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農村課堂教學多元互動教學策略及應用研究

2023-01-30 05:06:05 字數 4957 閱讀 6409

實施方案

一、課題的提出:

1、教育現代化的要求。世紀之交,千年輪迴,直面飛速發展的資訊時代與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對我校提出嚴峻的挑戰,時代要求我們應有新的突破,要求我們注意研究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的變化,要求廣大教師掌握現代化教學設計的方法,目標是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負責、學會選擇、學會創造,能主動適應未來的有用人才。

2、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程序,為提高中華民族整體文化素質做出了巨大貢獻,教育成就舉世矚目。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已是我們基礎教育肩負的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

開展本課題研究,就是真心實意、堅定不移地深化素質教育的要求。進一步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學校教育教學各環節進行廣泛的深刻地變革,從理論與實踐上探索出一條高質量、高效益的素質教育形態。

3、學校的發展方向及目標。學校把「以人為本,關注生命」作為學校總的辦學理念,堅持學校管理以人為本,教師管理以師為本,學生管理以生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個性特長,把「人文和科學同輝,特色與品牌相映」為總體發展方向,把學校辦成乙個「人文與科學同輝,教師和學生雙贏」的溫馨家園。基於這乙個目標,通過本課題研究則摸索出一些科學可行,能適應新的教改要求的教學思路和教學形式。

二、本課題概念的界定:

1、多元互動:今日已被我們逐漸熟悉的「互動」概念**於大眾傳播學領域。在教學模式中,「互動」是相對「傳統型」中的「填鴨式」的「施動型」而言的。

也就是說,傳統型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由「施動者(教師)」將知識傳播給「受動者(學生)」,「受動者」僅僅處於靜止的接收狀態,按照既定的提示與要求進行合乎規範的反饋。而「互動型」將雙方放置在乙個平等而開放的迴圈系統中,如當「施動者」首先提供一條資訊後,「受動者」改變其靜止的接收狀態,即在進行消化、思考、選擇、創造等諸多環節之後再進行反饋,其狀態是參與性的、投入的,再進行有選擇的接收以及有根據的聯想和創造。「施動者」也立刻接收到「受動者」的反饋,從而調整自己傳播資訊的強弱,甚至傳播的趨向與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首先這種教學模式中的「互動性」與大眾傳播模式中的「互動性」有明顯差異,因為教學顯然屬於人際傳播範疇,也就是說,教學中的雙方是面對面的交流,是「即時性」的交際,而非大眾傳播中的「延時性」交際,因此交際的手段、資訊的走向都更加豐富多彩,更為複雜。其次,這種教學模式中的「施動者」和「受動者」並不單純的指向「教師」與「學生」,而是模糊的、任指型的指向。此外,這種模式中「受動者」與「施動者」之間的迴圈是周而復始,永無終點的,迴圈的「箭頭」是永久流動的,從而形成了乙個平等、開放、充滿活力的、堅韌的良性迴圈系統。

課堂教學中的多元互動指的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情感、知識、能力互動等。

2、課堂教學策略研究:(互動性和多元化)是指針對傳統教學模式所進行的融電化、多**、情境、綜合環境、校園環境、校園文化、課堂情境等全方位的,集教學、教法、硬體技術,綜合開發為一體的,具備學校自身特徵的互動性多元化現代教學模式的系列研究。主要包括:

初中課堂教學互動行為準備策略研究;初中課堂教學行為多元化策略研究;初中課堂綜合管理策略研究以及初中課堂多元互動教學評價策略研究。另一方面,在概念的界定上也可以界定為多元互動的課堂教學特徵研究;基本模式研究;學科中的應用研究以及評價研究。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我國傳統的教育思想,孔子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現代教育就是要將學生培養成主體性的人,使學生具有主動性、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的人,在教學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發揮學生學習的獨立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創造性,這是對優秀傳統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2.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是教學的第一原則,這就需要使課堂活動成為一種"合作學習"活動,在合作學習中,優秀生可以為困難生提供智力刺激和幫助,使困難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在合作中充分體現集體的智慧型和力量,互相取長補短,促進了中等生的提高和優秀生的發展,取得高質量的課堂效果。在共同參與的過程中,學會互相交流的技巧與合作的能力。

通過合作,使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建立起自尊,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增強主人翁的意識,激發創新思維,產生成功的體驗。

3."建構主義"認為知識體系的形成,不是個體封閉系統中的事件,而是同他人相互作用、合作活動的過程中才有可能形成。對於學科學習,更是由同他人的互動中所產生的認知矛盾而得到促進。

處於同齡層的同學之間的互動合作學習屬於水平性互動。同樣認知水準的同學之間通過略有差異的視點與認知的碰撞,各自產生內部的認知矛盾,這種認知矛盾的解決,將會引起每乙個個體內部的知識的重新構建。

同教師之間的互動是一種垂直性互動。互動不僅在學生間存在,在師生間也存在。在教學中教師創設必要的認知情境,及時地引導、啟發和幫助,推動學生認知體系的構建,同時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藝術得到提高和發展。

構建主義的學習理論是由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後的進一步發展,構建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灌輸物件轉變為資訊加工的主體、知識能力的主動構建者;而且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播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在教學中注重創設教學情景和氛圍,讓學生觀察、思考、實踐、探索、發現、運用,去主動地發展,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四、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課程改革將實現初中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乙個學生多元化發展的歷史性轉變。而課堂教學策略的變革是課程改革的關鍵所在。課堂教學改革不僅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初中教育改革的原點。

