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3長方形的面積

2022-12-13 22:54:07 字數 4186 閱讀 8887

設計說明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在學生認識了面積和面積單位,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重視直觀教學,注重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與合作交流。

通過生動有趣的課件,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完成學習任務。基於以上幾點,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1.讓學生感受資訊科技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讓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貼近是《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從學生感興趣的小故事引入,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先提出問題,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迫切願望,再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融入多**技術創設不同的實驗任務,通過多**演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內在聯絡,類推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最後利用多**技術,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課堂訓練,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鞏固已掌握的知識,從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重視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課堂上,教師創設了民主和諧的**氛圍,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猜測把所學知識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雖然有一些學生不知從何入手,但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經過組內同學的幫助,很快理解了其他同學的想法,不僅學會了知識,還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3.重視知識的**和方法的指導。

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教師經過精心設計,引導學生操作學具和統計**,發現長方形的面積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積和,從而總結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充分體現了「知識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教學價值觀。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直尺面積是1平方厘公尺的正方形彩紙

學生準備直尺面積是1平方厘公尺的正方形彩紙

教學過程

第1課時長方形的面積(一)

⊙創設情境,故事匯入

師:同學們,你們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有一天,烏龜又遇到了兔子,並向兔子提出挑戰,這次進行粉刷牆面的比賽,看誰能贏。

1.課件出示:兔子粉刷乙個長方形的牆面,烏龜粉刷乙個正方形的牆面,它們同時開始,同時完工。

2.學生會出現爭議,教師引導:怎樣才能比較出誰贏了?(要想比較出誰贏了,就要知道它們粉刷牆面的面積到底哪個大些)

3.揭示課題。

在實際生活中,有些物體的面積用單位面積去量既不方便,又不符合實際,這就需要我們找到一種計算面積的方法,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長方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上課伊始,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故事情境,能迅速而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開展教學作鋪墊。

⊙觀察發現

1.課件出示教材53頁長方形①。

提出問題:長方形①的面積是多少?用1平方厘公尺的正方形擺一擺。

2.小組合作,在長方形裡擺邊長是1厘公尺的正方形。

師:能說一說你們擺的結果嗎?

預設生1:我正好擺了6個1平方厘公尺的正方形,所以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6平方厘公尺。

生2:每行擺3個,正好擺了2行,所以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3×2=6(平方厘公尺)。

師:第二名同學的方法不用密鋪,只要用面積單位分別擺滿長和寬,就能算出擺滿長方形所需的面積單位的個數。所以我們也可以用長×寬來計算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自主**

師:其他長方形的面積是不是也可以用「長×寬」來計算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一步驗證。

1.課件出示長方形②和長方形③,要求用1平方厘公尺的正方形擺一擺,一名同學記錄,其他同學擺,邊操作邊填表。

2.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說一說你有什麼發現。

預設:生1:我發現長方形的長就是所包含的長度單位的個數,長方形的寬也是所包含的長度單位的個數。

生2:「每行擺的面積單位的個數×行數」就是長方形所包含的面積單位的個數,也就是長方形的面積。

師小結: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板書: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3.想一想,怎樣計算正方形的面積?

(1)課件出示下面幾個圖形,讓學生計算每個圖形的面積。

提問:大家看一看最後乙個長方形有什麼特點。

(這樣的長方形就是我們以前學過的正方形)

(2)引導學生由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類推出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3)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求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分別需要知道什麼。

(4)用公式計算與用面積單位去擺相比較,你更喜歡哪種?為什麼?

(學生思考後匯報)

4.解決問題。

一塊長方形草地的長是24公尺,寬是21公尺,這塊草地的面積是多少?

(1)讓學生讀題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並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中提供了哪些資訊?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怎樣解決?

