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四學情分析能力專題

2022-12-12 15:18:02 字數 5459 閱讀 2095

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高愛玲

南崗區教師進修學校徐世達

【專題概要】

教師的學情分析能力,是指教師在調查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和技能水平、生活經驗和心理狀況等基礎上,分析學生學習需求的一種專業能力。本專題立足於提高中小學教師學情分析能力的實際需要,通過理論學習、案例分析、專題反思、設計操作、拓展閱讀等途徑,力求使教師認識學情分析的意義、掌握學情分析的內容,學會學情分析的方法,進而養成主動開展學情分析的習慣,逐步提高教師學情分析的能力和水平。

【讀一讀】

一、教師為什麼要進行學情分析?

學情是指與學生生活、學習相關的一切因素,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家庭環境、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等各種因素的綜合。學情分析,就是教師對影響學生成長的各種主客觀情況的了解與分析。

之所以要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進行學情分析,是出於以下幾點思考:

(一)進行學情分析是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必然要求

事實上,注重學情分析的思想由來已久。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善於分析學生的不同性格、愛好、興趣,根據個體差異,給每個人以不同以至完全相反的教育,使學生的學習達到欲罷不能的地步。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論語·先進》)這是說教育要因人而異,具有針對性。「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這是說教師要按照學生的思維和進度施教,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提供服務,不能拔苗助長。

這些思想都說明,學生的群體和個體差異決定著教育的內容、方法和進度的不同。因此,充分了解和分析學情,為學而教,因材施教,是開展任何教育活動的起點,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學活動,概莫能外。

(二)進行學情分析是落實學生主體性的必由之路

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乙個重要理念。新課程強調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習者服務,以教學活動來引導、促學生主動學習。因此,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學生展開,任何教學活動都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切合學生的學習水平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因此,我們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中,密切關注和分析學情,是教師落實學生主體性的重要途徑。

(三)進行學情分析是優化教學設計的必要前提

教師在開展教學設計(即備課)時,要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學生情況、教學方法、課程資源。其中,學情分析既是教學目標設定的基礎,又是教學內容解析的依據,還是教學策略選擇與教學活動設計的落腳點,總之,學情是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具體落實。

依據現代教學設計理論,教師要先為學習者設計「學案」,然後才是為教學者設計「教案」,教師必須認真研究學生的已有知識、實際需要、能力水平和認知傾向,才能更有效地優化教學過程,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學情分析」應當成為教學設計的必要前提。

(四)進行學情分析是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有效保障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的互動過程,師生互動的實質是精神層面的交流、溝通、理解、影響。課堂上的師生互動交往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得以實現的結合點。然而,師生互動不同於一般性的社會互動交往,這種互動在客觀上是不平等的,因為師生雙方社會閱歷、知識背景、活動目的、社會責任等方面都有巨大差異。

作為教師,要在課堂上跨越年齡和文化上的代溝,課前設計好互動的路線,課中扮演「平等中的首席」角色,為學生搭設問題與對話的橋梁。為了達成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教師必須在這種「一對多」的互動中,充分理解學生在生活背景、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多樣性,才能在通常「一人對五十人」的課堂交往中立於不敗之地。

(五)關注學情分析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性標誌

學生是教師勞動的物件,各家學者都認為「關於學生的知識」是教師專業知識構成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即教師必須掌握關於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及學習認知方面的知識,以便因材施教。在教師專業發展階段論中,美國學者富勒按照教師在工作中關注的焦點,將新手型教師到專家型教師的專業發展分為「生存關注」 、「任務關注」 、「學生關注」 三個階段,當一位教師開始把學生作為關注的中心,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情感等因素,更多地思考如何通過教學更好地引導學生實現成長時,則標誌著他的專業水平發展到了乙個較高的層次。

二、學情分析的主要內容

(一)學生現有的知識和技能水平

進入課堂的學生不是一張白紙。學生的學習就像「認地圖」,必須先在地圖上找到自己現在的位置,然後標註要去的目的地,再設計行走的線路圖。所以,教師進行教學設計也要從分析學生的起點入手,要研究學生的知識起點、能力水平,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

