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下 07 1 1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2023-01-11 18:57:02 字數 4034 閱讀 5013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82~83頁。

[教學目標]

1.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它們的特徵,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係。

2.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與每個面的長、寬之間的聯絡。

3.通過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滲透集合思想、分類思想。

4.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形成有論據、有條理、有邏輯的思維習慣與表達能力,養成勇於**、敢於質疑的理性精神。

[教學重點]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各部分名稱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徵。

[教學難點]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與每個面的長、寬之間的聯絡。

[教學準備]

教具:多**課件、長方體模型、正方體模型;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實物、長方體框架以及土豆;學具袋10組(內含:橡皮泥、塑料棒數根)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一)課件展示圖形(見圖1)

引導學生說出每個圖形的名稱

師:同學們,能夠準確的辨認出長方體和正方體,你還想了解正方體、長方體的那些知識呢?

(二)魔術引入

1.演示:把六個長方形圍成乙個長方體,再把乙個長方體展開後成為六個長方形。

2.思考:長方體與上面展示的平面圖形相比有什麼不同之處。

3.引導討論:是不是任意拿來6個長方形都能圍成乙個長方體。

4.在爭議中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舊知引入新知,一方面通過「問題的產生」幫助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從而產生學習的願望;另一方面通過立體圖形、平面圖形間的兩相比較讓學生感受立體圖形最重要的特徵——立體圖形占有一定的空間,也為第三個資訊窗「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的學習奠定基礎,並在情境創設中滲透分類思想。

二、自主合作,**新知

(一)**長方體的特徵

1.操作實驗,感知面、稜、頂點

每個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物品。

師:老師忘記找長方體物品了,所以就帶來了乙個土豆,現在要把它變成長方體。

(切一刀)出現了面,請學生上來摸一摸,感覺平平的。(板書:面)

(平面朝下,垂直向下再切一刀)兩個面相交的線叫做長方體的稜。(板書:稜)

(將某一平面朝下,垂直兩平面再切一刀)三條稜相交於一點,這個點叫做長方體的頂點。(板書:頂點)

指名學生摸一摸頂點,告訴大家自己的感覺。(尖尖的)

說明面、稜、頂點時點選課件(見圖2)

【設計意圖】通過切土豆做出長方體的直觀操作,化抽象為形象。讓學生通過摸一摸、看一看等方式初步感受長方體的外部特徵,並滲透後繼研究的方向。

2.**面的特徵

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體,按照一定的順序摸一摸長方體的每個面,數一數一共有幾個,看一看每個面是什麼形狀,把自己的發現說給同桌聽。

學生交流。

預設:學生按相對的面再次一組一組的摸長方體的每個面。

教師帶領學生用手掌比劃長方體的相對面,引導學生再次鞏固:長方體有3組相對的面,長方體相對的兩個面完全相同。

師:關於長方體的「面」你還有哪些發現?(盡可能地讓學生自主發現。)

師:是不是長方體所有的面都必須是長方形?長方體至少有幾個面是長方形?(如果學生沒有這方面的發現,教師在這裡提示學生去思考該問題。)

【設計意圖】本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物體、思考問題,進而有條理地表述,培養學生有條理、有邏輯的思維習慣與表達能力。

3.**稜的特徵

(1)小組**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探索得出了長方體「面」的特徵,那長方體的「稜」有什麼特徵呢?

學生**,教師參與活動。

(2)班內交流。

師:誰來交流一下,稜有哪些特徵?

數量:12條稜(教師在巡迴觀察中關注學生數的順序和方法:長方體模型不動,互相平行的稜一組一組地數,每四條一組)。

特點:相對的稜長度相等(重點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發現「長度相等」。方法可能有:量一量、畫一畫、比一比等)

4.認識長、寬、高

(1)課件演示(見圖3)

師:長方體相交於同一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

分別叫做它的長、寬、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兩條稜分別

叫做長和寬,把豎直方向的一條稜叫做高。

拿長方體模型橫放、豎放、側放,並讓學生指出在不同擺放的情況下的長、寬、高,告訴學生不管相交於哪個頂點的三條稜,都可以叫做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2)嘗試練習

師:將自己的長方體擺放在桌面上,指出它的長、寬、高。再換乙個方向擺放長方體,指出它的長、寬、高。

(3)拓展訓練

課件演示(見圖4):

5.**頂點的特徵

師:請同學們拿出長方體實物,摸一摸長方體的頂點,數一數共有幾個頂點?

