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發展理論

2023-01-16 00:12:05 字數 5018 閱讀 8709

(一)區域經濟含義

區域經濟中的「區域」是指經濟活動相對獨立、內部經濟聯絡緊密、體系較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間。區域經濟是研究一定地域範圍內,資源、要素和市場在空間上如何實現優化配置,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增進社會福利,並反映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及內涵和外延的相互關係。

區域經濟是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每乙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都受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經濟政策等因素的制約。水分、熱量、光照、土地和災害頻率等自然條件都影響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有時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條件下,區域經濟的發展程度受投入的資金、技術和勞動等因素的制約;技術經濟政策對於特定區域經濟的發展也有重大影響。

區域經濟是一種綜合性的經濟發展的地理概念。它反映區域性的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現狀及其問題,尤其是指礦物資源、土地資源、人力資源和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現在地區生產力布局的科學性和經濟效益上。區域經濟的效果,並不單純反映在經濟指標上,還要綜合考慮社會總體經濟效益和地區性的生態效益。

(二)區域經濟基本特點

區域經濟學中的「區域」是指經濟活動相對獨立、內部經濟聯絡緊密、體系較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間。是具有特定功能、結構和型別的經濟有機體,有自己的發展方式和運動規律,並且具有鮮明的層次性和環境型別的多樣性。區域經濟學是研究資源、要素和市場在空間上如何優化配置,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增進社會福利的經濟科學。

所以,要構成乙個區域經濟,必需具有其依存的空間和時間。

經濟區域的形成和發展有其依存的物質基礎和條件。其條件構成大致包括:1、勞動力與人口,是經濟地域形成和發展的動力保障和消費主體;2、地理位置與交通條件,是經濟區域形成發展的基礎,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3、經濟基礎和社會條件;4、自然條件和資源條件,是地域經濟發展的自然物質基礎。

經濟地域的物質基礎包括工業、農業、交通業和運輸業,以及城市、鄉鎮、農村和電信網路等,各項物質內容相互制約、相互聯絡,共同促進經濟地域的發展。

經濟區域結構是由人口、能源、交通、地理空間、產業等諸多因素構成,但最主要的是區域的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是國民經濟大的產業結構系統的子系統,在一定條件下直接影響國家經濟。區域空間結構是指經濟地域內資源空間優化組合的關係。

任何資源空間優化組合配置方案的實現,必須以各利益主體合理權益得到保證為前提。它包括核心城市與外圍地區關係,也包含中心城市與其它城鎮的關係。經濟地域的共同屬性主要有:

社會經濟屬性,經濟地域的系統性、時空統一性、開放性、週期性、多樣性等等。

(三)區域經濟發展理論

1、區域經濟發展梯度理論

這種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處於不同的階梯上,高收入地區處於高梯度,低收入地區處於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區和低收入地區之間,還有幾個中間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間上的轉移,高梯度地區首先應用新技術,先發展一步,而後隨時間推移,逐步有序的從高梯度地區向處於二級、**的低梯度地區推移。隨著經濟發展,梯度推移加快,區域間差距可以逐步縮小,最終實現經濟分布的相對均衡。

(1)梯度轉移理論

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是建立在工業生產生命迴圈階段論基礎上的。工業生產生命迴圈階段論的首創者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弗農等人。他們認為各工業部門,甚至各種工業產品,都處在不同的生命迴圈階段上。

它們也和生物一樣,在發展過程中要經歷創新、發展、成熟、衰老四個階段。

區域經濟的盛衰主要取決於它的產業結構優劣。創新活動發源於高梯度地區,然後按照順序順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梯度轉移主要是通過多層次城市系統擴充套件開來。

處在創新階段的工業部門一般都布局在處於高梯度的經濟發達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在於:處在發展階段的工業部門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條件具備的城市。

