」。實踐表明,無論哪個專業、多大年齡的新手,很多人都有乙個共同特徵:

就是沒等弄明白問題之前就急著要得出乙個答案。甚至不管已知條件是否充足、所選擇的策略是否有效,他們就開始胡亂地把已知條件拼湊在一起進行加減乘除的運算。

(4)具有輻合思維傾向。輻含思維是指人的思維朝向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與之相反的發散思維是指思維朝向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向,哪怕有時看起來與原有問題大相徑庭。

導致人在理解和表徵問題時具有輻合思維傾向的因素叫心理定勢,它能使人由於經驗的作用而只看到事物的乙個方面,或者由於練習的結果而只想到一種現成方法。

4、簡述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答:1.前習俗水平。

這一水平的兒童的道德判斷著眼於人物行為的具體結果和自身的利害關係。包括兩個階段:(1)服從與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2)相對的功利主義的道德定向階段。

2.習俗水平。這一水平的兒童的特點是:

能了解、認識社會行為規範,意識到人的行為要符合社會**的希望和規範的要求,並遵守、執行這些規範。包以下兩個階段:(3)人際和諧(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階段,(4)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3.後習俗水平。該水平特點是:

道德判斷超出世俗的法律與權威的標準,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則和良心為行為的基本依據。包括以下二個階段:(5)社會契約的道德定向階段,(6)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

5、什麼是遺忘?遺忘的原因是什麼?

答:遺忘是指記憶資訊的消失或不能提取。一種觀點認為,遺忘是由於干擾造成的。

干擾是指在學習之前或之後學習的別的東西分散了對當前學習的注意力從而造成了資訊喪失。實驗研究表明,干擾有兩種,一種叫前攝抑制,是指先前學習對後繼學習的干擾。另一種是後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的干擾,叫倒攝抑制。

在學習和回憶系列材料時,中間部分遺忘最多,稱為系列位置效應。系列位置效應的產生原因是由於系列材料的中間部分同時受到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的影響,因而遺忘最多。另一種觀點認為遺忘和提取失敗有關。

許多研究者認為,當遺忘發生時,學習者並非真的「失去」了資訊,而是學習者不能提取資訊。在試圖提取資訊時,人們常常意識到他們在長時記憶中貯存了一些東西,但是他們無法準確地說出這些東西到底是什麼。研究者把這種現象稱之為「舌尖現象」。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貯存時沒有做適當的加工或者找不到適當的回憶線索。

二、辨析題(每題10分,共30分。僅作判斷不說明理由不得分)

1、遺忘的程序是均衡的,影響遺忘程序的因素就是時間,時間越長,忘得越多。

答:錯誤。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最早研究了遺忘的程序並發現:開始遺忘是很快的,而在最後遺忘是很慢的。即遺忘的程序是不均衡的,先快後慢是遺忘的基本規律。

影響遺忘程序的因素除時間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1)學習材料的性質。一般認為,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遺忘得慢,有意義材料比無意義材料遺忘得慢。

(2)學習材料的數量。在學習程度相等的情況下,一次學習的材料越多,遺忘越快,材料少,則遺忘得較慢。(3)學習程度。

對所學習的材料達到恰能背誦之後,還繼續學習一段時間,稱之為過度學習。心理學實驗證明:在達到100%的學習程度以後,再繼續多學幾遍並不是浪費,而是很有必要,過度學習無論從保持量還是防止遺忘的數量來看,都要好於恰能背誦的學習。

因此,學習不要滿足於剛剛記住,但過多的過度學習也是不必要的。實驗證明:150%的過度學習是最適宜的。

(4)加工程度。學習時是否對所學材料做認知加工,對遺忘有重要影響。單純地複述材料,保持的效果較差,遺忘較多。

經過學習者精製和組織的材料遺忘得較慢。

2、學生的學習有其特殊性。

答:正確。

學生的學習通常指學生在學校裡進行的學習,是學習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狹義的學習。它既不同於人類歷史經驗的積累過程,也不同於人們在日常生活環境中所進行的學習。學生學習的主要特點是:

