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劉勰的言意觀

2023-01-21 02:21:06 字數 4281 閱讀 4080

張彩霞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遼寧大連 116081)

摘要:言意關係指的是語言與意義的關係,在這個問題上,我國自古以來一直有「言盡意」和「言不盡意」之爭。綜合分析可以看出劉勰其實是「言盡意」和「言不盡意」的辯證統一論者,而且他也認為「言不盡意」是文學語言的藝術特徵之一,它造就了文學作品的深厚的美的意蘊,劉勰繼承了「言不盡意」的哲學思想,從而提出「意象」這一概念,巧妙地解決了文藝創作中言意之間的矛盾。

關鍵詞: 言意關係 《文心雕龍》 意象

語言的本質是「 思想的直接現實」。也就是說,語言是思想的物質外殼和負載工具,不能脫離思維而存在。劉勰也清晰地認識到語言與思想(意)的不可分割的關係,「言, 心聲也……」(《書記》),「心既託聲於言, 言亦寄形於字」(《 練字》),「心生文辭」(《麗辭》),表明了言是離不開心(思想)的, 思想是通過語言的形式得以表達, 文辭就是傳達思想的媒介。

對於「 言意之辯」,我認為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採取了靈活而實事求是的態度。他並沒有簡單地肯定或否定「言不盡意」或「 言盡意」,而是乙個「言盡意」和「言不盡意」的辯證統一論者。從總體上來說,他認為言是能盡意的,在《文心雕龍》中, 他從語言表達的各個環節,如練字、章句、麗辭等多方面為表達思想感情作了深入而詳細的**。

劉勰認為「意授於思,言授於意,密則無際,疏則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義在咫尺而思隔山河」。語言雖不同於思想本身, 但如果運用得當, 則可以完滿地表現思想,即「密則無際」,反之,如果運用不當, 那就可能與要表達的思想有較大的出入,即「疏則千里」。但不管怎樣,只要我們能正確地運用語言,語言還是能真實地傳達思想的。

劉勰還充分認識到語言在思維中的重要性,他在《神思》中說「辭令管其樞紐」,即語言文辭是控制思想的關鍵,「樞機方通, 則物無隱貌」,即只要運用恰當的言辭, 沒有什麼東西的神貌是不能充分描繪的。

然而,劉勰也不否認「言不盡意」論。在《文心雕龍》中,劉勰多次表現出「言不盡意」的思想。認真分析劉勰對「言不盡意」的看法,不難發現劉勰所認為的「言不盡意」有個三方面的內容:

其一,對於聖人的思想, 聖人之道是「言不盡意」的。「神道難摹,精言不能追其極」。在劉勰看來, 形而下的「器」(物體)是容易表達的, 甚至可以通過「誇飾」的方法來充分表現其特徵,而作為形而上的「道」,尤其是「神道」是「言不盡意」的。

其二,劉勰認為人的思想是十分微妙的,的確有許多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的東西,因此在具體表達人的思想中,「言不盡意」事實上是存在的。《神思》中說「至於思表纖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筆固知止」、「方其搦翰, 氣倍辭前, 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人的思維, 並不是用語言都能全部表達的。

因此,劉勰感嘆「古來文才,異世爭馳;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纖密,而動慮難圓,鮮無瑕病。」指出人們在用語言表達思想方面,很少能做到沒有毛病而完滿地表達思想的。劉勰認為「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實而難巧」,劉勰作為文藝理論家,自己又是創作駢文的高手, 因此他深知創作的艱辛, 也比一般人更懂語言實踐的甘苦, 因為文學語言有更高的要求,有更多的體裁、風格等方面的限制, 所以作家在創作前的構思醞釀,常常不能完善地形諸文字,即作家的意與外部文學語言之間相差很大一段距離,從而形成「 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的狀態。

