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圖形 背景理論闡述非語言行為影響學生的認知

2022-11-10 04:42:04 字數 3066 閱讀 8569

學問(下)20o93

(吉林農業大學吉林長春130118)

【摘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同時使用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

兩種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兩種方式缺一不可,而且後者起著不可忽

視的作用。本文將以圖形一背景理論全面闡述教師有效地使用非語言行為對學生的認知有重要影響。

【關鍵詞】非語言行為;圖形一背景理論;課堂教學;認知語言學一、

理論背景

(一)非語言行為

人們的資訊交際過程包括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兩部分,lsamovar指出:」絕大多數交際研究專家認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資訊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是語言行為,其他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

傳遞的。」非語言行為是一種不見諸於文字,沒有人知道,但大家都能理解的精心設計的**(薩皮爾解釋為」非語言交際是不用言詞的交際」。因此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語言之外的所有交際行為都是非語言行為。

由此可知非語言行為涉略的範圍較廣,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體態語例如,眼神、手勢、身姿、面部表情等;(2胖距劇語言也稱伴隨語言,即音質、音幅、音量、語速以及會話中發出的一些非語言的聲音。

(二)圖形一背景理論

圖形一背景理論是約—個世紀前由丹麥心理學家rubin首先提出,後由格塔式心理學家使用這一理論對知覺進行研究。該理論是一種視覺上的三維空間概念,它認為我們在感知周圍環境中某一事物時,這個知覺場始終分為圖形和背景兩部分,通常把被感知的物體作為知覺上的圖形,而把其所處的環境作為背景。語言行為中像介詞這樣的表達方式也可以用圖形一背景理論來解釋,由此認知語言學家把該理論運用到語言結構的研究中。

圖形是有高度結構輪、廓清晰的,被知覺者所感知分化的那部分;而背景則是與圖形相對、細節模糊的,未被分化的那部分,這是認知語言學的突顯觀點。

(三)非語言行為和圖形一背景理論的結合語言作為交流的手段,具有開關的機制,何時開啟或關閉取決於資訊傳遞者或接收者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話語交際。而非語言行為則不同,它時時刻刻都在傳遞著資訊。人們可以選擇不用語言交際但卻無法抑制非語言的交際。

語言交際的重要目的是傳達思想內容,與此相比,非語言行為更能反映乙個人的真實態度、心理活動和價值觀念。」如果說語言交際的內容因語境不同而變得模稜兩可的話,那麼非語言交際行為則能更準確地表現出交際者的心理活動,同時,就效率而言,前者也無法與後者相媲美。」(楊平)所以非語言交際行為在人們的交際中佔據著不可忽視的地位,該行為所傳遞資訊的提取能直接影響到交際的效果。

在某種程度上,非語言行為能夠取代話語,為交際雙方更加準確地傳遞資訊,表達感情;對話語意義具有肯定或否定的決定作用;對話語效果還有加強或減弱的修飾作用(曹合建)。非語言行為之所以能發揮如此的交際功能,正是由於這些行為可以突顯話語資訊,同時使某些蘊涵的語用資訊前景化的認知功能,這一現象恰好符合圖形背景理論應用於認知語言學中的突顯觀點。當語境發生時,無論話語機制處在開啟還是閉合狀態,交際者都會趨向於依賴非語言行為來推理判斷對方的真實意圖,體會不可言傳的交際內容,這種推理、判斷、體會的資訊處理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認知過程。

在該認知過程中,非語言行為作為媒介使交際者真實的語用資訊在情景語境的背景中被突顯出來,實現語用資訊的圖形化,使

一圖。如果脫離這些行為,單憑話語本身很難達到有效的交際目的,反

過來,非語言行為也只能在一定的語境中才能準確表達話語意義。交際活動需要兩種行為共同參與完成。

交際過程中,話語接收者在理解發出者的話語資訊要經歷兩個步驟:(1)首先獲取話語的字面意思;(2)語用加工處理,根據具體情景資訊分析話語的語用含義。該過程,話語的言內資訊與情景資訊一同構成認知的背景;而根據情景資訊被接收者圖形化的話語語用資訊才是交際的真實資訊和交際的重點。

