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創新走進科學課堂

2023-01-14 16:57:05 字數 3075 閱讀 4942

在人類日超擁擠的生存空間裡,唯一可以使人擺脫擁擠感覺的,不是別的什麼,而是創新之路。 把嘗試「解決新問題「的追求,從人群中的區域性人、少數人,擴大到人群中的絕大多數人,並使之成為日常生活中有機構成的一部分,這種趨勢在二十世紀末已初露端倪……

――中國、金馬著《21世紀羅曼司》第402頁

創新的重要性人人皆知,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尤為重要。筆者通過自己的聽課及教學實踐作如下總結。

創新使用教材:

小學科學課是以實驗操作為主的一門**性課程。在教學中,合理的創新的利用教材,讓實驗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會調動學生的實驗積極性,從而讓學生在自主**中自行獲得知識,這樣學生掌握的知識會更牢固深刻。

●問題描述●

科學課中實驗型別很多,有觀察實驗、操作實驗等等。對於科學課中的操作實驗,由於傳統理念的影響,不管教師還是學生總是以課本為宗旨,總認為課本是神聖的,不可改變的,「教教材」的理念根深蒂固。所以學生在實驗操作時被課本捆住了手腳,不敢去改變,沒有創新意識。

【案例】

案例一師:我們前節課做了綠豆種子發芽是否需要水的實驗,在課下讓大家選擇其他條件進行試驗,現在大家交流一下。

生1:我們組做的是改變光照條件的實驗,按照課本上的方法進行試驗,(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第6頁)我們的種子發芽了。

生2:我們組也是做得同樣的實驗,不過種子沒有發芽。

師:你們沒有按照課本上的方法去做,所以沒有發芽。

……我發現學生2滿臉通紅的坐下了。

案例二在聽觀察綠豆芽的生長這節課時,有這樣一段對話:

師:希望大家按照課本上的方法去完成實驗。(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第8頁)

生1:老師,用普通的菜碟可以嗎?

師:可以。

生2:老師,要用滴管滴水嗎?

師:是的。書上明明畫著的,你沒有看見?

老師語氣裡充滿了不耐煩。見此情景,學生頓時無語,他的「能不能用別的東西代替」的話語被憋了回去。可想而知,接下去的時間裡,教師「順利」的完成了自己的教學。

●問題分析●

1.學生在教師的教育下,只是一味的聽從課本,不敢有半點懷疑之心,即使有也時常被扼殺。究其原因,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作怪,教師的舊觀念影響了學生。學生還是處於被動的的接受知識。

2.案例1中,學生按書上的做法,在沒有空氣的情況下,進行種子發芽實驗,嚴格的說,如果操作規範時種子根本不會發芽,實驗根本不會成功。可就是在「課本上的就是對的」觀念驅使下,讓多數孩子的不正確結論壓制了持懷疑態度的學生意見,真是可惜。

3.案例2中,學生對實驗操作方法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究。因為教師的原因,學生產生了「唯教材」思想。

如果隨著學生思考時間的延長,學生也許會想到此實驗的難操作性。但是,這種懷疑之心的希望在教師的不耐煩情緒下被嚴重扼殺了,真是可悲。

●解決對策●

對策一:給學生空間,讓他們合理利用教材

對於學生的實驗操作,教師首先要給他們充足的空間,要敢於放手,讓他們充分考慮實驗的每乙個細節。其次,教師要引導他們合理的利用教材,不能輕信教材,要培養他們敢於質疑的習慣。最後,對於學生的失敗的實驗,一定給與正確的指導,並允許其他學生一同**分析失敗的原因。

真正做到教學以學生為主體。

對策二:結合實際,鼓勵學生創新使用教材

「創新是乙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總書記曾說過。如果沒有創新,社會就不會有進步。在現實的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對教材提出質疑,並且根據他們的經驗創新使用教材。

只有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同樣的課題,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

案例一師:我們一起做了綠豆種子發芽是否需要水的實驗,對於種子發芽是否需要光和空氣這兩個條件呢?我們要分組來做,首先我們應該制定研究計畫,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