作家的意念轉變成文學作品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 需要一定的功底和高度的技巧, 因為意念是任意的模糊的個別的非邏輯的, 有時稍縱即逝,這就是《神思》篇講的「意翻空而易奇」,而文學語言是明確的有規律可循的, 寫出來是給人看的, 有社會性, 言意之間反差如此之大轉變起來就更困難, 即「言徵實而難巧」,無怪乎劉勰要說「言不盡意, 聖人所難」了。

其三,在文學創作中, 利用語言與思想的非同一性, 故意造成「言不盡意」,以產生含蓄的藝術效果,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學意義。劉勰認為, 用語言表達思想感情, 不能直露明白, 而要「隱」,這一觀點集中體現在他的《神思》篇中。《神思》中說「隱也者, 文外之重旨也」、「隱以復義為工」、「隱之為體, 義生文外, 秘響旁通, 伏採潛發, 譬爻象之變互體,川瀆之韞珠也」、「情在詞外曰隱」,湯用彤在《魏晉玄學與文學理論》中說「秀謂得意於言中,隱則得意於言外也。

」隱要求寓有「復意」、「重旨」,要有「義生文外」的觸發力量,產生「秘響旁通」、「伏採潛發」 的藝術魅力,讓人有餘味可尋。語言塑造的藝術形象是具體的有限的,但它可以成為乙個媒介,這個媒介有限的形象可以喚起我們的自由想象, 使我們獲得一種無法言傳的審美享受, 超越到言外之意的深層, 這就是隱,隱即「情有餘」。總之,憑著文藝家的敏感,劉勰深切地體驗到了言與意的不一致性,從而提出了「辭約而旨豐, 事近而喻遠」、「思表纖旨,文外曲致」、「情在詞外」、「義生文外」、「物色盡而情有餘」等一系列審美命題,這些命題都是說創作不要侷限於具體的語言形象,應該實現對於有限的言內的超越,從而使文學作品獲得無窮無盡的美的意蘊。

針對「言不盡意」的現實, 同「立象以盡意」的思想相同,劉勰在《神思》篇中提出了「意象」的概念, 並且指出「意授於思,言授於意」,從而建構了「思(神思)――意(意象)——言(藝術化的言語)」這樣乙個「神用象通」的框架。劉勰在充滿矛盾的「意」和「言」之間插入了「意象」,使言意之間有了乙個可以互相溝通的橋梁,從而巧妙地解決了二者的矛盾。「神思」就是意象的內在生成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劉勰把「情」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神居胸臆, 而志氣統其關鍵……關鍵將塞, 則神有遁心。」這裡所說的「志氣」即存在於創作主體心中的,和主體天賦的才氣、性格不能分離的思想感情。

他認為意象因情而生,緣情而發。除情感( 「志氣」 ) 外, 劉勰認為「辭令」是與意象生成有關的另一重要方面。所以他非常強調「辭令」在意象生成過程中的作用:

「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樞機方通, 則物無隱貌。」在意象生成過程中,從物象出現在主體耳目之前開始, 到意象的最終產生、傳達,「辭令」起著「樞機」即關鍵的作用。

劉勰的「隱秀」論, 體現了他對意象外化特徵的認識,劉勰認為,人的思想情感複雜多變, 而語言又具有很大的侷限性, 因此就要追求一種超越字面意義的玄妙味道來實現盡意的目的。由於在文學創作中意象外化必須靠語言來實現, 蘊藏在象中的情思又超越了語言的表層而存在, 這樣自然就產生了語言表達「隱」的修辭效果。劉勰反對語言淺薄直露, 一覽無餘。

提出「深文隱蔚, 餘味曲包」的主張,強調語言應有含蓄蘊藉之美。在強調「隱」的修辭效果的同時, 劉勰在《隱秀》篇中又提出乙個與「隱」截然相反的概念——「秀」,「秀也者, 篇中之獨拔者也。……秀以卓絕為巧。

」 表面上看,「隱秀」 是相矛盾的一對概念。但實際上,它們之間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是外在形象與內在深義相統一的思辯的產物。在文學創作中, 二者往往是合而為一的,「隱」伏「秀」下,「隱」與「秀」合為一體,以意象的形式來達到盡意的目的。

