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自主學習任務單一

2022-10-31 06:36:02 字數 4059 閱讀 4500

班級姓名小組: 層次代號: 教師評價:

【課程標準與考試要求】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郁達夫的代表作。作者通過對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繪,表達了對故都的秋的熱愛和讚美之情,字裡行間洋溢著深沉的落寞和悲涼的情感。學習這篇散文,要讓學生體會作者深沉的感情,以及這種情感的由來;體會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的特點,賞析文章的表現手法;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引導學生自主**。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作者的個性和創作風格,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

2、過程與方法:抓住「清、靜、悲涼」來賞析故都之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結構特點,並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特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味本文細膩優美的語言,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並體會作者在秋景中寄託的感情。

【學習重點】:抓住「清、靜、悲涼」來賞析故都之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結構特點

【學習難點】: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特色,體會作者在秋景中寄託的感情。

【知識鏈結】:

一、 走近作者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現代著名**家、散文家。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熟讀唐宋詩詞和**雜劇。

2023年赴日本留學,2023年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發起成立創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集《沉淪》問世,產生很大影響。2023年發表《春風沉醉的晚上》。1923~2023年先後在北大、武昌師大、廣東大學任教。

2023年參與成立「左聯」,2023年12月發表《遲桂花》,2023年移居杭州後寫了不少山水遊記和詩詞,2023年發表《出奔》,抗戰爆發後,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後流亡南洋,堅持抗戰。2023年9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

二、了解背景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舊中國,戰亂連年,民生凋敝,連讀書人也衣食無所安,居無定所。從2023年到2023年4月,郁達夫參加左翼文藝活動並進行創作。由於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202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這段時間裡,當時的國家是山河破碎,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處於內外交困的境地;作者也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嘗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作者在此處境下,他思想苦悶,想用創作救國,可創作又枯竭,於是,只有過著一種遊山玩水的閒散寂寥的苦悶生活。2023年郁達夫經青島輾轉千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

多年來顛沛流離的生活,以及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使得郁達夫對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別。

三、 題目註解

北平、北平曾作過元、明、清三個朝代的都城,可謂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歷史悠久。30年代的都城是南京,「故」有「從前的」、「過去的」的意思。人們對「從前的」、「過去的」的事物往往會產生懷念、眷戀等感情。

譬如:漂泊在外者稱自己魂牽夢縈的家鄉為「故鄉」,對與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稱「故人」。從「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寫的是秋景。

因此從標題看,這是一篇飽含著眷戀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3、文字結構:

4、本文是用深沉的憂思和落寞的悲涼來頌秋的。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 1 ~2 段) :總寫對北國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嚮往之情。

第二部分(第 3~12 段):分寫部分,描寫古都紛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讚美北國之秋。

第三部分(第 13~14段):總括全文,強調南國之秋不及北國之秋,直抒作者對北國之秋的眷戀。

【自主學習案】

1、 讀課文,借助課下註解和工具書,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槐樹( ) 掃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橋( ) 蟋蟀( ) 嘶叫( ) 房檁( )

平平仄仄( ) 譬如( ) 頹廢( ) 鱸魚( )

2、根據拼音寫漢字。

lǎ叭花咳sou洗sh屋chuán姻yuán

yuàn屬 ( ) 鳥tdì結真d混dùn

餛tun遲dùn( )

3、大家快速閱讀,從文章中找出直接表達作者對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達夫對北平的秋天懷著怎樣的情感?

【自學反思】

附【自主學習檢測】 學習結束後,通過平板完成本課的「自主學習檢測」。

【互動**案】

4、故都的「秋」的特點是什麼?南國的秋的特點及不足之處是什麼?

5、文章是寫「故都的秋」,可第2和13兩段卻是寫南國之秋的主要特點,這有何用意?