第一,學生的學習是以掌握間接知識經驗為主的。第二,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地知道下進行的。第三,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技能,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第四,學生的學習是在學校班集體中進行的。

3、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演算法總能保證問題一定得到解決,而啟發法做不到這一點,因此,演算法可以取代啟發法,

答:錯誤。

當問題明確後,就要選擇適當的方法來解決它了。在這裡,清楚規定的問題和含糊規定的問題就存在差別了。清楚規定的問題往往通過「演算法」來解決。

演算法就是具有解決此類問題的一系列特定步驟,或可對問題進行窮盡一切可能的嘗試。含糊規定的問題(也包括一部分清楚規定的問題)需要用「啟發法」來解決。啟發法就是憑藉經驗盡快找出一條或多條有效解決問題的途徑而不管是否還有其它途徑。

無論是簡便的公式,還是窮盡一切可能的嘗試,演算法總能保證問題一定得到解決,而啟發法做不到這一點。但演算法又不能取代啟發法,因為一是有些問題沒有演算法或尚未發現演算法;二是一些問題雖有演算法,但不如啟發法迅速簡捷。

三、論述題(每題10分,共30分)

1、布魯納學習理論與奧蘇伯爾學習理論有何相同點與不同點?

答:答:相同點:

第一,布魯納與奧蘇貝爾都是認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們對學習問題的研究都是從認知觀點出發的。第二,都強調認知結構在學習中的作用,並且認為認知結構是分層次的,都認為學習是認知結構的組織與重新組織,都強調心學習與原有認知結構的聯絡,即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第三,都強調學習是積極主動的過程,都重視內在動機在學習中的作用.

第四,都直接研究人的學習,其觀點與教學實際聯絡均較密切. 不同點:第一,所說的認知結構的具體內容不同:

布魯納稱之為「表徵」、分為動作性表徵、映象性表徵,映象性表徵和符號性三個階段:奧蘇泊爾稱之為觀念的內容與組織,並認為認知結構的層次是自上而下抽象概括水平逐漸降低.第二,強調的學習過程的方向不同:

布魯納強調學科的基本結構,從具體事例中抽象出一般原理,即進行上位學習;奧蘇泊爾強調的教學過程正好與布魯納相反,強調由教一般的、範圍廣的概念到具體而詳細的例證,即進行下為學習.第三,倡導的學習方式不同:布魯納倡導發現學習,並闡述了發現學習的過程和作用,奧蘇泊爾強調接受學習,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第四,對學習實質的表述不同:布魯納認為學習的實質在於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第五,在教學實踐中應用的難易程度不同:

布魯納發現學習運用於課堂教學時,受學生的智力水平及學習材料的性質等因素制約,有一定難度。

2、論述複述和組織在學習的資訊加工中有何作用?

答:複述是指在工作記憶中重現資訊。複述有兩種型別即維持性複述和精製性複述。

維持性複述是指一遍一遍地、原封不動地重複要記憶的資訊。維持性複述的主要作用是使資訊暫時地儲存在工作記憶中以便使用;維持性複述的第二個作用是使工作記憶中的部分新資訊通過反覆的、充分的複述而轉換到長時記憶中去貯存。通過維持性複述進入長時記憶的資訊,通常是一些意義性不強的學習材料,如**號碼、外文單詞、數學公式等等。

由於維持性複述只是原封不動地重現新資訊,而沒有和已有知識建立任何聯絡,因此,即使通過簡單的維持性複述進入到長時記憶的資訊,也容易從長時記憶中遺忘。精製性複述是指將要記憶的資訊與已貯存在長時記憶中的資訊建立聯絡的過程。精製性複述是通過運用精製策略實現的。

所謂精製是指在工作記憶中完成的對新資訊的精心製作或精細加工,是對要記住的新資訊附加額外的資訊的過程。精製是乙個主動的資訊加工活動,學習者必須有主動精製的意識,主動地考慮如何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絡,主動地以新資訊為線索去啟用長時記憶中貯存的有關資訊。精製性複述的作用有兩個:

