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教育學總結

2021-11-01 05:39:32 字數 5313 閱讀 3727

第一章導論

1.(名詞解釋)教育學的含義:教育學是研究人類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闡釋教育意義,揭示教育規律,指導教育實踐,解決教育問題,促進師生發展的一門科學。

2. 教育學的研究物件是教育現象與教育問題。

3.(1)教育現象:是指人類教育中所發生的一切教育情景和教育事實,是我們正在從事的教育實踐。

(2)教育問題:即在教育過程**現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問題。對教育問題的研究表現了教育學的價值和功能。

(3)教育規律:就是教育內部諸因素之間,教育與其他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絡和必然趨勢。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物內在的、本質性的聯絡。

4.教育學的基本任務

(1)解釋教育現象,指導教育實踐:教育的物件是學生,學生是變化和發展中的人,他們有各自的性格特點,環境對其造成的影響也不一樣,這就造就了教育現象的複雜性。因而正確對待和教育學生,分析、解釋教育現象和問題,探尋教育規律,指導教育實踐,是教育學的歷史使命。

(2)規範教育行為,提高教師素質:教育學是教育經驗和教育理論的結晶,它為教師教

育的各項活動和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理論的指導和行為的規範。

(3)提公升教育經驗,發展教育理論:教育實踐是教育理論的源泉。教育學的任務之一就

是總結教育教學的實踐經驗,發展教育理論,對教育理論進行改造和創新。

5. 教育學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教育學思想的孕育、教育學的創立、教育學的發展三個階段。

6. 行動與體驗教育學的特徵

(1)物件的實踐性與行為的**性:指向教育實踐,在教育實踐中進行,探索教育的意義,發現教育現象中的規律性的聯絡

(2)內容的生活性與環境的情境性:行動與體驗的內容是教育生活,教育生活是有具體特定情境的

(3)經驗的獨特性與個體的反思性:行動與體驗有個體性和差異性,體驗需要通過反思

(4)活動的過程性與效果的生成性:行動與體驗是乙個豐富的教育過程,行動與體驗是乙個動態的變化過程

第二章教育原理

1.教育的基本內涵

(1)(名詞解釋)教育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的思想觀念、身心健康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 。

狹義: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期望他們發生某種變化的活動。

(2)能稱之為「教育」的活動,必須具備兩個基本特徵:

一是它必須根據社會一定的要求,能給受教育者以積極的、健康的影響;

二是它必須是有效的,能使受教育者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

2.教育的構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

3. 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教育影響三者之間的關係

①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相互作用。

②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係以一定的教育影響為中介。

③教育者作用於受教育者的結果是受教育者的身心發生預期的變化。

4.關於教育本質的基本認識

(1)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活動,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而不是動物界一種普遍的生存活動;

(2)教育是有意識影響人的社會活動,教育活動是有意識的以人為直接物件的社會活動,它不同於其他以物或精神產品的生產為直接物件的社會活動;

(3)教育是有意識傳授社會經驗的活動過程,教育正是通過有意識地傳授社會文化與經驗的過程,使人得以發展和日臻完善的。

案例分析: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嗎?

5.(名詞解釋)教育目的有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後所產生的結果和所發生的積極變

化的期待。

狹義的教育目的是各級各類學校必須遵循的總要求,以及各級各類學校在課程或教

學方面對所培養的人的特殊要求。

6.教育目的的意義

——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是衡量和評價教育活動的尺度;

——決定著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選擇。

7.(簡答)教育目的釐定的主要依據

答: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社會需求、人的發展和具體指導思想。

首先,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會對受教育者的要求,個體的生存和發展必須以社會發展為基礎,受社會發展的制約,要服從社會的發展,所以,教育目的的制約受一定社會的政治與經濟制度的制約,受到一定社會的生產力水平的制約。其次,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是作為個體的人的發展,離開了人的發展,教育本身也就不復存在。最後,教育目的是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理論基礎,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制定的。

8(簡答)教育與政治、經濟的關係

(1) 教育與政治的關係

政治對教育起著決定作用,教育對政治有積極的反作用。

政治對教育的影響:政治制約著教育目的,政治制約著教育制度,政治制約著受教育的權利。

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對政治的影響 ):教育通過培養人才為社會政治服務,教育通過思想傳播、形成**來作用於一定的社會政治,教育可以推進政治的民主化程序。

(2) 教育與經濟的關係

經濟決定教育,教育反作用於經濟,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

經濟對教育的影響:經濟為教育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經濟制約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經濟制約教育發展的結構與內容。

教育的經濟功能(教育對經濟的影響):實現勞動力再生產的必要條件,實現科學知識的再生產,促進現代社會生產技術的更新。

第三章學生發展

1.(名詞解釋)人的發展的含義:指人的個體從出生到死亡期間所發生的一切變化

2.人的發展的典型特徵(5個):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個別差異性、互補性

3.人的發展的影響因素:生物因素、主體因素、社會因素

4.(名詞解釋)人的全面發展的含義:指個人和社會全體成員以體力和智力的充分、協

調發展為核心的精神、道德、情感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諧發展。

5.學生具有三個基本屬性:主體性、發展性、獨特性

6.學生發展的內涵

(1)學生發展的含義:指學生在遺傳、環境和學校教育以及自我內部矛盾運動的相互作用下,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所發生的量、質、結構方面變化的過程和結果。

(2)學生發展的具體內涵:學生發展是學生個體性的發展,具體表現為生理發展 、心理發展;學生發展是學生群體性的發展,具體表現為學生的社會認知、適應、交往、溝通、創造等方面的發展;學生發展是學生精神性的發展,掌握人類長期形成的精神文化,形成時代性的精神信念,追求精神生活的質量。

