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科學發展觀的生態哲學實踐

2023-02-04 21:45:02 字數 4831 閱讀 3952

顏悅南2012-4-11 8:28:20  **:《環球市場資訊導報》 2023年第9期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是科學發展觀的生態哲學實踐,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該文闡述了生態文明的內涵、生態文明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以及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的內在一致性,明確提出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哲學,科學發展觀

黨的十七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寫入政治報告,在闡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時,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迴圈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公升。

主要汙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這一論述深刻闡明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和目標,指明了建設生態文明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務。

1.生態文明的內涵

從「文明」的界定來看,廣義上是指一種先進的社會和文化發展的狀態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風尚,以及達到這一狀態的過程。從狹義來說,指社會脫離了人類群居的原始生活方式之後,通過科技形成的物質和社會狀態,包括用理智和實用知識控制自然的技術手段。

生態文明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源頭,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家、儒家思想中,蘊含著深刻的生態哲學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

20世紀70至80年代,西方學者認為工業文明因面臨多重全球問題,必將發生轉型,走向新文明,他們大力倡導生態學世界觀,但當時並未直接提出生態文明概念。

前蘇聯學術界對生態文明概念的最早使用是在《莫斯科大學學報·科學共產主義》2023年第2期文章《在成熟社會主義條件下培養個人生態文明的途徑》中,文章提出培養生態文明是共產主義教育的內容和結果之一,將生態文明看做是生態文化、生態學修養的提公升。

2023年,中國著名生態學家葉謙吉先生在學術界首次明確使用生態文明概念。葉謙吉教授認為:所謂生態文明就是人類既獲利於自然,又還利於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又保護自然,人與自然之間保持著和諧統一的關係,這一觀點從生態學及生態哲學的視角闡述了生態文明。

2023年,美國著名作家、評論家羅伊·莫里森在其出版的《生態民主》一書中,明確使用了「生態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這一概念,並將「生態文明」作為「工業文明」之後的一種文明形式。

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在《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科學發展》的報告中提出,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係,建設有序的生態執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

從廣義上講,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改造自然和社會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從狹義上講,生態文明則是人類文明的乙個方面,即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是指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共處、良性互動的狀態。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共同組成了人類社會文明的多個維度。

生態文明的本質或中心思想,就是人與自然相和諧。

生態文明的內涵包括多方面的含義,生態文明自然觀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人與社會人的統一,人類應在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上改造和利用自然。生態文明價值觀反對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和生物中心主義,強調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與生態系統之間平等相處、相互依存、協調共生,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發展觀要求改造和利用自然必須尊重自然規律,控制發展的模式、規模及速度,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生態文明消費觀倡導綠色消費至上,以實用節約為原則,以適度消費為特徵,強調生活方式的實用性,減少對自然不合理的需求,以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

2.生態文明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

生態文明是與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前後相繼的社會整體狀態的文明。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性來看,生態文明萌生於工業文明的母體中,是對工業文明的揚棄,將是工業文明之後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從人類文明系統的結構性來看,生態文明只是人類文明系統中的乙個方面,但具有基礎地位,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發生交叉滲透的相互作用。

生態文明以生產方式生態化為核心,將制約和影響未來的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它將促使現實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向著生態化方向轉變。

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的標誌。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離不開生態文明,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類就不可能享受高效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正確認識和處理這「四大文明」,是實現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

生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關係十分密切。沒有生態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方面,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離不開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推動物質文明向生態經濟方向發展,把人與自然和諧提公升為精神文明重要內容,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類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另一方面,生態文明推動政治文明擴大視野,將生態文明的內容和要求內在地體現在人類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識、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中,拓寬公眾參與的民主途徑。

3.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的內在一致性

生態哲學是科學發展觀得以確立的重要的學理根據和文化前提,科學發展觀所依據的全面協調發展、人的整體和長遠利益的人本主義取向,則是生態哲學研究的最終目的和歸宿。

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豐富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是科學發展觀的生態哲學實踐,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就是真正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通過發展去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社會環境與生態環境的平衡。從生態哲學的視角來看,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有著內在一致性。

a.生態文明與科學發展觀都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以人為本」既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出發點,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取向。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人類是生態文明的主體,在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上促進社會持續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出發點。

b.生態文明與科學發展觀都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和生態文明提倡的全面和協調,主要是指人與自然和社會全面發展,強調的是協調發展。發展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實現人與自然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目標。生態文明堅決反對人類中心論,追求人與自然的整體和諧與共同進化。

