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庭教育為背景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2023-02-03 02:03:04 字數 3088 閱讀 7888

一、家庭教育不當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

(一)過度溺愛

青少年當中獨生子女占多數,豐富的物質生活條件和優越的生活環境給青少年的成長創造了許多便利,父母也往往將子女視作掌上明珠般悉心呵護。但是,家長一味地滿足子女在物質生活上的各項要求,很容易造成「親情過剩」,卻往往忽視了子女精神的富足與良好品質的培養。長此以往,青少年子女就會養成驕奢、自私、任性等等不良的個性品行,當外界不能及時滿足自己的需要時,他們就會採取蠻橫的態度強制解決,而父母出於對孩子過分溺愛與保護的心理,也往往對此惡劣的行為視而不見,甚至是遷就、姑息和縱容,這樣就容易讓孩子養成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好逸惡勞、貪圖享受的壞習慣。

(二)嚴厲懲罰

對待子女嚴格要求在出發點上是好的,沒有乙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然而,過於苛刻與嚴厲的教育方式也往往會給青少年的自尊心造成極大的傷害,從而使得父母與子女之間出現較大的情感裂痕與隔膜,導致親子之間無法正常地溝通與交流。有些家長習慣運用過於粗暴的教育方式,卻不注重平日裡的言傳身教,問題一旦出現就毫不猶豫地施加懲罰措施,這樣的教育手段使得子女十分恐懼犯錯,犯錯之後又不敢獨自承擔責任,甚至是編造種種謊言欺騙父母來逃避懲罰。長期下去,表面上相對和諧的親子關係背後,其實隱藏了太多的積怨與仇恨,父母難以覺察到子女的孤獨與叛逆,也無法及時有效制止其犯罪行為,從而進一步加劇其犯罪心理的惡性發展。

(三)放縱不管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最初始的啟蒙老師。」對子女放縱不管就是父母不履行法律規定的撫養、教育和保護子女的義務。有些父母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與成長,單純的認為只要滿足子女的物質生活需要就可以代替自己的陪伴與教導。

實際上,空間與時間上的分離恰恰拉遠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距離,金錢的充裕代替了溝通,很多子女產生了心理問題卻無法找到可以排遣的出口,於是導致惡性迴圈。農村中生活壓力很大,目前留守兒童中的很多常年無法見到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他們內心有很強烈的孤獨感和自卑感,不敢向外界透露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十分缺乏安全感。實際上,如果父母可以多抽出時間來陪伴子女,積極挖掘孩子的興趣點並做善意的引導與支援,對子女在學校的學習和表現充滿信心,不僅可以讓子女感受到家的溫馨,更有助於促進他們良好品德、性格、心理等內在因素的養成,也能將青少年犯罪遏止在萌芽階段。

(四)重智輕德

有些家長片面重視孩子智力的開發與學業的發展,卻往往忽視青少年良好習慣與思想道德的培養。在這種家庭教養模式下,青少年無法順利完成社會化的過程,他們不懂得人際交往的技巧與為人處事的原則,對新鮮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另外,過於注重分數與排名會給孩子內心帶來極大的壓迫感與恐慌感,青少年中的多數無法用正確的方式來排遣這種壓力,面對挫折往往表現得過於脆弱。

當這種不良的情緒與積怨已久的壓力無法找到合適的宣洩出口,青少年往往容易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家長失範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

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最為直觀的就是對父母行為的體驗與感受。很多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只注重物質生活的豐裕與充實,卻忽視了自身言行的端莊與規範。因此,往往忽略對子女的品行模範作用,又容易將暴力、貪婪等不良心理帶到日常的生活當中去。

久而久之,青少年越來越多的習慣與模仿父母或許粗魯又或許暴躁的生活方式,一味追求刺激與利潤。父母是青少年情感的依戀,更多的子女選擇模擬父母在社會中的角色與情感定位,而對於父母本身,為子女樹立做人的基本準則與道德良知,似乎是最重要又恰恰是最容易被淡忘的。

生活中,父母的言談舉止如若可以盡可能的充滿理解與寬容,就會讓子女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與道德倫理,就會減少不良犯罪心理的產生,就會直接預防更多的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榜樣,家長失範很容易導致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必須用自己的人格來影響子女。家長不僅要為孩子提供生存所必需的物質生活條件,更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則,可以說,家長文化和思想素質的高低,與子女發展的順利程度成正比。

