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科學技術的發展與設計藝術的關係

2022-11-11 13:00:01 字數 5460 閱讀 1266

第27卷第2期

華東交通大學學報

年4月apr.,2010

文章編號

論科學技術的發展與設計藝術的關係

楊建軍,茅

珂(華東交通大學藝術學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使得科學與藝術的關係,進入了乙個嶄新的階段,促使/,-4j' ̄重新思考科學與藝術的問題。文章通過闡述科學與藝術的內涵及工業革命後科學技術與設計藝術的狀況,說明科學技術與設計藝術始終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關係,並認為在工業社會向資訊社會轉變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著設計藝術的變

革。關鍵詞:科學技術;發展;設計藝術中圖分類號:j0—05文獻標識碼:a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科學研究成果的不斷應用轉化,社會生產力在飛速提公升,這就迫切

要求人們把審美引人技術活動中,用美的尺度,去衡量產品實用功能與精神功能、相互統一的深度。因此,如何將科技與人文藝術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既有內涵又有形式,合乎時代需要的設計是社會發展的永恆的課題。科學技術與設計藝術之間的關係問題固然也成為當今的熱點。

1科學技術與設計藝術

科學技術把人類不斷帶人新的時代,而藝術不斷的使這個時代更加豐富多彩。科學與藝術作為人類文化的兩翼,人們一直在**它們之間的關係。關於科學與藝術的含義,在《辭海》是這樣解釋的:

「科學」指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藝術」指人類以情感和想象為特徵的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即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象中

實現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互相物件化。也就是說,科學是人類認識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的生理、心理和思維的知識體系,人類這種知識追求通常帶有理性的特點。而藝術是人類情感和想象力的審美形式的表現與創造,它通常帶有感性的特點。

著名畫家吳冠中說:「科學揭示宇宙的奧秘,藝術揭示情感的奧

秘。』』[1]

19世紀法國科學家克洛德貝爾納以第一人稱的單數與複數,對藝術與科學作了高度概括:「藝術是我,科學是我們。」區區9個字揭示出科學與藝術的聯絡和區別。

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說:「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學和藝術的關係是同智慧型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的。

對藝術的美學鑑賞和對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型,隨後的感受昇華與情感又是分不開的。沒有情感的因素和促進,我們的智慧型能夠開創新的道路嗎?而沒有智慧型的情感能夠達到完美的意

境嗎?」「事實上如乙個硬幣的兩面,藝術和科學源於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恆和富有意義。」[]

科學是藝術的技術基礎。兩者的關係,應是基礎與本體的關係。基礎與本體有乙個結合的問題,技術

基礎與審美表現的結合,是藝術創作得以成功的先決條件。

設計是設計人員依據現有材料和可操作工具,在人的思維作用下,對已有的科技文明進行消化而進行的創造性活動。設計「既是藝術的,又是科學的一部分」,它是科學、技術和藝術有機統一的交叉學科 j。藝術和設計從歷史的淵源看本是同源,都是造物文化的分合離散所致。

如果說審美是藝術創造的顯著標

收稿日期

作者簡介:楊建軍(1971一),男,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設計藝術學。

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10年

志的話,設計則是人類科學技術進步與藝術相結合的物態化的物質創造。設計活動從誕生的那天起,就伴隨著人的意識的一次次覺醒和昇華,並始終與時代科技進步緊密聯絡在一起。

科學技術的進步構成了設計的大環境,無論哪個時代的造物文化活動和設計都脫離不了特定的社會生活與社會制約。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環境狀況的種種改變,也一定會改變設計師所選用的材料,改變設計

方法和風格。隨著技法、材料、工具的改變與變化,科學技術對設計活動產生著直接的影響。在西方文藝復興運動時期,人性得到了自由與解放,人的創造力得到了釋放,極大地推動了近代科學技術和藝術的復興與發展。

但隨著工業革命的爆發,藝術與科學的分離導致了工業產品的粗製濫造和人情味的缺乏,因而出現了「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運動」等設計藝術改革思潮。再發展到近當代的「現代主義設計」和「後現代設計運動」。它們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經濟手段來處理設計和人類的相互關係,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更強調科技的先進性,強調設計語言在美學方面純潔的技術表現,將科學、技術、藝術更加和

