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與文化

2021-07-01 21:55:12 字數 2623 閱讀 9068

光電101-3 張宇翔 201057501303

科舉制度的影響

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歲月的長河中,歷史的沉澱聚集成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同時期的不同文化在這片廣袤大地的發展程序中一脈相承卻又不斷進步。這學期,《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課程讓我對那些已是過往的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從文獻,天文曆法、地理、職官、科舉等不同的方面都有很大的收穫。而我自身作為一名學生,當然還是比較關注古代的科舉制度,在那時,科舉是專門為文人而產生的。

有人把科舉制度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由此可見其重要性。

中國古代科舉制是選官制上的新發展,是中國封建政治的一項偉大創舉。科舉制作為制度文化現象,確實在中國歷史上發揮過積極作用。這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說:

「科舉制度給過我們一種遠年的浪漫,一種理性的構想,似乎可以用一種穩定而周全的制度長年不斷地為中華民族選拔各級管理人員。儘管這種浪漫的構想最終不成樣子,但當二十世紀的人們還沒有構建起一種科學的選拔機制,那就還沒有資格來嘲笑它。」這無疑是一種較為客觀而通達的認識。

在我們已經諳盡以嘲諷和批判一切傳統文化為己任的虛妄與創痛之後,在以理性精神和科學態度重新梳理、認識和借鑑傳統文化的同時,認識、研究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其必要性已無可置疑。科舉制度是在中國古代特定的政治、思想及文化背景下逐漸產生、發展、成熟的,並因而形成了獨特的內涵與形式特色。它所顯示出來的精神觀念和特異色彩,又深刻地影響乃至再造了中國文化。

在我的認知當中,對科舉的了解僅僅侷限於相當膚淺的層面,在林林總總的書籍中經常性的看到進士,舉人,在戲文中也得知第一名叫狀元,但對於其內在的深層次的聯絡卻不明所以。還好,在這學期的學習中總算是有點明白,就說說我淺薄的理解。

首先我來說說漢代的察舉制度,在當時,有一種舉孝廉的說法,孝,就是孝子,廉,就是廉士。想必大家都知道曹操這個人吧,在他年輕的時候就曾被舉為孝廉,從而獲得入仕的資格。從孝廉的名稱中我們就不難看出,漢朝是乙個極為重視孝道的時代,只有被舉為孝廉才能夠有當官的資格。

曾有資料記載,在漢代,除了官道以外,還有專門為老人修建的道路,如果有毆打年邁老人的現象,那麼這個人就會被處以死刑。所以說尊重老人,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我們的當今社會卻處在道德淪喪的危險境地,這些不得不讓我們深思,到底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

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的是九品官人法,當然,每種新的社會產物形成的時候都會有積極的進步意義,但最後,卻往往脫離了它的本意。以至於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現象,不難想象,乙個如此黑暗腐敗的社會能夠支撐其乙個王朝嗎,毫無疑問,它們只能成為歷史中一朵小小的浪花。

到了隋唐時期才是科舉制度的發展期,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轉折。如上所說,科舉不只是一種制度,它更是一種文化。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制度文化塑造出了不同時代的文人的精神風貌。

唐代科舉制度初創,這一新的選官制度刺激了廣大庶族寒士從政入仕的強烈慾望,使唐代文人昂揚奮發、豪邁奔放。除了文科舉之外,還設武科舉,崇文尚武,文武並重,整個社會充滿積極向上的意識形態。這才有了貞觀之治,有了大唐盛世。

從那流傳下來的一首首唐詩中,有李白的狂放不羈,有杜甫的沉鬱頓挫,有白居易的通俗易懂。完全可以說,唐朝是乙個多元化的時代,是乙個後世所無法比擬的,難以向背的高峰。

宋代科舉幾乎成為文人唯一的入仕之途,且出路更優,使宋代人飽讀詩書、博雅風流,不過卻過分的忽視對武舉的重視,這是之中病態的社會意識形態,問人自命清高,瞧不起習武之人,認為他們粗鄙不堪,稱其為「武夫」,所以從宋朝以後人們對文人的印象都是弱不禁風,手無縛雞之力。宋朝積貧積弱,將不識兵,兵不識將,軍隊戰鬥力低下,才有了「靖康恥,猶未雪」的悲哀,並且國家最終被外人所滅。