三、減少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對策

(一)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心理撫養

「依戀是教育的資本。」12到18周歲的青少年比較容易出現行為或者心理問題發展具有邏輯的程序,所以,人在成年時出現的許多心理問題往往源於未成年時期。家長應該言傳身教,積極進行早期教育,對子女進行長時間良性的薰陶與感染,家長所能履行的教育功能是任何其他教育形式所無法取代的,因為天生的血緣關係鑄造了這與生俱來的親和性,父母對子女的愛應該是無私而又真切的。

家庭教育要注重心理撫養,尤其要注重青少年內心安全感的培養。信任,是基於共同生活的物質環境而培養出來的一種默契,它有助於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有助於排遣青少年內心的怨恨與無助,更有助於及時有效地解決青少年所面臨的困境。家庭教育不能偏廢其一,不能單純注重物質的充裕或是條件的滿足,更重要的是在父母與子女之間樹立基本的道德準則,用文明禮貌的姿態來化解彼此之間的矛盾與衝突。

具體說來,家長還要多注重發現孩子的興趣,積極創設條件來滿足其內心的精神渴望。要有意識地積極引導青少年多多接觸有益的課外讀物,積極接受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薰陶與教育,勸慰孩子**健康的網路**等,一旦發現有不良的風氣或者愛好要及時制止並糾正。在青少年成長的早期,就要積極引導兒童樹立良好的思想品德與道德素質,建立正確的是非觀、榮辱觀與善惡觀,使青少年及早養成健康積極的道德品質與生活習慣,遠離犯罪。

(二)構建家庭倫理,弘揚家庭民主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青少年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以後,就會產生愛的需要。而父母之間良好的情感互動則是滿足青少年愛的需要的最好途徑,而這種愛的需要的缺乏所造成的感情的被剝奪感與青少年犯罪密切相關。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注重家庭倫理的建構與家庭內部的平等民主,有助於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

具體說來,首先,家長要更新觀念。改變以往的片面注重書本知識與學習成績的錯誤觀念,向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轉變。理解與溝通有助於營造積極良好的家風,從而激發子女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

建立和諧民主的代際關係,激發子女的創造熱情,培養創新意識。其次,家長要以身作則。我們所擁有的家庭資本是個體走向社會的經驗之一,家長的言行對青少年的言行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力與作用力。

具體到家庭倫理的構建,則應當以人為本,言傳身教。家長在生活中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結構與道德基礎,幫助子女順利的實現社會化,運用理智的行為與睿智的思維去解決各種衝突。

現代家庭教育,理應擺脫封建綱常倫理的消極影響,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平等享有發言權與建議權,都有平等的為家庭創造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並受到尊敬的權利,尤其是婦女兒童的權利更應受到保護與支援。現代社會,呼籲獨立自主、自律自強精神的塑造,所以,家庭教育要注重培養青少年的民主、協商、健康、和諧的心理特徵,子女應當成為實現家庭可持續發展的起點。

文章**:

唐山畫心商務調查

家庭教育1 6年級《青少年成才優秀家庭教育案例》

溝通傳遞愛 爸爸媽媽其實我想說 活動理念 中年級學生慢慢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對一些事物的不同見解,在和父母相處中,開始出現不接受父母的建議,頂撞父母,與父母發生矛盾,甚至衝突。雖然只是出現一些苗頭,若不加以及時 妥善地引導和解決,將不利於他們成長。因此,設計此課,希望通過課堂討論和學習,角色扮演 角...

青少年犯罪絕大多數是因為教育缺位

儘管接觸過很多青少年犯罪事件,但當聽到一些極端案例的時候,全國政協委員郗傑英還是忍不住吃了一驚 有些孩子在犯罪時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觸犯了法律。不久前,安徽合肥的17歲少年用打火機油將一少女燒至毀容,原因不過是 求愛不成 應該思考怎樣預防青少年犯罪,而不是在犯了罪以後才去關注他們,要讓悲劇不再重複...

基礎教育改革背景下家庭教育的角色分析

作者 郭薇 新教育時代 學生版 2016年第32期摘要 家庭教育由於其早期性 基礎性 長期性 持續性的特點,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所不同,它是一種通過家庭中的父母長輩進行的教育,對人的影響是終身性的。家庭教育的好壞對於乙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影響重大,要正視家庭教育及其重要意義。本文結合我國教育改革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