非語言行為作為交際過程的中間環節,促使話語的語用資訊作為圖形在話語言內資訊與情景資訊的共同背景中突顯出來,增強認知,完成交際。同時,話語交際是動態發生的,圖形~背景理論的認知過程也是動態的。rubin著名的」臉,花瓶幻覺」證明了這一動態的」知覺突顯」。

」臉」和」花瓶」哪個當作背景,哪個當作圖形,要取決於觀察者本人。

基於以上闡述,課堂教學中,非語言行為突顯話語資訊加強認知的動態過程就顯而易見。教師在課堂教授重點或難點時,如能夠使用教鞭、手勢、動作及副語言等非語言行為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就能輕鬆的提取到話語資訊。此時教師如能夠結合身邊的實物或用事先準備好的教具一邊講解一邊給出實際的演示,然後教師鼓勵學生到教室前面模仿教師做示範,就會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

這一教學環節體現了多次圖形一背景之間的轉換:學生所注視的講台空間,教師是圖形,講台和黑板是背景,當教師使用非語言行為喚起學生注意力時,黑板上的板書變成了突顯的圖形,其他成為背景;教師做理論演示時,演示過程成為圖形突顯出來,其餘作為背景;教師鼓勵學生到講台上做示範時,被叫的學生及做演示的過程成為關注的圖形,其餘成了背景。本堂課的重點或難點就這樣在教師非語言行為的使用中次次被轉換為圖形突顯出來,增強學生對新知識的認知,成功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二)非語言行為對語用資訊的認知功能

交際過程中有時語言行為與非語言行為相互背離,這時很好的體會非語言行為往往是正確提取話語語用資訊的關鍵。例如:課堂上教師發現乙個學生溜號,立即用較高的聲調和責備的語調叫他的名字,讓他回答剛才講到的問題。

教師提問的真正目的是提醒學生把注意力放在聽課上並不在於提問問題本身。從副語言行為角度學生不難體會出教師話語中責備的語用資訊。圖形資訊與背景資訊分離是個動態的認知語用過程,說話者與聽話者共享乙個語用環境,依據已知的背景資訊,通過非語言行為媒介,使聽話者解讀出說話者」聲東擊西」的真實圖形資訊。

一一三、結語

總之,非語言行為在交際活動中的作用不可忽略,這些行為和語言行為一起共同完成交際的全過程。作為教師更應該深刻懂得該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作用,學會在課堂上結合有效的非語言行為,同時使用語言行為一起來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開啟他們的智慧型,發揮教學的真正作用一教會學生如何創造。

【參考文獻】

[2]s印

交際成功實現。

二、以圖形一背景理論闡述非語言行為對學生認知的影響

教師在教學課堂中應學會積極地使用手勢、眼神、聲調及自身的情緒等非語言行為有效地和學生交流,以此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中重點、難點的認知,同時啟發學生的智慧型。

(一)非語言行為突顯話語資訊增強認知

在語境下,伴隨交際者話語傳遞的同時必然要發生相應的非語言行為,通過這些行為,交際者才能正確理解彼此話語資訊的真實意

一[6]楊平.非語言交際評述l玎.外語教學與研究作者簡介:李楠女,吉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助

教,本科責任編輯:高瑩瑩75—

圖形背景理論模式下英語強調結構的教學認知

第 卷第 期 年 月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文章編號 圖形背景理論模式下英語強調結構的教學認知 周紅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瀋陽 摘要 在英語中,說話人要重點突出的部分叫做強調 強調結構一直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重點和難 點。傳統的教學方法存在諸多弊端,學生不會綜合運用,不懂融會貫通。從新的視角...

以圖形的測量為例

圖形的測量 滲透度量意識,掌握測量方法 一 如何以 圖形的測量 為載體,體會測量的意義,認識度量單位及其實際意義,滲透度量意識。一 使學生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在教學長度單位的認識時,經常有老師問為什麼要講統一單位?原來的教學中學生就是直接認識長度單位,學習度量單位有什麼價值?下面以人教版教...

理論力學公式及圖形例子

廣州大學 2007 08 學年第 1 學期試卷b答案 課程 理論力學考試形式 閉卷,考試 院系 土木工程學院專業學號姓名 一 10分 求圖示桁架結構中各個桿件的內力。對節點b 對節點c 公式 6分 圖 4分 二 15分 求圖示結構中支座a和支座e的約束反力。1分 1分 公式 10分 圖 5分 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