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說課稿

2023-01-16 02:36:04 字數 4948 閱讀 9736

一、教材分析

1、單元教學要求

我所說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它是高中二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本單元所選的四篇課文都是抒情散文,單元的教學要求是通過鑑賞品味語言,向深層次賞析作者的情感,領悟文中的哲理。引導學生能通過文章精巧、綿密的構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與哲理的語言。

在欣賞語言的過程中,使學生從文章的「景語」裡,品讀出作家筆下「景」的獨特之美,進而品讀出作家的獨特心境,品讀出作家蘊含於文中的獨特的情與理,從而達到通過品味語言來循序漸進地感知,體會作者的情態與志趣的賞析目的。在鑑賞閱讀中,既要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也要輔之以抽象思維,更要注意學生美感思維的激發。

2、文章特點

《故都的秋》系郁達夫在對故都北平的秋景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的作品,體現出這位文人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古往今來,對於「秋」,或謳歌,或詛咒;或因它而寓之於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時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於是「秋」也就顯示不同的姿、色、聲、味來。

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通過獨特的表現手法,表現出了「秋」獨特的風姿,獨特的色彩,獨特的音響,獨特的韻味,獨特的意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這樣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這「清」「靜」「悲涼」,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總投影,它構成了文章的基調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頌秋,為什麼一開始就在讀者感情上塗上一層悲涼的色彩呢?是不是違反了生活的邏輯?

不,這種「清、靜、悲涼」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著力表現的東西,因為這色彩本身就是一種美。一片飄零的槐葉能打動情意,幾聲秋蟲的哀鳴更足以牽動心魄,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達夫當時的心境。由於在客觀事物的描繪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緒,自然要覺得落寞和悲涼,和故都北平一樣,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秋意。

郁達夫用他的情感繪出了一幅細膩深沉的主觀意境圖,它構成了文章的骨架。讀者可在對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態的體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語皆情語。

這篇散文「物」「我」之間完美的交融和統一。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才華。它既是對北平秋的客觀描繪,又是作者當時心情的折射,在郁達夫大量的寫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郁達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散文、詩詞、文論等諸多領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暢達而熱情坦蕩的鮮明風格。這一風格體現在他的散文創作中,善於運用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風格卻很統一,正如郁達夫自己所說,在散文中「總要把熱情滲入,不能不達到忘情忘我的境地。

」他的散文帶有鮮明的自敘性質,發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篇篇洋溢著迴腸盪氣的詩的調子,充滿了內熱的、濃郁的、清新的情韻,熱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現了乙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裡的苦悶心境,展現出一幅幅感傷、憂鬱而又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2023年4月,由於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作枯淡,而這篇散文寫於2023年,作者正處於苦悶時期。

郁達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為我們描寫了故都秋色,抒發了對北國秋色的無限嚮往和眷戀之情。從寫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表現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

選材是零碎的。文中情感所及而刻意描繪的有五種景物,它們之間並沒有明顯的時空關係,卻都能相提並論。表達方面:

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多種表達方式交替出現。這一切都是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他筆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態就「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語),籠上了一層深遠的憂慮和冷落之清。

這就是以清馭景,以清顯景的寫景抒情方法。

二、學情介紹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物件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

我的教學物件是重點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好。他們對散文是不陌生的,高一時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鑑賞。調查得知,許多同學課外都喜歡看散文,興趣比較濃,尤其是女生,訂閱了《讀者》《散文》《美文》等雜誌。

一般同學也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具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教法、學法

《故都的秋》的教學是散文鑑賞的起始課,對後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起、示範作用。既要教學生鑑賞課文,又要指導學生學會鑑賞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鑑賞能力。

教學構思:以作者的情感為線索結構全文。

1、朗讀感受

重視誦讀、美讀。詩歌單元養成的誦讀習慣在本單元要加強鞏固和發展,訓練美讀。本文是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

由於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較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當先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並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心意和情懷。要求學生帶著美好的感情來讀。讀出課文中美好的感情來。

以朗讀來貫串整個教學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2、設疑討論

抒情散文重在抒寫作者的情志與意趣,但這種抒寫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精巧的構思,富有情感與哲理的語言,在寫景、狀物、敘事中實現的。如何鑑賞抒情散文的情志和意趣?我認為重點在於弄清其表現手法,理解描寫中寄託的濃厚的思想感情;其次,細細品味優美、含蓄、雋永的語言。

(1)表現手法

閱讀指導

閱讀借景抒情類散文,關鍵是處理好景與情之間的關係,往往是情為主,景為客,景是情的依託物,情是景的主心骨,兩者主次分明,但不是油水不分,而是水**融的。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緣情託景,情景渾然一體。

閱讀實踐(學生活動為主)