「夫心術之動遠矣, 文情之變深矣! 源奧而派生, 根盛而穎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隱。」這段話表明,「隱」 和「秀」之間的關係是:

「隱」為源流、盛根, 「秀」是支流、峻穎。也就是說,「隱」 是「秀」的本源, 「秀」是「隱」的體現。二者相輔相成,「隱」待「秀」以明,「秀」 恃「隱」而深。

「秀」始終以「隱」為依託和歸宿, 所以, 以語言形式呈現出來的意象, 在鮮明可見之中, 必然體現出某種程度的朦朧性和象徵性。劉勰「隱」、「秀」 對舉的辯證思想,對我們今天正確認識文學創作中語言的明朗與含蓄的關係也具有深刻的啟示。

但是,意象的生成是乙個複雜的心理運思過程, 並不是隨意亂想就可以做到。劉勰所說的「意象」,不同於客觀的物象或形象, 它是審美主客體互相交融,思想和形象相統一的產物, 滲透著創作主體主觀的「意」,所以作者個人修養、才力高低、能力大小等內在因素制約著意象生成的全過程。那些腹內空空、不學無術的人是創造不出可以盡意的「象」的。

為此, 劉勰特別強調創作主體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 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繹辭。」「積學」、「酌理」、「研閱」、「馴致」就是劉勰認為與意象生成有關的四個要素。

這些都和主體的認識、學習、修養、才氣等有關, 這是意象生成的必要的心理基礎。此外,他所說的「貴在虛靜」,則是突出了主體在意象生成過程中應該具備的心理狀態:超越現實的功利性,從而獲得心理自由。

「虛靜」的心理狀態為主體開啟了超驗世界的大門。

由上分析可見,劉勰是「言盡意」和「言不盡意」的辯證統一論者。而且他也認識到了「言不盡意」是文學語言的藝術特徵之一,它造就了文學作品的深厚的美的意蘊,並且劉勰繼承了「言不盡意」的哲學思想,從而提出「意象」這一概念,這些高妙的思想、觀點具有極高的價值,對後世影響極大。

參考文獻:

[ 1 ] 袁行霈. 言意與形神——魏晉玄學中的言意之辨與中國古代文藝理論[ a ]. 袁行霈.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c].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 2 ] 王鍾陵. 關於「言、意之辯」[a]. 徐中玉, 郭豫適. 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8) [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 3 ] 王元化.《文心雕龍》創作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 4 ] 張少康.《文心雕龍》新探[m]. 濟南:齊魯書社,1987.

[ 5 ] 葉朗. 中國美學史大綱[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 6 ] 曾祖蔭. 中國古代美學範疇[m]. 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6.

論沈德潛的宋詩觀

萬方資料 作者 王煒,wang wei 作者單位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刊名 武漢大學學報 人文科學版 英文刊名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y sciences 年,卷 期 2009,62 1 參考文獻 13條 1.沈德潛歷代詩別裁集 19...

論孔子孝悌觀的基本內涵

作者 王宇 新教育時代 2014年第27期 摘要 面對春秋之際的重組與聚變,孔子吸收借鑑夏 商 周時代的孝道思想,認識到宗法家族 血緣親情的巨大作用,倡導孝悌,並把孝悌觀作為自己學說體系的立足點和出發點。關鍵詞 孝悌觀 血緣親情 道德倫理 孔子是中國文化集大成者,以孔子思想為核心的儒家思想貫穿於整個...

論中國畫的色彩觀

作者 夏天明 藝術科技 2016年第07期 摘要 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中國畫的色彩已經形成了一種特有的設色面貌和色彩系統,但是,在現階段中國畫的色彩觀中,還缺乏一定的現代感。中國畫中現代感的缺乏,不利於中國畫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從中國畫的傳統色彩觀入手,通過對中國畫色彩觀變化的簡述,指出了中國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