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及其演變

2022-02-11 13:02:02 字數 1389 閱讀 8001

明太祖朱元璋深諳人才為立國之本在罷科舉,重新恢復薦舉10年後,朱元璋又宣布恢復科舉考試。

科舉制度產生於隋,形成於唐,完備於宋、明,至清末〔2023年〕被廢除,在中國沿用了1300餘年,在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科舉制是一種重要的文教制度,它通過選士的途徑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重要影響。這些影響是十分深刻的,其中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

了解科舉制的社會影響,這對於我們今天的教育改革,起著一定的借鑑作用.

科舉制度能在封建社會沿用多年,確有其可取之外 。第一,科舉制比奴隸社會官職世襲的"世卿世祿"制,漢代的"任子"制度之類不經檢測的選人制度是一大進步;第二,按封建統治階級的要求,德智體全面考核檢測。第三,按封建官史的要求,設定考試科目和評價標準。

第四,各級**重視,然而,封建科舉制度由於對人們用儒家思想禁錮、阻礙了科技發展.

現代的高考是通過全國統一考試選拔人才,雖然是僅通過書面成績來確定,有一些弊端,但由於高考組織的嚴密、客觀、公正,標準易於掌握,沒有真才實學者是難以跨進大學校園,所以它有利於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保。進而促進科學技術及文化的發展。

但是即便如此,我們也應該一分為二地分析現行的高考制度,特別是目前教育及社會反映出來的諸多問題,如:學校片面追求公升學率,忽略實踐能力,使我們不得不對現行考試制度進行反思。

採用全國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制度,由一次考試定終身。但往往一次考試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學習質量,尤其是不能反映學生能力的高低,有可能使真正優秀的學生落榜。所以我們不能只通過分數來評估學生的能力。

然而,正是因為有人認為考分是最好的素質體現,用"分數"這一把統一的尺子衡量正處於發展中的學生,就造成了嚴重的好、中、差學生分化的現象,給學生心理的發展蒙上了一層沉重的陰影。由於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和正確的與論導向,學校教育採用應試教育的方式,忽視學生的個性和個性發展,忽視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常用應試這個模具去框,用高分這把尺子去量,加重學生學業的負擔,造成一些社會問題。由於分數問題產生的教師體罰學生、學生厭學甚至輕生等現象。

其次,高考只重視書本知識的考查,忽視實踐能力的應用,因此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差,許多學生高分低能。

那我們到底可以採取哪些有效措施呢?

第一,重視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學習成績。仍然實行統一高考,但為了避免偶然性和片面性,可既根據高考的成績,又參考中學的學習成績來錄取新生。

第二,重視學生的能力。過去高等學校錄取新生主要看基礎知識掌握的程度,現在則普遍認為,學生的能力 ,如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判斷推理能力等等,對學生在高等學校的學習十分重要。

第三,改進考試制度,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我們現在已欣喜地看到,針對高考中的一些弊端,目前正在進行高考制度的改革實踐,如在部分省市進行的"3+x",既有全國的統一要求,又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選擇考試科目和考試方式。

高考考試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一次檢驗,更重要的是通過考試為國家選拔人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貢獻的地件大事。

古代科舉制度

院試 即童生試 鄉試 會試和殿試。科舉考試是從府 州 縣基層開始,叫做童試。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後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考秀才是初級考試,俗稱 小考 由於童試在古代是基層考試,所以其第一名案首尚算不得 元 鄉試才是科舉正式考試的開始。鄉試是正式科考的第一關。按規定每三年一科。遇上皇帝喜慶亦會下詔加開...

宋代的科舉制度

宋遼金夏教育史之宋代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自隋煬帝大業二年 年 始創以來,經唐代而體制初備,成為繼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後的最主要的人才選拔考試制度,在國家的政治文化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教育事業的發展,也起到了直接或間接的多重作用。進入宋代,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定型,體制日漸細密周全,規模也逐步擴...

論明代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採用分科取士的方法。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年間舉行最後一場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隋朝廢除九品中正制,採用分科考試方式選拔 唐朝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度,武則天時期新增了殿試和武舉。將科舉的科目分為常科和制科兩類。宋代重文輕武,放寬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