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教育學

2022-12-06 23:24:05 字數 4943 閱讀 7812

重點:1、 教育構成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2、 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作用和使命:

凡是在教育活動中承擔教的責任和施加教育影響的人有明確的教育目的、理解其活動中的使命、作用。

主導作用:指導(定向、選擇、與管理)

使命:促使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

3、 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

凡在教育活動中承擔學習責任和接受教育的人。被領導、被控制、受教。只有把外部要求轉化為自己的學習、成長需求是,或者善於作出自己的選擇才能成為學習的人。

4、 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中介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

教育三要素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規定、共同構成乙個完整教育活動系統

5、 教育產生的原因、條件

原因:人類對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的滿足

條件:人類勞動的進行,是教育產生的最根本條件;語言的形成時教育產生的另乙個必要條件。

6、 學校產生的原因(條件)和時間

時間:奴隸制社會;(1)歷史基礎:生產力的發展和奴隸制國家的形成客觀條件;(2)客觀條件:體腦分工和專職教師的出現;(3)重要標誌:文字的產生和應用

7、 對杜威教育思想的初步了解和認識

關鍵詞:兒童中心、經驗中心、活動中心。實用主義教育學代表人物 《學校與社會》《經驗與教育》、現代教育

基本觀點:(1)教育即生活 (2)從做中學。以兒童在活動中形成的經驗作為主要學習內容,從經驗中學習 (3)兒童中心

8、 對現代教育和傳統教育的基本認識與評價

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分野:根據赫爾巴特和杜威對教育過程中的一系列要素所處地位的不同劃分。赫爾巴特:提出教師中心、教科書中心、教室中心杜威提出兒童中心、經驗中心、活動中心等。

評價:對兩種教育,不應僅僅根據教師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所處地位、學生學什麼、怎樣學來界定,而應全面地認識這兩種教育。舉例(課本)。

任何一種教育思想,只要它正確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發展對教育要求,能用以指導教育實踐以滿足社會的需求,那麼相對於其他不能發揮這種作用的教育思想,它就具有現代意義。

9、 掌握教育思想5個人物

(1) 被人們稱為「教育學之父」的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大教學論》。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為論述物件的專著。1、構建了教育學的學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學的基本研究內容2、突出地強調了普及義務教育,把普及義務教育與社會、國家的發展和改造聯絡了起來3、對教育的作用、教師的作用和人接受教育的廣泛可能性持有深刻信念並深入論證4、提出了「百科全書式」的教學內容觀6、首次將學前教育納入學制

(2) 「教育上的哥白尼」——盧梭強調教育要順其自然,要根據兒童的發展階段實施教育 《愛彌兒》 1、教育適應自然的觀念2、兒童中心的觀念3、在實踐活動中學習的觀念4、實用主義的觀念5、發現的觀念

(3) 德國哲學家——赫爾巴特 《普通教育學》被認為是教育學作為一門規範學科形成的標誌,從而使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五階段:預備、提示、聯想、總結和應用

第二章人、社會、教育

重點:1、 教育的兩條基本規律

一是教育必須適應和促進社會的發展,二是教育必須適應和促進人的發展

2、 人是教育的出發點

一、教育的個體功能:促進個體社會化;促進個體個性化 (所謂功能是指一種社會現象或系統與它所處的環境相互影響下所具有的客觀作用)

(1) 個體社會化:是指個人在與他人交往中,通過學習社會知識,技能和社會規範,取得社會生活和正式社會成員資格,形成、發展和逐步完善自己的社會性的過程

社會化的內容:文化價值,社會規範;個人目標與社會要求一致;知識,技能;學會認同身份和在每一場合下自己所處的角色

教育促進個體社會化的功能:1、促進個體思想意識的社會化2、促進個體行為的社會化3、培養個體的職業意識和角色

(2) 個性化的核心是個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促進自主性,獨特性和創造性形成。

教育促進個體個性化的功能:1、促進人的主體意識的形成和主體能力的發展2、促進個體差異的充分發展,形**的獨特性3、開發人的創造性,促進個體價值的實現

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著眼於主體人自身發展的需要,促進人身心和諧完善的發展,是成「人」的教育

二、教育的個體謀生功能:著眼於社會生產和生活對於人的知識技能的需求,是成「才」的教育,是「人力」的教育

三、教育的個體享用功能:其成為個體生活的需要,受教育過程是需要滿足的過程,個體可以從獲得自由、幸福、獲得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3、 學校教育的系統性、基礎性

系統性的主要表現:第一是計畫性;第二是組織性;第三是協作性;第四是全面性

基礎性:表現在基礎教育、普通教育和通識教育。「定調」、「定性」

4、 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條件

(1) 學校教育具有較強的目的性,較強的系統性,較強的選擇性,學校教育具有較強的專門性,學校教育具有較強的基礎性

(2) 條件:從學校內部來講:首先取決於學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統性、選擇性、專門性、和基礎性的實現程度;其次,取決於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取決於教師能否敬職愛業、能否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再次,取決於教育過程中能否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充分調動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從學校外部來講,首先取決於社會影響與學校教育影響一致性的程度,其次,取決於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配合程度