處在成熟階段與衰退階段的工業部門布局在經濟發展最低梯度地區。

(2)梯度發展理論的動態表象——三種效應

在區域經濟梯度推移過程中有三種效應在同時起作用,即極化效應、擴散效應和回流效應,它們共同制約著地區生產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極化效應作用的結果會使生產進一步向條件好的高梯度地區集中,擴散效應會促使生產向其周圍的低梯度地區擴散,回流效應的作用會削弱低梯度地區,促成高梯度地區進一步發展。這三種效應綜合作用的結果就是不斷擴大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

因為在這裡起主導作用的是極化效應,回流效應起推波助瀾的作用。

(3)不同梯度上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高梯度區域要採取創新型經濟發展戰略。中梯度上的蕭條區應實行改造型發展戰略。低梯度區域應實行漸進型發展戰略。

2、輻射理論

(1)現代化與經濟發展中的輻射理論

經濟發展與現代化程序中的輻射是指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地區(輻射源)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低的地區進行資本、人才、技術、市場資訊(輻射媒介)等的流動和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傳播。通過流動和傳播,進一步提高經濟資源配置的效率,以現代化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取代與現代化相悖的舊的習慣勢力。我們把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地區稱為輻射源。

輻射的媒介是交通條件、資訊傳播手段和人員的流動等。

(2)輻射理論對於解決區域現代化問題的實踐意義

輻射理論的實踐意義主要表現在經濟發展和現代化戰略制定、經濟資源的流動和優化配置、市場資訊傳播、思想觀念等非經濟因素的擴散等方面。制定區域經濟發展和現代化戰略的幾個主要問題,如道路、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問題;發達、欠發達地區間經濟互補通過什麼方式實現的問題;中心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建設和規劃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就業問題怎樣解決等,都可以用輻射理論得到很好的解釋。

3、增長極理論

(1)主要觀點

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不同產業的增長速度不同,其中增長較快的是主導產業和創新產業,這些產業和企業一般都是在某些特定區域集聚,優先發展,然後對周圍地區進行擴散,形成強大的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這種集聚了主導產業和創新產業的區域被稱為「增長極」。

(2)增長極的作用效應

一是極化效應。指增長極地推進型產業吸引和拉動周圍地區的要素和經濟活動不斷趨向增長極,從而加快增長極自身的成長。

二是擴散效應。指增長極向周圍地區進行要素和經濟活動輸出,從而刺激和推動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

三是溢位效應。增長極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的綜合影響。如果極化效應大於擴散效應,則溢位效應為負值,結果有利於增長極的發展。

反之,如果極化效應小於擴散效應,則溢位效應為正值,結果對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利。

增長極的作用效果可以促進技術的創新和擴散、資本集中和輸出、產生規模經濟效益和聚集經濟效果。

4、比較理論

(1)區域差異理論

古典區位論:成本決定論,區位選擇總是趨向生產總成本費用最低的地點,這就是「成本決定論」。

近代區位論:利潤決定論,以市場—**分析揭示出利潤最大化是影響區位選擇的決定性因素,使區位論走向巨集觀化,彌補了傳統成本決定論排除市場因素的缺陷。

現代區位論:綜合決定論,合理的區位選擇和產業配置必然受多中因素的影響,必須對多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決策者最終選擇的區位,不一定是成本最低的或利潤最高的區位,而是綜合優勢最顯著的區位。

(2)地域分工理論

一是絕對優勢理論。每個國家都自己生產所需的全部物品是不明智的。因為每個國家都有擅長生產和不擅長生產的東西,如果外國能以比我們自己製造還便宜的商品來**我們,我們最好就用我們具有某些優勢的行業生產出來的部分產品向他們購買。

每個國家都有其絕對有利的、適宜於某些特定產品的生產條件,如果每個國家都按其絕對有利的生產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進行交換,各國的資源就能正確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國民財富。同理,這種絕對優勢理論也可用於不同國家的同種產品。

二是比較優勢理論。參與國際**的各個國家雖然在經濟發展、資源情況等方面存在著差異,但每個國家都能以處於比較優勢的產品參加國際**。有些國家可能在生產成本和勞動生產率等各個方面都佔優勢,則可在優中擇優,找到最具比較優勢的產品參加**;而有些國家可能在各方面都處於劣勢,但也大能在劣中相權取其輕,找到比較優勢。