科學發展觀不僅用整體、協調、迴圈、再生的生態文明來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而且也用生態文明來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道德關係,調節人的行為規範和準則。

c.生態文明和科學發展觀都強調共同進步

科學發展觀的根本目的在於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可持續發展也堅持「代際公平」、「代內公平」等公平原則,同樣體現了共同進步的基本思想。

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而生態文明追求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則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必要前提。正是由於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的內在一致性,決定了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建設生態文明。

4.實施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措施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加強生態文明應該做到:

a.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價值觀

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歷史的創造者和社會實踐的主體。所以,建設生態文明應該注重人的價值觀念的轉變,走出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從以人為中心的價值觀轉到人與自然界和諧共處的整體價值觀和生態經濟價值觀,並以此來實現人的行為模式的轉變。只有這樣,才能更充分地發揮人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主體的積極性與能動性。

b.加強生態環境道德教育

生態道德意識是生態文明的精神依託和道德基礎,培育全民生態道德意識,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應該持續開展生態教育,把生態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按照「面向未來」的要求,通過對全社會成員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教育,喚起人們對自然的「道德良知」和「生態良知」,使人們樹立起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生態和諧進化的生態發展觀念,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培養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發展觀、消費觀和審美觀,調動全社會成員的主動性、自覺地參與到生態文明的建設中來。

c.大力發展迴圈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大力發展迴圈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發展經濟的最佳途徑。我國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性改變,就必須要實現從資源粗放型向資源節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把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降低到最低限度。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環境友好型生態產業,繼續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發展生態農業;改變過去那種高投入、高汙染、高耗費的工業發展路子,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大力建設生態工業園,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d.推廣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

建設生態文明符合人類文明的發展趨勢,是基於對工業文明追求過度消費物質資料的批判和否定。綠色生活方式完全符合生態文明的要求,它以提高生命價值為宗旨,倡導綠色消費、鼓勵節約資源。提倡綠色生活方式,要求改變人們不良的食物需求與消費習慣,簡化食物生產、分配、消費環節,避免食物生產與消費功能的異化。

這種綠色生活方式,既有利於人自身的健康,又有利於生態環境的良性迴圈。

提倡綠色消費方式,要求人們能以一種健康合理、科學文明的姿態步入新的生態文明時代,拋棄過度消費、超前消費、高消費的畸形消費觀,從追求繁華、浪費的生活方式中擺脫出來,改變人們對資源的強烈占有心態,將環境保護融入日常的消費行為中。

e.強化**的生態責任,加強生態環保的制度建設

加強**綠色引導和綠色控制的機能,即**要加強生態執政、生態立法和生態行政,完善生態文明的政策和法律環境,努力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整體的符合和諧社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新的政治形態。

政策方面:應該逐步建立起合理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樹立起科學的政績觀,建立綠色gdp;利用綠色稅收對有利於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企業和個人進行補貼,以鼓勵他們投資環境保護產業:建立明晰的產權制度,使人們盡可能合理利用資源。

法律法規方面:要加強環境法律建設,建立健全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法律和制度,加強法律約束機制,加大環境執法力度,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f.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環境監管體制,完善監督制度和機制

環境監管體制是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保證,必須加強各級**和有關部門生態環境執法的監督,加強司法部門的監督,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環境執法監察管理體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哲學思考

作者 張福春 中國市場 2009年第18期 摘要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理論。科學發展觀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就要從科學發展觀所包涵的哲學思想的深度,從世界觀和方 的高度,深入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加深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和認識。本文主...

實踐科學發展觀心得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 按照學院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方案的要求,我認真學習了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對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有了準確把握。通過學習實踐活動,使我深刻地感受到 深入領會和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著力用科學發展觀武裝自己的頭腦,指導實踐,推動教學工作,進一步做好本職工作...

實踐科學發展觀案例

教職工聘任制試點工作實施與改進 溫二十五中邵劍東 一 案由 在龍灣區教育局的統一部署下,溫二十五中成為龍灣區2008學年學校教職工聘任制工作試點單位,我校聘任制工作經歷了宣傳學習和具體實施兩個階段,到2008年8月底,聘任制試點的各項工作已經圓滿結束。認真總結反思聘任制試點階段的各項工作,對深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