力求使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使學生能體驗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在教學設計中,只有從了解學生的現有狀況出發,才可能提出切合實際的教學任務與具體目標,才能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起點能力是學生習得新能力的必要條件,它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學的成效。

當學生的學習處於乙個連續的過程中時,起點能力實際上就是學生對新知識、能力的學習掌握產生重要影響的先決條件。分析學生現有的知識狀況應該從多個角度來分析。乙個成功的教學設計,應盡可能從學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麼知」五個方面全面分析學生情況。

具體到各學科,教師必須掌握學生對各種知識點、能力點的分項掌握情況,如一位語文教師就要了解所教學生在字、詞、句、段、篇等方面的知識水平,掌握所教學生在聽、說、讀、寫、書等方面的技能高度。

【想一想】

閱讀下面的學科案例,想一想對本學科應該怎樣做現有知識和技能水平的學情分析?

一位地理教師對學生原有基礎知識的分析

例如在七年級第一節地理課上,教師可以在緒論的教學中設計提問學生小學已了解的地理知識,全面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 在具體的一節課的備課時,教師首先要了解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已學過的知識的情況。分析出哪些是學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學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學生通過自學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師非講不可的。

這樣做有利於教師在授課中做到該講則講,不用講則少講,力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學生在小學已經掌握有哪七大洲、哪四大洋的知識,在講解海陸分布的時候這一部分知識可以讓學生搶答,讓後在此基礎上直接要求他們按面積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並記憶。 其次,教師還要了解學生掌握的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狀況。

例如學生掌握的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的狀況對於地理學科知識的學習有一定的影響。如,海陸氣溫差異的原因、影響降水分布的因素都與物理知識有關;氣壓帶與風帶的形成與物理知識又必然聯絡;赤道周長的計算、比例尺的計算與數學知識有關;酸雨的形成與化學知識相關等等,教師在教學中可適當地引導學生回憶已學過的其他各科知識,幫助理解原理。在倡導課程綜合的今天,也可引導學生利用所學本學科知識來幫助他們理解其他學科知識,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也使學生體會到各學科間的聯絡,有利於學生學以致用,全面發展。

(二)認知方式和學習風格

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生對資訊的加工、處理和儲存的過程。認知方式是指學習者個體對外界資訊的感知、注意、思考、記憶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同認知傾向的學習者對於資訊的加工、處理方式是有差異的,這些個體差異長期體現在學習過程中,就會形成學習風格,學習者持續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徵的學習方式,是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綜合。

學生的認知風格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型別:

1. 場獨立型與場依存型。場獨立型孩子傾向靠於獨立思考來判斷事物;場依存型孩子傾向於以老師或周圍同學的影響來判斷事物。

場獨立型孩子對學習更多地依賴於資料本身,不喜歡過多講解,喜歡獨立思考;場依存型孩子遇到問題時喜歡請教別人,並喜歡有人進行系統講解。場獨立型孩子擅長對理工學科的資訊材料加工、處理;場依存型孩子擅長對人文社會學科的資訊材料加工、處理。

2. 衝動型和慎思型。在課堂上,衝動型孩子想到什麼就脫口而出,解題雖快,但錯誤可能較多;慎思型孩子反應慢,在有幾種可能解答的問題情境中,思考的時間長,但錯誤較少。

3. 整體型和序列型。整體型孩子習慣於從整體上感知材料,閱讀理解的跨度大;序列型孩子習慣於按照材料順序,直線地閱讀理解,步步為營地學完整個材料。

4. 分析型和綜合型。分析型孩子長於邏輯思維;綜合型孩子長於直觀思維。

對不不同認知方式和學習風格的學生,首先,教師應尊重學生特有的認知方式,因材施教,發揚每個學生的優勢認知風格;

第二,要注意培養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風格,引導學生彌補其學習風格的不利因素。如如對場依存型的學生,注意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如對衝動型的學生,注意培養其有條理地、細心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做一做】

