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 存廢皆有理

2021-06-28 10:59:46 字數 1046 閱讀 7117

科舉的「三宗罪」

科舉制最受詬病的,一是遺漏了不少人才,二是考試內容毫無實際意義,三是耗讀書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對這些需要具體分析,全面認識。說到遺漏人才,我們的確可以舉出一些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往往在科舉中落第。

但科舉的目的是為選拔**,並非選拔社會的各類人才。有些人雖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卻未必適合當**,考不上科舉倒是很正常的。

如李白,無疑是曠世奇才、天才詩人。但從他對韓荊州的諂媚和受永王之召的輕率看,他肯定不適合當官。所以他考不上科舉既不是壞事,也不能證明科舉埋沒人才,倒是成就了一代詩人。

反之,由科舉入仕的人中雖不乏庸庸碌碌之輩,但對中國歷史起重大作用的人物大多也在其中。至於其中出現奸佞,與科舉制沒有什麼關係,因為選擇標準中本來就只憑考試成績,對未來的奸佞是無法識別的。第二點也是任何考試所無法避免的,因為考試只是一種手段,目的在於對考生打分排序,所以必須有一套通用的程式,便於不同的考官之間有比較共同的標準,八股文正是這些需求的產物。

科舉制本來就是中國的文化和社會價值取向的產物,決定讀書人對科舉態度的是傳統文化和價值取向,而不是科舉制,不能本末倒置,以果為因。在科舉實行之前,讀書人在幹什麼?難道在從事科研、管理、文藝創作或生產勞動嗎?

退出歷史勢所必然

既然如此,為什麼到了清末說廢就廢,再未恢復呢?

中國以往的教育以儒家學說和文史為主,科舉取士也以此為標準,但到西方現代科學傳入,這樣的知識結構和選拔標準就無法適應。

科舉的目的是為了選拔**,但新形勢下需要的外交、法律、管理、警察、軍事、科技、金融、財務、民政等很多方面的**卻無法通過科舉來選拔,也不是臨時開設的「經濟特科」所能囊括。

科舉的基礎是精英教育,而要進行國民教育就只能採用現代教育制度,設立各類各級學校,設定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種課程。科舉只是為官方選拔行政**,無法為社會選拔各類人才。當行政**在全社會的人才中所佔比例越來越低時,科舉制的適應範圍也越來越小。

無可奈何花落去,科舉最終退出歷史舞台勢所必然。

但科舉制的普遍和積極意義早已在各國通行的文官制度中得到體現,考試更成為無法替代的選拔人才方式。考試應該並可以不斷改進,卻不可能廢除。近年來對高考的批評不絕於耳,但誰能想出不需要考試、取代考試的更好辦法?

古代科舉制度

院試 即童生試 鄉試 會試和殿試。科舉考試是從府 州 縣基層開始,叫做童試。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後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考秀才是初級考試,俗稱 小考 由於童試在古代是基層考試,所以其第一名案首尚算不得 元 鄉試才是科舉正式考試的開始。鄉試是正式科考的第一關。按規定每三年一科。遇上皇帝喜慶亦會下詔加開...

宋代的科舉制度

宋遼金夏教育史之宋代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自隋煬帝大業二年 年 始創以來,經唐代而體制初備,成為繼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後的最主要的人才選拔考試制度,在國家的政治文化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教育事業的發展,也起到了直接或間接的多重作用。進入宋代,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定型,體制日漸細密周全,規模也逐步擴...

論明代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採用分科取士的方法。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年間舉行最後一場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隋朝廢除九品中正制,採用分科考試方式選拔 唐朝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度,武則天時期新增了殿試和武舉。將科舉的科目分為常科和制科兩類。宋代重文輕武,放寬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