生:老師,我們要研究的是種子發芽與光的關係實驗,但是課本上的方法(p6)有些不妥。

師:噢,你說說看。

生:我們做的是對比實驗,一般對比試驗中,只有乙個條件是不同的,其他條件都應相同,雖說這兩幅圖中都用杯子蓋住,也就是都在沒有空氣的情況下進行實驗,只有光照這一條件不同,符合對比試驗規則,但是,老師,這樣做是在肯定種子發芽不需要空氣的前提下的,既然,我們兩個大組同時做種子發芽與空氣、光的關係的實驗。怎麼能確保在沒有光、沒有空氣的情況下,有光沒有空氣的情況下,種子能發芽呢?

這樣,我們實驗成功率不好說。

師:那你們討論一下,有什麼可行的方法?

不一會兒,學生終於想出了乙個簡單易行的方法。

生1:我想用透氣性好的黑棉布,蓋在綠豆種子上,為對照組,而實驗組則直接暴露於空氣中,或者用白棉布蓋住,前提是每天要保持給種子滴水,這種就能保證對比實驗的操作。

生2:老師,我想直接暴露於空氣中可以,不能用棉布蓋住,那樣也是在沒有光的條件下。

師:你們的想法真是太好了!

案例二師: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那麼綠豆芽的生長是否需要水呢?請大家根據第8頁的圖完成你們的研究計畫。

學生分組制定研究計畫

生:老師,課本上說,在乙個盤子裡鋪上幾層吸水紙,把5粒剛長出根的綠豆併排放在吸水紙上,保持吸水紙一端濕潤,我看書上用吸管在一端滴水,我覺得不好操作。

生:老師,我們家沒有滴管,怎麼辦呢?

(是啊,對於我們農村小學生來說,滴管不可能都有,這不符合學生實際。究竟怎樣做,既能讓學生在家裡都能做,又不花學生太多的財力、時間呢?)

師:大家回家想一想,把這個實驗改進一下,要盡量利用我們身邊的東西來做。

小組內討論。

第二天,學生有了新的發現

生:這個實驗中保持吸水紙一端濕潤是關鍵問題,持續滴水是不好控制的,我們決定從滴水上改進此實驗,改進方法如下:

1.打孔:在紙杯底部打乙個直徑約4公釐的小孔。

2.穿線:將毛線打結後從孔中穿出,並把紙杯掛在合適的地方。

3.在一盤子裡鋪上幾層吸水紙,把5粒剛長出根的綠豆芽併排放在吸水紙上,並把盤子放在毛線的另一端,適當調整位置,(注意,讓毛線頭正好停在吸水紙的一端)。

4.給紙杯倒滿水。

這樣,紙杯裡的水會順著毛線滴到吸水紙的一端,另外,紙杯裡的水滴完需要一段時間,我們完全有時間去填水。從我們的角度來說,這樣做這個實驗簡單易行,並能保證每個人都能做。

總之,讓學生真正深入教材,鑽研教材,細究實驗操作的每乙個細節,並在此基礎上合理的利用教材,創新的使用教材,是乙個漸進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改變觀念,讓創新精神充滿科學課堂,讓學生真實的走進實驗操作。只有學生創新的使用教材,我們的科學課堂才能更精彩。

收稿日期:2010-04-06

讓科學走進學生生活提高科學課堂的趣味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觀察 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學生獲取知識 開發創造潛能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科學興趣的重要途徑,有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因此,科學課的教學必需真正貼近自然 貼近經驗 貼近生活 充滿生命的活力,那麼如何上好小學科學課?如何提高科學課的課堂教學效果?以下談談在教學中...

讓科學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作者 繆美娟 科學大眾 教師版 2012年第02期 摘要 創設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精心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進入一種積極 活躍的情感狀態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就有意識地從不同的角度創設適合於學生學習 掌...

讓科學的評價走進新課堂

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的新理念,強調構建 民主 和諧 的師生關係,凸顯學生是學習,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引導者與合作者 它立足於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強調師生交往互動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等等。這些無疑是新課程的最大亮點。然而,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不少老師缺乏對教學實踐的有效準備,只是掌握了一些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