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教育學複習 王承緒版

2022-10-18 03:30:06 字數 4963 閱讀 1856

比較教育複習

名詞解釋

1. 比較教育(comparative education):以比較法為主要方法研究當代世界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現行教育,以期發現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並借鑑國外的經驗教訓以改進本國教育的一門教育學科。

2. 朱利安:法國教育家,被稱為「比較教育之父」。

2023年出版《比較教育的研究計畫與初步意見》,首次提出比較教育這一概念。他建議組織乙個國際教育協會以問卷方式向各國收集資料,以此提出教育改革建議等。其目的在於借鑑國外教育經驗為本國服務。

他將比較教育定位於實證性科學。

3. 薩德勒:英國比較教育學家,比較教育發展「因素分析時代」的先驅,是比較教育因素分析法的主要創造者。

他繼承了比較教育在借鑑時代的務實精神,同時又提出「民族性」的概念和歷史主義思想,開創了比較教育中的歷史主義和因素分析的先河,對20世紀比較教育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此外,他十分重視教育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絡,認為教育是社會整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別是教育與民族性和國民生活密切相關。

4. 康德爾:美國比較教育學家,代表作《比較教育》系統完整地表述了比較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對比較教育學科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康德爾認為,比較教育的目的在於發現教育問題,**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在特定背景中的解決辦法,從中發現和總結發展教育的原理或原則。他在方**上秉承薩德勒的歷史主義觀點,繼承和完善了薩德勒的因素分析法,並提出了「民族主義」、「民族性」和「力量與因素」等重要概念。他是因素分析時代比較教育學家的典型代表。

5. 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指強調從解剖、研究形成外國教育制度和教育實際的各種因素入手,進而揭示不同國家或地區教育發展的共同性、差異性以及一般規律和趨勢的一種方法。

6. 學制(educational/school system):是學校教育制度的簡稱,指乙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系統,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領導體制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等。

7. 《國防教育法》():為資助教育改革,美國聯邦**於2023年9月2日頒布《國防教育法》。

內容包括:1加強普通學校的自然科學、數學和現代外語以及其他重要科目的教學;要求更新這些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提高教學水平;為學校設定理科實驗室;建立外語教學中心,加強視聽電化教學裝置;2.加強職業教育;3.強調「天才教育」; 4.增撥大量教育經費。該法的頒布是美國立法史上的乙個里程碑,大量教育經費的投入,有利於教育質量的提高,並使小學的入學率迅速提高,中等教育普及速度也大大加快。

8. 義務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指國家權力機關通過法律形式,規定所有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必須接受一定年限的學校教育,並要求國家、社會和家長必須予以保證的教育制度。

9. 開放制(open system):屬於高等學校招生制度的一種,即高校大門向一切申請者開放,來者不拒,不對申請者提任何要求的招生制度。

10. 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就是以學校為本位或以學校為基礎、以權力下放為中心的學校管理模式。

其核心就是強調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教育行政部門給予學校更大的權力和自由,使中小學成為自我管理、自主發展的主體,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確定自己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從而提高學校管理的有效性,創辦出更有效的學校。校本管理模式的產生反映了西方教育管理哲學從「外控式管理」向「內控式管理」的轉變。

11. 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2023年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談到「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時這樣定義:

知識經濟是建築在知識和資訊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之上的經濟,知識是提高生產率和實現經濟增長的驅動器。知識經濟是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建立在知識和資訊的生產、儲存、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其與傳統的經濟形態最大的不同在於,知識經濟不是直接取決於資源、資本、硬體技術的數量、規模,而是依賴對知識資源的占有、積累、創新和利用。

12. 終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這一術語於2023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計畫處處長保羅·朗格朗正式提出以來,在世界各國廣泛傳播。

較為普遍的定義是,它是指人們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種培養的總和,包括各個年齡階段的各種方式的教育,如正規的和非正規的種種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等。終身教育既有專業性的教育,也有社會、文化、生活方面的教育。

13. 學習型社會(learning society):就是以學習求發展的社會,就是不斷創新的社會。

具體內涵為:以個體學習、終身學習來追求個體的全面發展;以組織的學習和創新來追求組織的發展;以社會的學習和創新來促進社會的發展,從而達到全面小康的和諧社會。

14. 教育民主化(educational democratization):就是要求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合作、能調動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積極性等特點,其核心是教育平等。

主要內容包括:1. 教育機會均等;2.