這樣參加**的各國都節約了社會勞動,並能消費和享受更多的產品。概括講: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國間存在差異,各國就能夠生產各自的比較優勢產品(即相對成本較低的產品),並在國家間進行交換,通過**增進利益。

(3)區域產業結構比較理論

區域產業結構比較可分為靜態比較和動態比較:

區域產業結構靜態比較: 指各個區域某一時點上的產業結構在區際分工階梯中的相對地位的比較。決定乙個地區在全國區際分工中的相對地位的主要因素是該地區非農產業的發展水平,特別是主要製造業的專業化程度。

因此,地區產業結構靜態比較可從非農產業發展水平的區域比較和製造業構成技術水平的區域比較兩個方面進行。非農產業發達,主要製造業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在經濟聯絡和區際分工中的地位相對有利。

區域產業結構動態比較:指地區產業結構的變動比較。一是產業結構變化狀況的區域比較,二是產業結構轉換能力的區域比較。

(四)區域經濟理論重點

1、區域經濟是運用經濟學的觀點,研究國內不同區域經濟的發展變化、空間組織及其相互關係的綜合性應用科學。它的形成和發展源於2023年德國經濟學家杜能提出的農業區位論,至今已有近180年的歷史。然而,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科學,它大體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區位研究由微觀向巨集觀領域的不斷擴充套件,以及各國**為解決區域問題而加強對區域經濟活動的干預,大規模開展各種區域規劃工作,區域經濟學獲得了迅速的發展。

2、區域經濟學是研究和揭示區域與經濟相互作用規律的一門學科。主要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力的空間分布及發展規律,探索促進特定區域而不是某一企業經濟增長的途徑和措施,以及如何在發揮各地區優勢的基礎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提高區域整體經濟效益,為**的公共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

3、具體分析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規律性問題。包括區域特徵分析,目標系統與政策、手段、產業結構演進、人口增長與移動、城市建設與布局、區域國土規劃,區域聯合與區際利益的協調,區域比例關係。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城市化與城市經濟問題、空間結構理論、區域生產力布局、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農村經濟、區帶規劃及管理、區域投融資等

今天區域經濟決定了地緣政治,區域經濟必將取代地緣政治成為地緣戰略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地緣政治與國家利益之間找出最佳的平衡點,現實的擺在了共和國的決策者面前。但發展仍然是我們的核心任務,絕不能動搖。

但在規定的時間內,集中力量,突出重點,有針對性地發展國防力量,確保在領土主權,霸權主義侵略、干涉、威脅面前立於不敗之地,是保障發展的根本。

(五)區域經濟發展趨勢

全面了解和把握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動態、走勢和格局,對於推進實施區域經濟發展總體戰略、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十分重要。

區域經濟發展

高二地理 dl 12 02 035 區域經濟發展 導學案 編寫人 康永和審核人 高二地理備課組編寫時間 2012 6 18 班級 組別 組名 姓名 學習目標 為夢想奠基 學習重難點 1 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地理條件,農業布局特點及發展方向。2 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的地理條件和國內國際背景,城市化工業化...

區域經濟發展趨勢

關鍵詞 山東省情成就山東區域經濟 提要 進入新世紀以來,山東實施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雙30工程實現促強扶弱帶中間,三個突破促進了東中西協調發展,五大板塊即山東半島城市群 省會城市群經濟圈 魯南經濟帶 進入新世紀以來,山東實施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雙30 工程實現促強扶弱帶中間,三個突破 促進了東中...

區域政策對區域經濟發展重要作用

摘要 近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取得了高速發展,國民收入水平日益提公升,但是,依然存在著資本缺乏的問題,區域經濟發展也不甚均衡。地方 巨集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是加快區域經濟增長速度 維持區域社會穩定以及提公升區域人民生活水平,而這些都是通過區域政策得以實現的,可以說,區域政策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無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