請您在所任教的班裡召開一次學生學習方法交流會,然後對某位學習優秀學生的認知方式和學習風格,開展更深入的調查分析,寫出分析報告。

(三)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

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是由需要、興趣、情感、意志、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構成的。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因素;而動機又產生於人的興趣和需要。它雖然不直接參與對學習的認知過程,但對學習效果具有明顯的增強或削弱作用。

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了興趣,形成了內在的需要和動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他才能具有學習主動性,教學目標的實現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可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直接興趣是由知識內容本身和學習過程本身引起的興趣。

比如,學科自身的魅力,能夠打動學生。這種興趣是強烈的、穩定的,所以說成功的學習就是做遊戲。間接興趣是由學習活動的結果、它的社會意義和對學習活動目的的追求所引起的興趣。

比如,學習成功的喜悅、期待中鼓勵、適度的競爭激起的學習興趣。學生對學習內容、教學方式的興趣與態度,將影響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

【議一議】

閱讀案例,在學科組內和同組教師討論一下,怎樣做才能使學生在本學科課堂上學得更好?

學生在何種情況下學生學得最好:

當學生有興趣時;

當學生的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時;

當教學內容能夠用多種形式來呈現時;

當學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戰時;

當學生發現知識的個人意義時;

當學生能自由參與探索與創新時;

當學生被鼓舞與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時;

當學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時;

當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時;

當學生對教師充滿信任和熱愛時。

(四)智力水平和智力型別

學生智力的差異是普遍存在的,這些差異分為水平和型別兩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不僅與先天遺傳有關,也與後天的學習和環境有關。

學生智力水平的差異被稱為 「智商」。傳統的智商理論(法國心理學家比奈;美國心理學家特爾曼)和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都認為智力是以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種能力。一般情況下,智商( iq )越高,學習的成績應該越好。

但是智商並非影響學習成績的唯一因素,如前所述,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學習動機對學習成績的影響也很大。即我們常說某孩子很聰明,但是就不正幹,結果他的成績反而不如智商平平但主觀努力的孩子。

學生智力型別的差異是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加德納提出了乙個新的智力的定義,即「智力是在某種社會和文化環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難題或生產及創造出有效產品所需要的能力」。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每個人都具有言語 - 語言、邏輯 - 數理、視覺 - 空間、** - 節奏、身體 - 運動、人際交往、自我反省、自然觀察等多種型別的智力。

每一位學生都有相對而言的優勢智力領域。面對不同智力傾向的學生,我們教師的責任是促進學生智力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多元智力理論要求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和發展學生優勢智力領域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促進學生的智力潛能得到最大化、最優化的發展,而且更在於提高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並幫助他們形成熱愛學習、熱愛學校的情感。

這一點對於那些優勢智力領域不在語文和數學方面的學生尤為重要。

學情分析報告

四 身體狀況方面 整體來看,本班學生大部分好動,整天蹦蹦跳跳的,身體素質普遍很好。只有個別學生抵抗力較差,愛生點小毛病,比如卜帥虎 胡學洋等同學經常因為感冒而請假,耽誤了寶貴的學習時間。另據走訪了解,該班學生在飲食結構方面比較正常,只有少數學生存在挑食的現象,綜合以上情況,在今後的班主任教育教學工作...

學生學情分析

1.基礎知識 英語基礎知識掌握比較好,基本的知識概念清晰。2.基礎分析 學生學習英語主動性較強,能把所學知識系統的串聯起來,做到融會貫通。3.基礎能力 單詞短語語法能做到理解記憶,但仍需提高。4.綜合能力 基礎知識紮實,做題能力較好,能很好地完成英語學習。學習提公升潛力大。5.應試能力 應試能力需要...

學情分析報告

七年級學生正牌青春期的開始階段,身體發育迅速,思想不穩定。叛逆心理較強。從小學進入初中後,由於生理 心理和環境 學習內容 人際關係的變化,使七年級學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第一 成熟性與幼稚性的統一。與小學生相比,七年級學生從身體發育 知識 經驗 心理品質方面,依然保留著小學生的許多特點。孩子氣比較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