明確:【小結】

「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是全文的文眼,突出了北國之秋的特點:清、靜、悲涼。

【鞏固訓練案】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成語,最恰當的一組是(3分)(  )

①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要善於觀察,善於分析,學會    ,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②    ,通過美俄兩國的核裁軍,可以洞見未來國際社會中政治觀念的走向。

③在轉作風過程中,不放過具體「小問題」,並能    ,從「小問題」出發解決普遍性問題,不斷取得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效。

a.一葉知秋見微知著因小見大

b.見微知著因小見大一葉知秋

c.見微知著一葉知秋因小見大

d.因小見大一葉知秋見微知著

7.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3分)(  )

a.郁達夫是乙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這是他畢生的精神支柱。他不拘小節,這是人所周知的;但是對於大節,他是寧死不屈的。

b.他筆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態就「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語),籠上了一層深遠的憂慮和冷落之情。

c.郁達夫在**、散文、詩詞、文論等諸多領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暢達而熱情坦蕩的鮮明風格。

d.他的散文充滿了內熱的、濃郁的、清新的情韻,熱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現了富有才情的乙個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裡的苦悶心境。

【學習反思】

《故都的秋》自主學習任務單(一)

參***

1、略2、略

3、明確:第一段「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嚐一嚐這「秋」,這故都的秋味。」(他為賞秋不辭辛勞,可見愛秋之切!)

最後一段:「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乙個三分之一的零頭。」(他為這秋色寧願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見愛秋之深啊!)

情感:嚮往、迷戀、眷戀

4、明確:從第一段最後一句最後乙個詞「秋味」可知是從「味」的角度來寫秋的。故都的秋的特點是:

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也是文眼;南國的秋的特點是:「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不足是「看不飽,嘗不透」。

5、寫南國之秋主要是為了形成對照,襯托北國秋景之美,秋味之濃,同時顯示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熱愛、讚美和眷戀。

作者在開頭部分點出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後,接著寫到了江南之秋。但那裡「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又時常多雨而少風」,因此,「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

在文章結尾部分,作者又寫到了「南國之秋」,指出「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譬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幹,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開篇提到「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結尾提到「南國之秋,當然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並作了適當的展開,以此與北國之秋作對比。對比的目的非常明確,即抑彼揚此,北國之秋勝於南國,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表達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熱愛。這種感受既來自空間的對比(南北兩地),也來自時間的積累(「已將近十餘年了」)。

這對照、烘托手法的運用是文章深化主題的寫作技巧之一。

6、答案 c

解析見微知著:見到一點兒苗頭就能知道它的發展趨向或問題的實質。側重於能預先發現問題,符合①處中「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的語境。

一葉知秋:看見一片落葉就知道秋天的來臨,比喻發現一點預兆就料到事物發展的趨向。符合②處中「可以洞見……的走向」的語境。

因小見大:從小地方、小事情上可以看出大問題。突出由小知大,符合③處中「從『小問題』出發解決……」的語境。

7、答案 b

解析 a項,「這是他畢生的精神支柱」中主語指代不明,「是他畢生的精神支柱」前面加上「愛國」一詞,並刪掉「這」字。c項,搭配不當,「具有」與「成就」不能搭配,應將「和」字改成「並取得了」。d項,語序不當,應為「表現了乙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

改變單一的教學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劉曉穎

如老師布置了乙個購物的任務時,很多學生在課前就進行了大量的自主詞彙學習和實踐工作,不但親身去經歷買東西的過程,遇到不會說的單詞和句子也能自己想辦法去問老師或者查字典,做好充分準備後就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和匯報。例如有兩名學生進行了買錄音機的對話展示後,其他同學對他們進行了如下的評價 他評 good 他們...

主題活動教學中「自主學習任務單」的設計與反思

作者 楊梅 中國資訊科技教育 2015年第16期 設計主旨 主題活動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活動參與度。本課結合心理諮詢中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模組的相關內容,借助霍蘭德職業適應性測驗 the self directed search,簡稱sds 通過資訊的加工和表達,收集學生對自己人格的初...

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設計自主學習任務的研究

中國網路大學 chinese network university 畢業設計 院系名稱 網路學院 專業 學生姓名 學號 123456789 指導老師 中國網路大學教務處制 2019年3月1日 摘要 目前,我國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如下三個 一是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英語口語的能力 二是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