7.(大題)學生發展的實現包括三個方面:學習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

學習生活與學生發展

(1)學習生活對學生發展的實現

學習生活實現學生的個體性發展,具體表現在認識範圍的擴充套件、認知能力的增強和學習情感的豐富。

(2)學習生活的建立與體驗

學習生活是學生以理智的體驗與滿足為最終歸宿的活動過程:學習生活要以認識世界為目標,而不能以獲得知識為歸宿(簡析「最感人的理想」);學習生活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構建學生的主觀世界(簡析「美術課中的小男孩」);學習生活以**活動為基礎,形成學生的主體意識。

社會生活與學生發展

(1) 社會生活對學生發展的實現

社會生活中學生群體性的發展,具體表現在認識社會、建立人際關係和形成社會生存能力。

(2) 社會生活的建立與體驗

恰當的社會生活環境,學生才能實現恰當的擴充套件:增強課堂活動的社會意識;突出學生在組織性活動中的參與性;強化學校人際交往的指導性。

精神生活與學生發展

(1)精神生活對學生發展的實現

學生的精神生活是學生認識與體驗自己精神狀況的活動過程,這個過程實現著學生精神性的發展,具體表現在形成學校生活的意義、追求生命價值的實現和完善精神生活的方式。

(2)精神生活的建立與體驗

學校學生精神生活環境的建立,應該注意:增強學習生活的人文品質;重視讀書與交流(簡析「讀書是要讀出它的好處」);關注生活體驗(簡析「最美女大學生為盲人帶路」)。

第四章教師成長

1.(名詞解釋)教師成長的含義:教師成長是個體在多重因素的相互影響下,為從事和勝任教育教學工作採取一定的策略,進而不斷豐富和完善自我的過程。

2.教師成長的影響因素:社會因素(社會因素對教師成長的影響,集中體現在國家的方針政策和**環境上)、學校因素(學校的物質條件、學校的管理制度、學校的文化環境)、個人因素(家庭、經歷、價值觀、個性品質)。

3.(理解應用型)論述你認為教師應具備哪些素質?

答:教師成長的目標是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作為教師的綜合素質。這些素質包括教師的道德、觀念、知識、能力和生理與心理五大類。

教師道德素質主要包括愛的品質、責任感和公正的品質;教師必須樹立先進的教育觀念包括科學的教學觀、學習觀、學生觀以及人才質量觀;教師的知識結構應該包括深厚的本體性知識、廣博的條件性知識和豐富的實踐性知識;教師的能力有研究和了解學生的能力、指導學生的能力、溝通交流的能力、課堂教學的能力和教育科研的能力;教師要提高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素質,必須學會自我調適:一是正確理解身心關係,塑造健康的體魄,二是要合理作息,科學用腦,三是要與外界保持聯絡,提高與人溝通和交往的能力,四是要提高自我調節能力。

4.教師的成長過程分為職業定向、職業適應、職業調整和職業成熟四個階段。

5.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答:良好師生關係是在教育過程中形成的,它有賴於教師、學生、學校管理幹部的共同努力以及學生家庭與社會的有力配合。1、民主和諧——良好師生關係的基礎;2、教學相長——良好師生關係的核心;3、尊師愛生-------良好師生關係的保證。

建立良好師生關係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立為學生服務的觀點、平等待人、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正確處理師生矛盾、為人師表。

第五章課程生成

1. (名詞解釋)課程的含義:課程是根據培養目標設計的,旨在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性經驗的計畫,即是課程是計畫。

2. (名詞解釋)課程生成的含義:課程生成是根據培養目標制定課程計畫,依據課程計畫組織課程實施,並通過課程評價反映課程結果的動態過程。課程生成包含計畫、實施和評價三個部分。

3. (名詞解釋)課程目標的含義:某一課程學習完後所要達到的學生發展狀態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標。

4. 課程目標確定的依據:對學生的研究、對社會的研究和對學科的研究。

5. 課程內容的含義

狹義:某一學科中特定的事實、觀點、原理和問題,以及把它們組織在一起的方式。

廣義:學科內容、不同的主體在執行課程中所運用的方法、手段等。

6. 課程實施的含義:是課程工作的主要環節,是課程計畫的開展、課程目標的達到的關鍵。

7. 課程生成評價含義:是研究課程價值的過程,是由判斷課程在改進學生學習方面的價值的那些活動構成的。

第六章教學活動

1. 教學活動的基本含義

廣義:凡是涉及知識傳遞和經驗獲得的活動都可稱之為教學活動。

狹義:是指發生在學校教育領域之內的,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圍繞共同的內容,借助一定的教育技術、方法和手段展開的認識和實踐的過程。

2.(簡答)教學活動的本質特點

3.(名詞解釋)教學活動方法:是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為了有效完成一定的任務而採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

它既包括教師的教法,也包括學生在教室指導下的學法,是教師行為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組合。

教育學原理概念總結

1.教育目的 人們對受教育的期望,即人們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後身心各方面產生怎樣的積極變化或結果。廣義 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養規格 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狹義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依據。教育目的受制於生產力,政治經濟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培養勞動者德智體美...

教育學德育總結篇

1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與需要,有目的 有計畫 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社會思想道德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品德內部矛盾運動,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動。2德育的主旋律 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3品德發展的一般規律 品德發展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產物,是...

中學教育學要點總結

教育與人的發展 第1節影響人的發展諸因素及其作用 一 人的發展的動力觀67內 孟子 外鑠論 洛克 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二 影響人的發展的諸因素及其作用 一 遺傳提供物質前提 1 生理前提2 發展過程和成熟程度制約人發展的年齡特徵3 差異性在構成身心發展的個別特點上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二 環境在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