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下的唐詩創作

2021-06-27 14:19:09 字數 2756 閱讀 1363

摘要:唐代科舉詩歌創作唐詩

正文:嚴羽《滄浪詩話.詩評》中如此評述:「『唐詩何以勝我朝?』唐以詩取士,故多專門之學,我朝之詩所以不及也。」

唐朝以詩取士只是個廣泛的說法,實際的考試錄取標準時常變化,但是唐朝取士以才學為主這點不會改變。這個「才學」在大部分時期的標準便表現「詩」。由此可知,唐代科舉制度對唐詩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在這樣的背景下,唐代也出現了眾多與科舉制度相關的詩歌。

本文簡述唐代科舉下的詩歌創作。

首先是行卷詩。

在唐代,應試舉人為了增加及第的可能性和爭取名次的上公升,多將自己平日的詩文編寫成卷軸,在考試前送給有地位的人**,來求得舉薦,此種行為形成風尚,被稱為「行卷」。

與行卷相關的著名事例有很多。王維、白居易、杜甫等著名詩人都有過行卷的事例,這裡主要介紹兩個事例。

其一:李賀的《雁門太守行》。

據唐代張固《幽閒鼓吹》記載:(李賀)「以歌詩謁韓吏部,時吏部為國子博士分司,送客歸.極困;門人呈卷,解帶旋讀之。首篇《雁門太守行》曰:

『黑雲奪壓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鱗開。』卻援帶命邀之。」

韓愈本來極困,卻在看了這首詩前兩句之後立即讓人將李賀邀請進來,就可以看出韓愈對這首詩的欣賞。也由此可以知道行卷詩對士人的前程功名的影響。

其二:朱慶餘的《近試呈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這首詩乍看之下,是首講述夫妻間閨趣的小詩,但實際上是朱慶餘在考試前做給張籍的行卷詩。以舅姑喻主考官,以新娘喻自己,以夫婿喻張籍,意在詢問以自己的能力究竟能不能考中。

張籍在接到這首詩後,答覆朱慶餘:越女新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意思你的能力足夠考中,不必憂心。這之後朱慶餘果然考中的狀元,兩人的故事也傳為佳話。

然後是應試詩。

既然科舉取士的主要方式是「詩賦」,那在科舉考試途中肯定會產生很多詩歌作品。要在考試中寫出好的作品,對詩人的素質有很高的考驗,首先要有底蘊其次還要有急智。這兩者並具的詩人寫出來的詩歌大部分都是流傳千古的優秀篇章。

如:張子容的《璧池望秋月》「涼夜窺清沼,池空水月秋。滿輪沉玉鏡,半魄落銀鉤。

蟾影搖輕浪,菱花渡淺流。漏移光漸潔,雲斂色偏浮。似璧悲三獻,疑珠怯再投。

能持千里意,來照楚鄉愁。」

又如:錢起的《湘靈鼓瑟》:「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這首應試詩是唐時應試詩中的佳品,想象奇特,輕靈自然,末句被《舊唐書·錢徵傳》讚為「鬼謠」。

還有祖詠的《終南望餘雪》:「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關於這首詩,還有一段故事:即按照考試規定,這首詩必須做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祖詠只寫了四句。在考官詢問為什麼不寫完時回答「詩意已盡」。

的確,在一首詩將詩意表現得淋漓盡致的時候,也就沒必要再畫蛇添足地增添什麼了。

再然後是及第詩。

都說十年寒窗,古時士子的科舉之路相當艱難,而一旦高中,那樣的喜悅和榮耀就更是難以言說。及第之後有曲江宴會、雁塔題名這樣的活動,而寫詩來表達自己的高中的興奮之情也是士人們的正常行為。所以唐詩中也有許多及第詩。