諧統一[引。無論這些思潮的初衷如何,其目的都是為促使人們重新思考技術與工藝、科學與藝術的問題。

2科學技術與設計藝術的融合

設計是「藝術化的造物行為」,同科學技術一樣,需要創新思維觀念、物質成型技術,並滿足消費物件的需求。如漢代的長信宮燈:燈體有虹管,利用虹管吸收燈煙送入燈座,使之溶於水中,減少室內的煙炱以保持室內環境的潔淨;燈高48厘公尺,結構科學,尺度適宜,燈光的照射範圍與人們跪坐時眼睛的視線基本適

宜,燈體拆洗組裝也很方便;燈罩的設計,不僅有反射和聚光的功能,還能通過燈罩的開合來調節燈光的照射角度與照度;造型優美,人體形態生動,衣紋疏密有致_5j。可以說長信宮燈在環保功能、光學照明等方面的設計運用,非常符合現代「人體工程學」和「以人為本」的設計概念,達到了實用與審美的高度統一。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文化成就,就是藝術與科學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最佳體現。

而被公認為將科學與藝術結合最好的是達文西,他觀察和研究的範圍十分廣泛,除了藝術創作之外,還涉及建築、物理、醫學、軍事、機械、天文等領域並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幾乎包括了人文與科學的各個領域。.

20世紀以來,現代科技文明的進步,使得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關係,以及與藝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正

如法國19世紀文學家福樓拜所說:「藝術越來越科學化,科學越來越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13在山頂重逢。」l6]在藝術領域,以勃拉克、畢卡索為代表的立體派藝術認為,藝術的物件和自然科學的物件成了混合的東西,他們開始關注滲透、包含著人類意識的幾何學和數學規律。

現代抽象派、未來主義者和超現實主義者主張在藝術中利用相對論、量子力學等現代自然科學的各種成就,主張藝術應適應科技進步,並按照現代自然科學所達到的成就來「改造」自己。而新印象主義畫家標榜他們畫的是電動力學過程的藝術再現。在設計領域,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湧現了許多新的設計流派與思潮,結構力學、應用力學、材

料科學、施工技術等革命性成果,直至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為建築藝術的獨創性實踐開闢了新的道路,並使建築設計學成為科學與藝術最初互構的學科。布魯塞爾原子球展覽館、雪梨歌劇院及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等現代建築正是科學、技術、藝術融合的典範。它們將人類哲學思想、現代科學技術與藝術在審美設計上融為一體,創造出更奇、更新、更異的視覺效果。

當代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說:「建築和藝術雖然有所不同,但實質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標是尋求二者的和諧統一。」

從設計藝術的實質來看,藝術與科學的融合有利於設計藝術學科的建設和發展。1969年,美國學者

赫伯特亞歷山卓西蒙首次提出「設計科學」(設計藝術學)這一學科門類的的概念【7j。設計藝術學從此逐漸形成了獨立的新興交叉學科體系。可以說,現代設計無時不與現代知識體系緊密相

連,科學理論推動著設計,而設計科學同時也是科學理論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在乙份關於國家科學技術政策的**檔案中,將設計列入了「美國國家關鍵技術」。檔案中共列入22項國家級的關鍵技術,其中17項指出產品設計與製造工藝的重要性。

檔案還指出:「美國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勝的關鍵,在於根本改變美國工業在市場上的競爭方式……國家的關鍵技術特別要創造新產品及其生產工藝。這需要一種製造工藝與產品設計、效能、質量和成本一體化的方法。

」[83設計被列入關鍵技術的開發,足見設計是現代科技

第2期楊建軍,等:論科學技術的發展與設計藝術的關係97

必不可少的一環。也就是說,設計不僅是科學技術的載體,它本身就是技術的乙個部分。作為一種新的產品設計觀和方**而興起的「迪扎因它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審美觀念有機融合起來,使產品達到科學與美學、技術與藝術的高度有機統一。

21世紀的科學家和藝術家們都已清楚地看到,在科學和藝術迅速發展的新時代,科學和藝術的思維

方式,正在悄悄地相互滲透,科學的發明和創造溶進了藝術的想象和情感的品格,藝術的創造和美的探索又滲入科學的理性和技術的手段。科學技術與設計藝術的融合,也就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

