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宋朝科舉制度簡介宋朝是怎樣對待連續未考中者

2023-01-22 00:51:07 字數 903 閱讀 6556

導語:在科舉考試設計上,宋朝更注重錄取的公平性,據《文獻通考選舉考三》記載,大中祥符元年(公元2023年),宋真宗趙恆曾就科舉中的不公表態:

在科舉考試設計上,宋朝更注重錄取的公平性,據《文獻通考·選舉考三》記載,大中祥符元年(公元2023年),宋真宗趙恆曾就科舉中的不公表態:「貢舉謗議,前代不免。朕今召所謂勢家子弟者,別坐就試。

」宋代對「官二代」特有的「別試」,由此而來。

在公平方面,宋朝的錄取政策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錄取名額向平民、庶族傾斜——科舉的平民化,讓一般學子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二是擴招,增加錄取名額。

其實,宋朝建國之初的錄取率也不是很高,每年被錄取的進士僅一二十人,趙光義(太宗)登上大位後,大幅增加錄取名額。據《續資治通鑑·宋紀九》,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錄取進士109人、諸科207人,加上特奏名和諸科賜同進士出身人數,共錄500人,創了紀錄。

在這次考試前,趙光義說了這樣一番話:「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為致治之具矣。」可見,朝廷選拔人才的心情很急迫。

當年參加應試的多達5300餘人,基本上按趙光義10%左右的錄取比例要求來錄取。這一錄取比例在當時是相當高的,當時大臣薛居正上奏書稱:「取人太多,用人太驟」。

事實證明,趙光義的擴招是有眼光的,在太平興國二年錄取的學子中,出了好多名人、重臣,如後位至宰相高位的政治家呂蒙正,在109人進士名單中是一甲第一名,即俗話說的狀元,可以講,沒有朝廷向「寒人」傾斜的錄取制度,呂蒙正想出人頭地很難。

宋朝錄取人數最多的一次是咸平三年(公元2023年),據《宋史·選舉志一》記載,這一年進士諸科錄取了740多人,其中特奏名900餘人;此外,還賜予河北進士諸科350餘人,又從落榜生中補錄500餘人。

「特奏名」是宋朝獨特的錄取政策,用來照顧錄取老的考生,宋初趙匡胤規定:凡應試十五舉以上未被錄取的,可不再經過考試,特賜本科出身,這是少見的照顧性質的「破格錄取」,名副其實的「恩科」。

古代科舉制度

院試 即童生試 鄉試 會試和殿試。科舉考試是從府 州 縣基層開始,叫做童試。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後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考秀才是初級考試,俗稱 小考 由於童試在古代是基層考試,所以其第一名案首尚算不得 元 鄉試才是科舉正式考試的開始。鄉試是正式科考的第一關。按規定每三年一科。遇上皇帝喜慶亦會下詔加開...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簡介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簡介.txt我都捨不得欺負的人,哪能讓別人欺負?一輩子那麼長,等你幾年算什麼我愛的人我要親手給她幸福別人我不放心我想你的時候我一定要找得到你不許你們欺負他!全世界只有我才可以!放棄你,下輩子吧!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魏晉以來,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

宋代的科舉制度

宋遼金夏教育史之宋代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自隋煬帝大業二年 年 始創以來,經唐代而體制初備,成為繼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後的最主要的人才選拔考試制度,在國家的政治文化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教育事業的發展,也起到了直接或間接的多重作用。進入宋代,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定型,體制日漸細密周全,規模也逐步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