學生操作交流。

6.**長方體透檢視的畫法

師:請同學們觀察講台上的長方體,你能看到幾個面?

教師向位置不同的同學提問,得到最多能看到長方體三個面的答案。

課件演示:長方體的立體圖,教師說明一般正對我們的面是什麼面就畫成什麼面,其他兩個面邀根據透視畫成平行四邊形。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積累活動經驗,提高實踐能力。畫透檢視的教學為今後解決圖形問題起到鋪墊作用。

7.跟蹤練習

課件演示(見圖5)

【設計意圖】通過尋找同乙個長方體的相同面,以及不同長方體的長寬高的練習鞏固、加深學生對長方體特徵的認識。

(二)**正方體的特徵

1.課件演示長方體漸漸變成正方體(見圖6)

師:觀察長方體長、寬、高的變化,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交流後,教師指出: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也叫立方體)。

師: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正方體?

讓學生結合手中的實物向大家介紹,然後出示正方體的直觀圖。

2.自主**正方體特徵

師:正方體有幾個面、幾條稜、幾個頂點?它的面和稜各有什麼特點呢?

請你用**長方體特徵的方法,同桌合作,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發現。並把得出的最終結論填寫到學習單中。

學生匯報交流,多指定幾個學生說。

師:正方體有6個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條稜,每條稜的長度相等;它還有8個頂點。

2.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異同

師:讓學生結合長方體和正方體實物進行觀察、歸納,再同桌交流觀察結果。

學生匯報交流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異同點(內容見圖7、圖8)

共同點:都有6個面、12條稜、8個頂點。

不同點:長方體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相對的兩個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稜長度相等,正方體每條稜長度都相等。

、師:你能用簡單的集合圖概括長方體、正方體間的關係嗎?

討論交流:長方體的所有特徵正方體都具有,而正方體的特徵長方體不一定全有。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正方體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

【設計意圖】本環節借助多**課件演示長方體變成正方體的過程,使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有進一步的加深,了解兩者的異同點;通過討論、交流用簡單的集合圖概括長方體、正方體間的關係的過程,對學生滲透集合思想、分類思想。

3.鞏固練習

課件演示(見圖9)

三、巧設練習,鞏固提高

1.基本練習

哪幾個面可以圍成長方體?為什麼?

【設計意圖】本題的設計旨在解除學生課前的疑惑,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檢測學生是否能夠運用長方體的特徵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實踐應用

師:根據你今天所學的知識,選擇學具袋中的材料,製作乙個長方體或正方體框架。

製作前先思考:做這樣乙個長方體框架共需橡皮泥( )塊,橡皮泥相當於長方體的( );共需塑料棒( )根,塑料棒相當於長方體框架的( )。你製作這個立體框架共需塑料棒( )厘公尺。

【設計意圖】,更好的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的同時,也為後面學習稜長總和的求法做好鋪墊。

四、歸納梳理,拓展延伸

這節課你都學會了哪些知識?積累了哪些好的學習方法?你還存在著哪些疑惑?

【設計意圖】通過對學習過程的回顧,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逐步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和習慣,並養成其認真的學習態度。該環節的設定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學習的魅力,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堅定其學好數學的信心。

[板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

1 長方體有時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其它四個面的面積 一根長96厘公尺的鐵絲圍成乙個正方體,這個正方體的稜長是 厘公尺。乙個長方體的稜長總和是80厘公尺,長10厘公尺,寬是7厘公尺。高是 厘公尺。至少需要 厘公尺長的鐵絲,才能做乙個底面周長是18厘公尺,高3厘公尺的長方體框架。乙個長方體的稜...

長方體和正方體

姓名 1.乙個長方體的長 寬 高是三個連續偶數,體積是96立方厘公尺,求它的表面積。2.乙個長方體和乙個正方體的稜長之長相等,已知長方體長 寬 高分別是6分公尺 5分公尺 25分公尺,求正方體體積。3.將表面積分別為216平方厘公尺和384平方厘公尺的兩個正方體鐵塊熔成乙個長方體,已知這個長方體的長...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

1 填空。1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也可以用統一的體積公式來計算。體積用字母表示為v 2 乙個長方體的底面積是15cm2,它的高是4cm,它的體積是 cm3。3 乙個正方體的底面積是25dm2,它的體積是 dm2。2 選擇。1 乙個正方體的體積是125cm3,它的稜長是 cm。a.5 b.15 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