5、 教育的社會功能和個體功能發揮

社會功能:1、教化與興邦——政治功能。促進年輕一代的政治現代化;促進政治民主化;製造政治上的**與思潮;培養各類政治領導人

2、生利與富民——經濟功能。教育是勞動者在生產的基本手段;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重要手段。知識經濟

3、創造與應用——科技功能。是科技知識再生產的重要手段;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培養具有科技應用能力的勞動者

4、傳承與嬗變——文化功能。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傳承、改造、創造、更新

5、和諧與發展——生態功能。在教育中強化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使人們對生態平衡的追求成為一種習慣。

個體功能:見上

教育諸社會功能的聯絡與特點

聯絡:教育內部功能與外部功能的和諧統一(它們存在著包容、滲透,互為因果等多種聯絡),教育外部功能的融合與整合(整體性、矛盾性)

第三章教育目的

重點:1、 教育目的的概念

四個特徵:首先,教育目的是一種預期的要求、設想或規定,是需要通過活動區達到的價值追求;其次,它關注的是個體的總體發展規格;再次,它具有社會性;最後,在形式上表現為教育觀念或教育思想。

概念:指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反映對教育在人的培養規格標準,努力方向,和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2、 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關係

教育方針:教育工作的巨集觀指導思想,是國家或政黨根據經濟、政治和文化要求,為實現一定時期的教育目的而規定的教育工作的總方向。

方針vs目的

目的:在對人培養的質量規格方向要求比較明確

方針:「辦什麼樣的教育」「怎樣辦教育」顯得更為突出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針中核心和基本的內容。正確的教育目的有助於制定有效的指導教育實踐的教育方針。

培養目標:不同級別、不同型別、不同層次和不同專業教育的具體目標,它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只有具體化才能落實

教學目標: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在教學活動中的進一步具體化。

3、 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歸宿,具有多方面功能。

(1) 對教育活動的定向功能——出發點。定向:教育的社會性質,對人的培養,對課程的選擇及建設,教師教學方向

(2) 調控功能。調控:教育工作著教育觀念,行為,受教育者的外部,自我調控

(3) 評價功能——歸宿。評價:教育過程,效果。

教育目的的功能相互聯絡,綜合體現

4、 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含義:指人的素質的多方面、多層次和多樣化的發展。

全面發展:使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質都能獲正常、健全、和諧的發展,受教育者的腦力,體力,做人,做事,繼承創新,學習實踐不可偏廢。

全面發展教育:是對含有各方面素質培養功能的整體教育的一種概括。是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發展而實施的多種素質培養的教育活動的總稱。是由多種相互聯絡而又各具特點的教育所組成的。

5、 對全面發展與素質教育關係的理解

素質:第一含義主要是生理性的

第二含義具有教學意義,指認在先天生理基礎上在後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性及其基本品質結構。(科技素養,人文素養)

素質教育:即以促進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國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身心素質為宗旨的基礎教育。

主要特徵:是充分發揮每個人潛能的教育;依照個體遺傳特點,提高一部分人某些方面特徵知識,能力的教育。它既強調全面發展,也主張建立在個人遺傳素質基礎上的合理的個性發展。

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深化;全面發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

第四章教師

重點:1、 對教師勞動特點的理解

教師勞動是特殊的勞動、特殊的產品。具有示範性(教師的示範只能對學生的啟發引導,而不是以此強加學生某種現成的東西);創造性(主要體現在因材施教上,體現在教育、教學的原則、方法、手段上、內容的運用、選擇和處理上、教育機智、幽默)系統性(協調性,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學習性

2、 教師角色及其構成

教師角色作為一種特定的行為規範體系,是由教師特定的社會職責、職業理念及行為方式等方面構成的。隨著基礎性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主體性教育教學思想在實際中的日漸深入,教師角色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社會職責:提供學生成長需要的系統和正確的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教育學生成為合格的國民和公民;塑造學生成為智力和人格健康的社會成員;培養學生成為適應未來社會要求的一定角色。

職業理念:對教育的社會功能及意義的認識;對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關係的理解;對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和基本特徵的認識;對教育規律和教育、教學原則的把握;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徵對教育教學的制約性的了解;對教師工作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絡的理解;對教育的獻身精神

行為方式:心理品質、行為習慣

3、 新時期對教師的基本素質要求

正確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師德修養;良好的職業形象;多元的知識結構;多向的教育交往;完善的能力結構;健康的心理素質

4、 對教師職業道德的理解和認識

師德即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指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所須遵守的道德規範,它是調節教師活動及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等各方面關係的行為準則。教師的職業道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教師個人道德修養的反應,教師任職的基本條件,一種教育的影響和手段。

1教育與教育學

第一章教育與教育學 一.教育的屬性 一 教育的本質屬性 教育的本質屬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也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1.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有意識的社會活動2.教育是人類有意識地傳遞社會經驗的活動 3.教育是以人的培養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 二 教育的社會屬性 1.永恆性...

教育學感想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感想 學院 生環學號 1046012姓名 馬濤 概要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 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寄託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強國必先強教。優先發展教育 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 建設...

教育學考點

20 學生年齡特徵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徵。21 課的型別一般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22 教師各課三方面工作 鑽研教材 了解學生 設計教法。23 教育過程以認識為基礎,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24 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 理解教材 形成概念。25 知識能力誰為主兩種教育論 形成教育論 能力為主 實質教育論 知識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