師生關係的民主化;3. 教育活動、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等的民主化。

15. 教育國際化(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就是在世界經濟全球化、**自由化的推動下,在國際教育**市場開放的前提下,教育資源在國際間進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國際間加速流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世界各國教育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斷提高,各國教育相互交流、競爭、包容、激盪,共同促進世界的繁榮和發展。

16. 國際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國在國際社會組織的倡導下,以國際理解為教育理念而開展的教育活動。

其實質是在教育中貫穿多元主義價值觀,培養具有多元主義價值觀的公民,增強其對不同國家、地區、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

17.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是以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樣性為出發點,使具有不同文化特徵的學生都享有同等機會的教育。

這種教育是在尊重不同文化且依據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徵的條件下實施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形成對待自身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得當方式及參與多元文化的能力。

18. sat:全稱為「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是由美國大學委員會主辦的標準化學術能力評估測試,其成績是世界各國高中生申請美國大學入學資格及獎學金的重要參考,與act都被稱為「美國高考」。

考試內容有閱讀、數學和寫作三部分。

19. act:全稱為「american college test」,即美國大學入學考試。

它既是美國大學的入學條件之一,又是大學發放獎學金的主要依據之一及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測試標準,與sat都被稱為「美國高考」。考試內容有閱讀、數學、英語和科學四部分,作文為選考。

20. pisa:全稱為「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即「國際學生評估專案」,是一項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統籌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畫。

它主要對接近完成義務教育的15歲學生進行評估,測試學生們能否掌握參與社會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評估領域有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和科學素養三部分。

簡答論述

一.貝雷迪四步法:(四階段比較研究模型)

1. 描述(description):單純教育學資料

2. 解釋(interpretation):教育學資料評價

3. 並列(juxtaposition):確定異同

4. 比較(comparison):同步比較

二.霍姆斯問題法:(五步驟問題解決法)

1. 問題的選擇和分析

2. 提出假設或政策辦法

3. 相關因素的識別或驗證

4. **可能出現的結果

5. 比較所**的結果與實際情況的差異

三.比較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

1. 描述研究法: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收集足夠的文獻和資料;對具體的研究物件進行考察,核實真實性;認真閱讀文獻和資料,對其進行篩選、分類和整理;通過描寫、敘述的寫作手段,對研究物件進行形象、詳盡的概括、評價和比較。

2. 統計分析法:分為描述統計法和推斷統計法。

3. 歷史研究法:從歷史的角度出發,通過對各國教育制度的比較,探索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與趨勢。

4. 因素分析法:(同名詞解釋)

5. 階段分析法:(貝雷迪四階段比較研究模型)

6. 假說驗證法:1. 提出問題,確定假說;2. 明確概念,量化指標;3. 選擇個案,進行例證;4. 收集和處理資料;5. 分析資料,驗證假說。

7. 問題研究法:強調必須從分析各國共同的教育問題入手來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

8. 教育洞察法:以問題設想為依據來收集資料進行研究,是一種強調理性、智慧型、思想或分析的方法。

四.比較教育研究的主要正規化:

1. 歷史主義;

2. 實證主義;

3. 文化主義;

4. 多元文化主義。

五.發達國家普及義務教育的基本經驗:

1. 提高對義務教育意義的認識

2. 加強義務教育立法:教育立法是實施義務教育的法律保證。

為了使義務教育法得到切實的貫徹執行,各國都制定了一些具體的保障措施。一般在教育行政部門設定專門機構,負責計畫、檢查並監督義務教育的實施。

3. 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各國在普及教育的過程遇到的一大難題是有些家長由於交不起學費而不能送子女入學,這只有通過實行免費教育才能解決。不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就不可能完全普及。

4. 保障義務教育的經費:各發達國家在實施普及義務教育的過程中都重視教育投資,不斷提高教育經費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家財政預算中的比例。

5. 培訓足夠的合格教師:各國都通過改革和發展師範教育、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等措施提高教師隊伍的質量。

6. 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各國普遍普及義務教育的年限、內容、形式和方法與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相適應,因地制宜辦學。

六.西方發達國家擇校的主要形式:

1. 開放入學:是各國擇校政策的基礎,也是最常見的擇校形式。

2. 學券制:學券就是**發給家長的代表一定數額現金的**,作為專門幫助家長為其子女選擇學校的費用。

家長不能直接向**兌換現金,而是將學券交給所選擇的學校,由學校收取學券後再向**兌換現金,作為學校的經費。

3. 磁石學校:指通過提供各種特色課程來吸引學生的一種選擇性學校,以學生自願入學為原則。

4. 家庭學校:指學齡兒童不通過公立的或者私立的學校,而是以家庭為基礎和地點,通過家庭的管理與實施而接受教育。

教育學複習

名詞解釋 教育 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教育目的 是指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反映對教育在人的培養規格標準 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狹義的教育目的是特指一定社會 國家或地區 為所屬各級各類教育人才培養所確定的總體要求。課程 就是指學校為實現教育目標而...

教育學複習

2 心理起源說 代表人物 孟祿 基本觀點 人類具有模仿的心理機制,這是教育活動起源的根本原因,教育起源於兒童對 的無意識模仿。3 勞動起源說 代表人物 前蘇聯的公尺丁斯基 凱洛夫。觀點 教育起源於勞動,起源於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的辯證統一。教育是有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人...

教育學複習

顯性課程也叫顯在課程 正規課程 官方課程,指的是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正式列入學校教學計畫的各門學科以及有目的 有組織的課外活動。與隱性課程相對。隱性課程 一詞是由我國出版的 教育大辭典 對其下的定義是 學校政策及課程計畫中未明確規定的 非正式和無意識的學校學習經驗,與 顯性課程 相對。教育目的 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