(2)學生獨立完成,並匯報計算過程,教師指導書寫格式,同時提示學生單位名稱要書寫正確。

設計意圖:通過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能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設計能夠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實踐應用

1.練一練。

用1平方厘公尺的紙片擺一擺,算一算附頁3中圖2的面積,並與同伴說一說你的方法。

2.先估計黑板的面積,再測量它的長和寬,並計算面積。

3.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一塊長方形菜地的寬是3公尺,長比寬多2公尺,求這塊長方形菜地的面積。

(2)我們身邊有許多長方形,請各小組選乙個自己感興趣的長方形,先估計一下它的面積,再量一量它的長和寬,最後算一算它的面積是多少。

⊙拓展延伸

1.配玻璃:老師辦公桌上的一塊玻璃的面積是24平方分公尺,這塊玻璃被打碎了,老師想配一塊同樣大小的玻璃,請你們幫忙量一量,算一算它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

2.遊戲:比一比誰的眼力好。

先選擇乙個長方形或正方形,然後估計它們的面積,再量一量,算一算,看誰估計得比較準確。(這個遊戲可以在課間與同學一起做,也可以回家與爸爸、媽媽一起做)

⊙全課總結

1.今天這節課同學們學會了哪些知識?

(1)學會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2)學會了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3)學會了通過觀察、猜想、操作、實驗發現規律,並進行驗證的方法。

2.教師小結。

在生活中我們還會遇到很多數學難題,我們也要像今天這樣去「觀察——猜想——驗證——得出結論」,做乙個小小的數學家。

⊙布置作業

教材55頁6、7題。

板書設計

長方形的面積(一)

6=3×2 10=5×2 12=4×3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第2課時長方形的面積(二)

⊙複習匯入

1.填一填。

長方形的面積

正方形的面積

2.計算下面圖形的面積。

⊙自主**

1.估一估,下面每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大?再實際量一量,算一算。

(1)估一估,每個圖形大約可以擺幾個1平方厘公尺的正方形?

(學生匯報自己估計的結果)

(2)在小組內交流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預設生:還可以估一估長方形的長是幾厘公尺,寬是幾厘公尺,這樣就可以計算出圖形的面積。

(3)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估計結果和方法。

(4)組織學生實際量一量,算一算。

(5)指名匯報結果,並說出自己估計的和實際計算的結果是否一致。

2.估計本班教室的面積大約是多少。

(1)提問:你想用什麼方法進行估計?

(學生思考後匯報)

預設生1:可以先估計教室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公尺,再用公式計算出面積。

生2:我是根據每個人的占地面積大約是1平方公尺,再結合我們班級的人數來估計教室的面積的。

生3:我是根據教室用的地磚的面積和塊數進行估計的。

(2)組織學生實際測量教室的長和寬,並計算出教室的面積。

(3)指名匯報計算結果,再算一算估計的誤差,集體反思估計的過程。

設計意圖:在實踐操作、討論交流等活動中,讓學生積累活動經驗,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加深學生對面積單位的體會,同時讓學生了解估計面積的方法的多樣性。

⊙實踐應用

1.先估一估,再量一量,並算出下面圖形的面積。

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算一算。

⊙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布置作業

教材55頁8題。

板書設計

長方形的面積(二)

方法一用公尺作單位先估計教室的長和寬,再計算出教室的面積。

方法二先估計每塊地磚的面積(用分公尺作單位估計出地磚的長和寬,算出每塊地磚的面積),再用一塊地磚的面積乘塊數算出教室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

一 填空。1.測量或計算面積時要用 單位。測量或計算長度要用 單位 2.常用的面積單位有 和 3.邊長為1厘公尺的正方形的面積是 邊長 分公尺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公尺。4.相鄰的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 每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 5.乙個長方形長是5厘公尺,寬是3厘公尺,面積是 周長是 6.邊...

長方形面積的計算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西師版 三年級下冊第40 41頁例1 例2,課堂活動第1題,練習七第2題。教學目標 1 經歷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索過程,培養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2 掌握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能運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面積。3 在解決與面積有關的實際問題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教學重...

《長方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毓秀小學王向榮 今天有幸聽了衛軍霞老師的執教 長方形面積 一課,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為了讓學生學好 長方形的面積 這節課知識,衛老師充分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去探索 去發現 去歸納,在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只是啟發者 引導者,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整堂課學生學得輕鬆 快樂,課堂氛圍活躍,學生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