通過對課堂教學中多元互動的研究,探索有利於每乙個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操作策略,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操作真正做到多元互動教學模式的完整建立。著重解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問題化。以問題為紐帶的初中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教學,發展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化。化結果為過程的初中課堂教學。過程教學比結果教學更重要,把教學過程作為教學結果的動態延伸,使知識教學變為智慧型教學。

3多元化。以綜合為導向的初中課堂教學。注重學科知識的聯絡和溝通,加強教學和整合,開發學生多元智慧型。

4生活化。以學生生理為主心的初中課堂教學,使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5即時化。變靜態為動態的初中課堂教學。改變把課堂教學作為備課的簡單重複的傳統做法,將教學重心由事前備課轉移到教學現場的即時互動化,強調課堂的現實生成和直接生成、互動生成。

突出課堂教學活動的動態性以及教育過程的生命性。

6效益化。以學生群體和個體發展為歸宿的初中課堂教學。最大限度促進全體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又使每個學生均能向自己「最近發展區」發展。

五、本課題研究的目標:

1、構建"多元互動式"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體系。

(1)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課堂,建立以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參與,主動**的多元互動的課堂活動模式。

(2)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由機械模仿變為"體驗、感悟性學習"實現學生敢於質疑,勇於探索,善於合作,勤於創新的最高教學目標。

(3)破除教師中心論,創設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建立即時的、開放的、相互的、迴圈的教與學的師生關係。

2、培養具有良好創新素質的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具備優良的創新品質,較強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一支具有創新精神,掌握科學方法的科研型,學者型,實踐型的教師隊伍。參與實驗的老師要努力轉變觀念,樹立創新教育思想,並能自覺運用創新教育思想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通過加強理論修養和實踐鍛鍊,提高自我創新意識和能力,掌握多元互動教學模式的本質特徵,形成相應的教育創新能力。

六.課題研究的原則:

單元目標教學的改革促進了課堂效率的提高,加強了"雙基"的落實,大面積地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但是隨著課堂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也逐步地認識到目標教學的不足之處,它過多地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習慣於傳授現成的結論,無視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用統一的思維模式來訓練學生,使學生的學習多處於機械模仿的狀態,而達到所謂的"熟能生巧",缺乏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驚奇、自豪和創造的快樂體驗,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依照自己設計的程式乙個個地進行,過多地追求課堂教學秩序的有條不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明顯不足,缺乏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

多元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主要研究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主體精神的充分體現,傳統教學中學生普遍缺乏學習興趣,學生在教師的安排下成為被動學習的工具和執行者,多元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以對知識的好奇和求知慾為前提,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為基本任務,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讓學生自覺、主動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自學地總結和掌握解決問題過程中所用到的思想和方法以達到掌握知識、深化思維、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教學目的。

2教師主導作用的重新定位:課堂活動實質是師生共同認識客觀事物,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它不僅是師生間的協同活動,而且是一種統一活動,教師不以權威者、知識擁有者自居,而是以引導者、促進者、鼓勵者的身份出現,成為班集體的一員,在師生之間開啟廣泛合作的渠道,互相接納,彼此溝通和交流。教師通過主導作用,指導、點撥學生去探索和發現知識,進行再"創新"活動;學生通過主體學的活動,為教師提供導的方向,啟的目的,甚至啟迪教師的教學思路,激發教師的教學靈感。

現代資訊社會人們獲取資訊的渠道多種多樣,學生在許多方面比教師懂的多,超過教師,因此,教師要善於吸納學生反饋出的新資訊,並快速地進行再加工、再完善、再拓展,釋放給學生,達到師生的共同提高。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得生動活潑,學的興趣盎然",不拘於死板的流程和固定的模式,能使師生都產生新的創意。

①發展學生的個性品質;

②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③營造開放的教學空間隔;

④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七.課題研究的內容:

1.各學科多元互動式課堂教學活動的基本模式。

2.多元互動式課堂教學活動的方法、策略和原則。

3、教師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多元互動式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定位和作用。

4、多元互動式課堂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 八.課題研究的組織結構:

1.本課題負責人朱新林曾擔任秦皇島市「十一五」教育科研重點課題遠教資源環境下提高初中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發表了二十餘篇高質量的**。

主持人不僅具有較強教育科研組織管理能力,而且對課堂教學研究具有一定的造詣,這為本研究深入開展奠定了基礎。

2.參加本研究的主要成員均是一線教師,他們不僅是具有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更重要的是他們善於學習,銳意改革,積極探索,具有較強研究意識和動機,這為本研究開展提供了濃郁的氛圍。

新課程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思考

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由於突出了開放意識 民主意識,學生自學的主動性 積極性和表現慾都被激發出來,滿堂灌 滿堂問 的現象得到了初步而有效的改變。然而,在課堂變得 熱熱鬧鬧 展現出 一片曙光 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在做法上已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偏差,甚至有從乙個極端走...

新課程背景下歷史課堂教學的「活化」

作者 蔣華強 江蘇教育研究 2012年第11期 歷史是絢麗多彩的,歷史課堂教學也應該精彩紛呈。如果歷史課堂教學淪為簡單的知識灌輸和機械的重複訓練,必然枯燥無味,缺乏活力。一 課堂教學的 活化 指向學生主體意識的啟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主體意識的啟用必須著重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啟導學生的思維,喚起學...

新課程背景下美術課堂教學的新思考

作者 詹慧娟 初登講台至今已有兩年,面對學生,我逐漸從青澀到從容,在熟練教學技能的同時更深刻地體會到了由書本過渡到實踐的種種矛盾與困惑。雖然早已將課程改革和新的課程標準熟記於心,可是如何在實踐當中將這些 新 落到實處,卻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從最初單純地對老教師教學模式的模仿,到自己漸漸摸索出一些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