第一,通過新舊知識建立聯絡,促進對新知識的理解,並使新知識進入長時記憶,更長久地保持;第二,通過精製性複述而進入長時記憶的新知識,當需要從長時記憶中提取時,能夠更容易對資訊進行檢索。所謂組織是指對要記憶的新資訊,按照專案之間的相似性或專案之間的關係歸類,並形成一定的結構模式的過程。精製和組織都是在工作記憶中對資訊進行加工的方式,但又是兩種不同的方式。

精製性複述有助於建立新知識與已有知識之間的聯絡,但卻沒有建立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組織則是建立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使之結合成乙個整體。組織的作用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經過組織的資訊最容易進入長時記憶中貯存並在長時記憶中建構命題網路;第二,經過組織的資訊,也便於從長時記憶中提取(回憶)資訊。

3、加涅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答:(1)學習結構模式。加涅將學習過程看作是資訊加工流程。

2023年,他描繪出乙個典型的學習結構模式圖。加涅的學習結構模式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右邊的結構叫操作記憶,是乙個資訊流。

來自環境的刺激作用於學習者的感受器,然後到達感覺記錄器,資訊在這裡經過初步的選擇處理,停留的時間還不到一秒鐘,便進入短時記憶,資訊在這裡也只停留幾秒鐘,然後進入長時記憶。以後當需要回憶時,記憶從長時記憶中提取而回到短時記憶中,然後到達反應發生器,資訊在這裡經過加工便轉化為行為,作用於環境,這樣就發生了學習。第二部分是左邊的結構,包括預期事項(期望)和執行控制兩個環節。

預期環節起著定向作用,使學習活動沿著一定方向進行。執行環節起調節、控制作用,使學習活動得以實現。第二部分的功能是使學習者引起學習、改變學習,加強學習和促進學習,同時使資訊流激化、消弱或改變方向。

加涅認為學習的外部條件應加以區別,發生在學習者頭腦裡(中樞神經系統)的內部活動是學習過程,它是在外界影響下發生的。教學是有目的、有計畫地發動、激發、維持和提高學習者學習的一整套外部條件。在此基礎上,加涅提出了他的學習過程的八個階段和相應心理過程的假設。

①動機產生階段,與之相應的心理過程是期望。②了解階段,與之相應的心理過程是注意、選擇性知覺。③獲得階段,

與之相應的心理過程是編碼、存入。④保持階段,與之相應的心理過程是記憶貯存。⑤回憶階段,與之相應的心理過程是檢索。

⑥概括階段,與之相應的心理過程是強化。⑦作業階段,與之相應的心理過程是反應。⑧反饋階段,與之相應的心理過程是期望。

(2)強調已有認知結構在學習中作用。加涅認為新的學習一定要適合學習者當時的認知發展水平,即學習者已經發展形成認知結構。認為學習要在學習者內在認知結構和新輸入的資訊之間,建立起相互聯絡和相互配合的新結構。

學習的理想條件是要把新輸入的資訊與學習者已有認知結構之間所存在的矛盾和差距,給以適當調整。這樣,新資訊能納入已有認知結構中去,並建立新的認知結構。新的認知結構又作為高一級學習的基礎,這樣認知結構得到逐級發展和提高。

教育心理學

第一章教育心理學概述 第一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物件與研究內容 一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物件 二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一 學習與教學的要素 1學生2教師 3教學內容 4教學 5教學環境 二 學習與教學的過程 1學習過程 2教學過程 3評價 反思過程 一 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 1總論 第一章 2學生與學習心...

教育心理學

09年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心理學試題及答案解析 單選題 1 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 教育心理學 教科書是在年。選d a 1903 b 1908 c 1913 d 1924 2 20世紀初,我國出現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是1908年由房東嶽譯 日本小原又一著的。選a a 教育實用心理學 b 教育心理學 c...

教育心理學

第一章教育心理學概述 1教心是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系裡規律的科學。2學習與教學的五要素 學生 教師 教學內容 教學 教學環境。3學生是學習的主體4教師處於對學生的指導地位。5學習過程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6在學與教的模式中,三種過程包括學習過程 教學過程 評價反思過程。7 19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