元代是北方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的,他們的社會意識與觀念與漢人都完全不同,他們沒有「刑不上大夫」的禁忌,沒有「士可殺,不可辱」的顧慮,一些都按照他們的想法為準。科舉幾經廢立,且極不平等,使元代文人整體沉淪,他們充滿絕望、憤懣,與倡優為伍,以浪子自命。比如關漢卿就是如此,我看過一本**,其中對關漢卿著作中「銅豌豆」一詞的解釋是完全不同於當今世人的理解,那是對經常出入烟花之地之人的一種稱謂,我們暫且不去考證對錯與否,只是想一下連關漢卿這種大家尚且如此,那其他人便可想而知了。

文人處於這樣的社會形態之中,有如何奢望他們有所作為呢。

明清是科舉的高峰,制度的發展已經是十分完善,從鄉試到會試再到殿試,分成**科考,有進士及第,也就是三鼎甲,狀元、榜眼、探花,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不過隨著制度的細分,中間步驟也是越來越多,愈發的繁瑣。再加上明清科舉以八股取士,科舉成為牢籠志士、驅策英才的****工具。這時的文士多在一燈如豆下寫作或背誦八股時文,空疏而迂腐。

這一切造成了范進中舉的悲哀。此時的文人早已不再有唐朝士人的風骨底蘊,他們的思想緊緊的被科舉束縛,到了這時,科舉早已不再是選拔人才的方法,而是文人的枷鎖,是乙個毒瘤,它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社會大眾死氣沉沉,毫無生機可言。

文人只是固守著僅有的堅持,拼命地揹著四書五經,讀著之乎者也,內心中盼望一朝魚躍龍門。於是,曾經的東方大國在這樣的消耗歲月中沒落了。中國的東西始終是不可小覷的,儘管科舉已不在,可思想的束縛到了今天也還存在。

看一看,我們中國有一人拿到過諾貝爾獎嗎,我們創新的思維依舊沒有喚醒。

由於時代的睽隔、歷史的變遷,白雲千載,哲人其萎,我們想完全置身於那一時代的現實中以古人特有的情感去感受周遭的一切已成痴想。我們已無法完全復活乙個唐朝,去繁華的長安街上領略磊落唐風;我們也無法完全復活乙個宋朝,去不夜的汴京城裡觀賞萬家燈火。科舉影響文化,文化影響社會意識,一切隨著歷史都背歲月湮沒了。

無論興衰成敗,我們不能把一切都推諉與科舉制度,科舉本身並沒有錯,錯的只是我們這些不懂得運用科舉的人而已!

古代科舉制度

院試 即童生試 鄉試 會試和殿試。科舉考試是從府 州 縣基層開始,叫做童試。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後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考秀才是初級考試,俗稱 小考 由於童試在古代是基層考試,所以其第一名案首尚算不得 元 鄉試才是科舉正式考試的開始。鄉試是正式科考的第一關。按規定每三年一科。遇上皇帝喜慶亦會下詔加開...

宋代的科舉制度

宋遼金夏教育史之宋代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自隋煬帝大業二年 年 始創以來,經唐代而體制初備,成為繼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後的最主要的人才選拔考試制度,在國家的政治文化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教育事業的發展,也起到了直接或間接的多重作用。進入宋代,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定型,體制日漸細密周全,規模也逐步擴...

論明代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採用分科取士的方法。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年間舉行最後一場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隋朝廢除九品中正制,採用分科考試方式選拔 唐朝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度,武則天時期新增了殿試和武舉。將科舉的科目分為常科和制科兩類。宋代重文輕武,放寬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