3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著設計藝術的變革

21世紀是工業社會向資訊社會轉變時期,人類社會發展呈現螺旋式的上公升,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將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它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改變著設計師的工作方式。設計的形式和內涵都在發生變化,設計師能更加自由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計算機應用技術和網際網路資訊傳播技術的廣泛應用,使設計藝術受到了深遠的影響,現代設計中的形式結構、語言環境和美學特徵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出現了新的設計形態。計算機互動性設計介面作為設計哲學和設計美學的中心概念,逐步取代了以往的物質操作性設計,體現了一種交流設計的新方法。它將從有形的設計向無形的設計轉變;從物的設計轉向非物的設計轉變;從實物產品的設計向虛擬產品的設計轉變。

現代設計解脫了傳統工業時代的束縛和限制,呈現多元化、個性化的特徵,向更加寬鬆自由的方向

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和經濟活動規模的擴大,人類中心主義的過度擴張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和大面積自然資源的破壞,這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類社會的發展模式。從可持續發展的利益角度出發,人類應加強對話與合作,積極應對。

例如通過設計改善產品結構,節約原料;使用可迴圈再生、**利用的材料,以

減少汙染;通過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開發清潔能源等。

格魯斯於1975年提出「有意義的功能」理論,設法跳出工業化和現代化時代設計思想的目的理性,傾向於人文科學思想方法。他在德國首先提出「再生迴圈處理」設計思想,後被稱為生態設

計[。生態設計又稱為綠色設計,是一種新的設計觀念,它將設計觀建立在生態學有機整體的基礎上,以綠色技術為原則所進行的產品設計與服務。在設計過程中,每個決策都充分考慮到環境效益和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關係。

它不僅是一種技術層面的考慮,更是一種觀念上的更新,將設計中心真正放到功能的創新、材料與工藝的創新、產品的環境親和性的創新上。

工業文明成果帶來了設計審美觀念上的革命,但設計的標準化、批量化和機械化,把一切都變得千篇

一律,人和自然脫節,感性和理性脫節,科學技術也帶來了個性泯滅、生活刻板化和碎片化的危險,把社會

中的人變成了「單面人」【l0]。在人類科學技術與文化都在進步與革新的時代,為了矯正這種現狀,科學需要藝術的滋養,建立新感性,使感性和理性達到和諧統一。而對於作為物質與精神、人與環境和諧之紐帶

的設計藝術,則需要科學的溫床。

參考文獻:

[1]王明旨.資訊時代藝術與科學將進一步交融[j].美術觀察李政道.科學與藝術[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3]李超德.設計美學[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4.[4]張晶.設計簡史[m].重慶:

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

[5]史仲文.中國藝術史——工藝美術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6]潘魯生.藝術與科學的融合——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科發展隨筆[j].設計藝術朱和平.中國設計藝術史綱[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8]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上海: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9]李樂山.超越功能主義[j].西北美術

98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10正

[10]凌繼堯.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劉棉玲李萍)

(上接第94頁)

[14]宣偉華,盧東生.小額貸款公司展望:機遇挑戰並存立法亟待完善[n].上海經濟報歐永生.更大發揮農村小額信貸的政策效應[j].商業財經

(責任編輯劉棉玲)

論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緒論1.提出中心論題 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是一把雙刃劍。2.說明寫作意圖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是每乙個人都應該了解的。並且,作為大學生們,作為這個世界未來的主人們,我們有更大的義務去減少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本論 1 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催化劑和強大槓桿 1.對生產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論學校管理的科學與藝術

三 現代學校領導要嚴於律已,寬以待人 孔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號令不從。領導治校必須身體力行,率先垂範。身體力行重要,大膽正確指揮則更重要,力行與指揮,實質是非權力因素與權力因素的關係。作為領導要能在非權力因素上贏得信任 支援 才能發生權力因素的效應。原則與靈活是是相互相承的,沒有原則是...

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

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 1112421 2011級 黃晶晶1 積極作用 1 科學技術是現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2 科技革命對生產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1 科技發展促進勞動資料的變革。2 科學技術促進勞動物件的變革。3 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3 科技革命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