以情馭景,主要是選景。作者身處的社會環境,使他內心投下了憂鬱和冷落的陰影,因此,他追求「清」「靜」,心頭籠罩淡淡的「悲涼」(可借助《預習提示》及註解一理解)正因為如此,作者所觀察到的富有暖色的香山紅葉,他不寫;遊人如織的頤和園,他也不寫。由於情的驅使,他選擇了最能表現自己感受的載體:

清晨院子所見景物;槐樹的落蕊;秋蟬的殘聲;秋風秋雨等等。感情與之融為一體。

以情顯景,主要是繪景。如第一幅畫,院裡的景象:住----一椽破屋(一座大廈);泡----一碗濃茶(一杯香茗);看----碧綠的天色(火紅的日出);聽----訓鴿的飛聲(喜鵲的叫聲)。

比較可見,作者所選景物突出的特徵是清、靜、悲涼。

(2)品味揣摩語言

重點品讀「槐樹的落蕊」和「秋風秋雨」兩段。這兩段文字像輕輕漂浮的白雲,又像叮咚作響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話的語言,在娓娓的敘述中,創造了無窮的詩意。

這裡有動有靜,有聲有色,亦情亦景,字裡行間滲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調。

為何確立上述教法學法?

首先,新教材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和培養語感。這也是語文學科特點和規律的要求。

其次,我國教育家葉聖陶指出:「教材是個例子,教是為了達到不教。」這句話辨證地闡述了教材、教師、教學三者的關係,「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這就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學生的自學,因此,教師充分利用好教材這個例子,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精神和自學習慣,在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現代教學論的核心是確立教師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的同時,還要認定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由此引發出「教與學是雙邊活動」、「提倡教學民主」等主張,從而要求全面培養學生的個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創新精神。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的認知規律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對知識初步獲得整體印象後,會有意識地進入知識的**情境之中,從而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四、教學過程

**載自第一***請*****。)1、教學目標:

(1)學習抒情散文的選材特點

(2)理解本文作者「主觀色彩」的情與「客觀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學習以情顯景、以情馭景的表現手法。

(3)品味揣摩語言,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2、教學重點:進一步體會散文的「形」與「神」的有機結合。

教學難點: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3、教學準備

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課下預習,早讀檢查(包括:a、作家作品;b、寫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詞;d、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製作幻燈片(古代有關秋的詩句)

4、教學實施

(一)、溫故知新,匯入新課。

教師提問:當秋天來臨之際,你感受到了什麼?歷代文人騷客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學生回答問題,暢談感受,回憶關於秋的詩文。

教師歸納總結:秋天,一方面給人以豐收的感覺,田野裡,各種莊稼陸續成熟了,果園裡,各種果樹都碩果累累,掛滿枝頭,天高地廣,金風送爽,令人心曠神怡;另一發面也會給人帶來破敗、淒涼之感。西風漸緊,北雁南飛,滿天枯葉紛飛,田野裡,收穫後,一片狼藉,沒有了茂盛碧綠的景象,西北風中夾雜著冬的寒意,讓人心緒悲涼。

因此,在歷**景狀物的詩文中,寫秋景狀秋物的篇章數不勝數,名篇迭出。

(二)、提供相關材料,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電腦顯示如下資料: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北風吹故林,秋聲不可聽」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杜甫《登高》

名篇: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王維《山居秋暝》

歐陽修《秋聲賦》

關於秋的景觀**,尤其是北京的秋景**,如香山紅葉、北海、陶然亭等。

學生通過上述**的欣賞,自然會沉靜在秋意之中,對本文會產生濃厚的求知慾。

教師點撥:這些佳句和名篇,有的描寫秋天的肅殺和淒涼,抒發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畫秋天的絢麗多彩,寄寓了作者濃濃的贊秋之情。而郁達夫卻以自己個性鮮明的思想,選擇了獨特的角度,運用與眾不同的手法,寫出了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達夫筆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領略故都的秋味。

(三)、聽朗讀錄音(十分鐘)

(四)、細細品味:文章開頭部分「從青島到北平來的理由就是要飽嘗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麼?(朗讀)「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詞說明?

「清」----清閒恬靜安謐

說課稿故都的秋

說課稿各位評委 親愛的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 故都的秋 下面將分六個部分來匯報我對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教學重難點 教學法介紹 教學過程及教學反思。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 位於第二冊第乙個單元 抒情散文單元,為第二個課題。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朱自清的名篇 荷塘...

《故都的秋》說課稿

望江中學何雲龍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的說課課題是 故都的秋 這篇課文。下面我將分七部分來匯報我對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即 教材分析 教學目的的確定 教學重難點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選擇 學法輔導 教學過程的設計 以及 教學理念 一 教材分析 高中語文必修2第一單元學習的是寫景狀物散文,所...

故都的秋說課稿

各位老師 各位評委 你們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科書語文第三冊第三單元的 故都的秋 下面我就從教材分析 學情分析,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四個部分來進行說明。一 教材分析 課文特點及地位 故都的秋 所處的單元是中國現當代散文單元。現代散文不僅由白話代替了文言,而且由 代聖人立言 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