最為膾炙人口的是孟郊的《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 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高中之後的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除此之外還有許渾《及第後春晴》:「世間得意是春風,散誕經過觸處通。細搖柳臉牽長帶,慢撼桃株舞碎紅。也從吹幌驚殘夢,何處飄香別故叢。猶以西都名下客,今年一月始相逢。」

白居易《及第後歸覲留別諸同年》:「十年常苦學,一上謬成名。擢第未為貴,賀親方始榮。

時輩六七人,送我出帝城。軒車動行色,絲管舉離聲。得意減別恨,半酣輕遠端。

翩翩馬蹄疾,春日歸鄉情。」

顧非熊《酬陳摽評事喜及第與段何共貽》:「至公平得意,自喜不因媒。榜入金門去,名從玉案來。歡情聽鳥語,笑眼對花開。若擬華筵賀,當期醉百杯。」

這些詩要麼敘述自己的春風得意,要麼敘述別情,但是也不是傳統的悲傷的離別;要麼恭喜別人高中及第,基本上都是滿含著歡欣喜悅,據統計,《全唐詩》中僅僅以及第、登科為篇名的唐詩就有一百二十多首,由此可見科舉制度下的及第詩的繁榮。

最後是落榜詩。

有人高中就肯定有人落榜,與及第詩的歡欣完全相反,落榜時大部分是敘述人生不得意,敘述努力後不得結果的悲傷失意。苦讀多年卻沒有考中的巨大的落差感,使得詩人們將滿心的憤懣悲苦全化為詩句。那些落榜詩在我們現在讀來都能感覺到其中的悲傷。

其中最為出名的要數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相傳,這首詩是在張繼落榜後寫成,他因為名落孫山,心情非常苦悶,前往蘇州散心,投宿在寒山寺旁的客船裡,面對蘇州城的夜色,心境淒清寒冷,才吟出《楓橋夜泊》。要說淒清苦悶,在這首詩中倒沒有怎麼體現,不過這的確是首空靈寂寞的佳作。

除此之外,還有杜荀鶴的《下第投所知》:「若以名場內,誰無一軸詩?縱饒生白髮,豈敢怨明時。知己雖然切,春官未必私。寧教讀書眼,不有看花期。」

還有黃巢的《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甲。

」這首詩也沒有以往詩人的苦悶,反而相當富有殺氣,黃巢也是因為有著這樣的氣概,才能在之後領導晚唐農民起義,並且成為大齊皇帝。

還有崔道融的《春題二首》「青春未得意,見花卻如讎。路逢白面郎,醉插花滿頭。滿眼桃李花,愁人如不見。別有惜花人,東風莫吹散。」

總之,在這些唐詩中,有專門為科舉制度而做的詩,如行卷詩、應試詩,也有為因為科舉制度而產生的感情而做的詩,如及第詩、落榜詩。從這些都可以看出科舉制度對唐代詩歌的影響。科舉制度下唐代的詩歌創作更顯繁榮,最終走向了詩歌的極盛時期。

宋代的科舉制度

宋遼金夏教育史之宋代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自隋煬帝大業二年 年 始創以來,經唐代而體制初備,成為繼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後的最主要的人才選拔考試制度,在國家的政治文化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教育事業的發展,也起到了直接或間接的多重作用。進入宋代,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定型,體制日漸細密周全,規模也逐步擴...

古代科舉制度

院試 即童生試 鄉試 會試和殿試。科舉考試是從府 州 縣基層開始,叫做童試。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後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考秀才是初級考試,俗稱 小考 由於童試在古代是基層考試,所以其第一名案首尚算不得 元 鄉試才是科舉正式考試的開始。鄉試是正式科考的第一關。按規定每三年一科。遇上皇帝喜慶亦會下詔加開...

論明代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採用分科取士的方法。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年間舉行最後一場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隋朝廢除九品中正制,採用分科考試方式選拔 唐朝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度,武則天時期新增了殿試和武舉。將科舉的科目分為常科和制科兩類。宋代重文輕武,放寬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