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複習

2022-12-05 08:15:02 字數 5185 閱讀 1457

名詞解釋:

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反映對教育在人的培養規格標準、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狹義的教育目的是特指一定社會(國家或地區)為所屬各級各類教育人才培養所確定的總體要求。

課程:就是指學校為實現教育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程序安排的總和,它包括學校所教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畫的教育活動

教學評價:就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原則,利用所有可行的評價方法及技術對教學過程及預期的一切效果給予價值上的判斷,以提供資訊改進教學和對被評價物件做出鑑別的過程。

個體內差異評價:是把評價物件個體的過去與現在所得成績進行比較,或把個人有關側面進行相互比較判斷的評價。

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畫、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身體力行,把一定社會的思想道德規範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品德的活動。簡言之,德育是培養人的品德的活動。

教育學:就是研究教育現象、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

課程標準: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各科教學指導性檔案,他一綱要的形式規定某一學科的教學目的/任務/教材內容的範圍和結構以及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的要求等

教師教育研究:是指教師對日常教學生活的一種自覺的多樣化的**活動和過程,它突出強調教師以主動參與和全身心體驗搶點對教學活動的意義/、價值、運作方式等不段解讀、選擇和創造

填空:著名的捷克教育家 (誇美紐斯)出版了(大教學論)他是。。。。。。。。。

教學工作得得基本環節 (備課上課課後活動)

從課程的主體來分,可將課程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

教育具有個體發展的功能,主要包括 (個體社會化個體個性化)。

赫爾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學)它標誌。。。。。。。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的一門學科

教育的本質是一種有目的的影響人身心發展的(社會活動)

影響學生個體發揮的有(遺傳環境教育主觀能動性)。

教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p34

選擇:1教育的生物起源論和心裡起源論共同特點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意識性)

2學校實現教育的基本途徑(教學)

3教師通過教具進行示範試驗指導學生獲得知識的辦法是(演示法)

4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在於職業的(多重性教育者文化傳播者研究者)

5在17世紀對班級授課制給與描述和概括從而奠定理論基礎的教育家(赫爾巴特凱洛夫)

6拔苗助長違背的教學原則(循序漸進 / 系統性原則)

7以教育實踐的某一問題作為研究物件,通過合作研究,再把研究應用到實踐中的研究方法是 (理論實際相結合)

8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的(主導)

9馬克思指出的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相結合)

10人力資本論說明了(教育對經濟的促進,經濟對教育的制約,政治對教育的制約,教育對科學的促進)

11備課時候教師要按順序寫出(學期·單元·課時教學計畫)

簡答:一·簡述當代教育學的發展狀況.(p17)

當代教育學出現許多新特徵:1、教育學研究的領域日益擴大;2、教育學眼基礎和研究模式的多樣化;3、教育學發生了細密的分化,形成初步的教育學體系;4、教育學研究與教育學實踐改革的關係日益密切;5、教育學加強了對自身的反思,形成教育學的理論。

二·教育的社會功能有哪些?(p7)

社會功能體現於政治、經濟、文化功能。政治功能:1、教育具有維繫社會政治穩定的功能;2、教育具有促進社會變革的功能。

經濟功能:1、教育促進經濟增長的功能;2、教育促進科技發展的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選擇、整理、傳遞和儲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創造、更新文化功能;3、教育具有吸收、融合世界促進文化的功能。

三·簡述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特點

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

學科課程是以文化知識(科學、道德、藝術)為基礎,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從不同的知識領域或學術領域選擇一定的內容,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的知識組織為學科。學科課程是最古老、使用範圍最廣的課程型別,至今仍被沿用。其代表人物有誇美紐斯、赫爾巴特等。

迄今為止,已出現了三種典型的學科課程:科目本位課程、學術中心課程、綜合學科課程。綜觀學科課程的三種典型,可以發現,學科課程具有如下兩個顯著特徵:

第一,以學科知識或文化的發展作為課程目標的基本**,課程開發以學科知識及其發展為基點,強調學科知識的優先性;第二,課程組織遵循學科知識的邏輯體系進行。

學科課程有助於系統傳乘人類文化遺產;有助於學習者獲得系統的文化知識;有助於組織教學與評價,便於提高教學效率。與其優點相對應的,學科課程同時也存在缺陷,如由於學科課程是以知識的邏輯體系為核心組織起來的,容易導致輕視學生的需要、經驗和生活;每一門學科課程都有其悠久的學術傳統,都有其相對獨立和穩定的邏輯系統,這容易導致忽略當代社會生活的現實需要;學科課程也容易導致單調的教學組織和劃一的講解式教學方法;學科課程變革起來難度較大。

活動課程亦稱經驗課程或生活課程或兒童中心課程,是以兒童的主體性活動的經驗為中心組織的課程。活動課程以開發與培育主體內在的、內發的價值為目標,旨在培養具有豐富個性的主體,兒童的興趣、動機、經驗是活動課程的基本內容。其代表人物有杜威、盧梭等。

迄今為止,已出現三種典型的經驗(活動)課程理論形態:浪漫自然主義經驗課程論、經驗自然主義課程論、當代人本主義經驗課程論。綜觀三種活動課程論的基本主張,可以歸納出活動課程的基本特徵:

第一,活動課程以學習者當下活生生的直接經驗為課程開發的核心,課程目標的基本**是學習者的經驗及其生長需要;第二,在活動課程中,學習者是能動的創造性的存在;第三,在活動課程中,學習者是整體的存在。

活動課程強調學習者直接經驗的價值,充分滿足學習者的需要、動機、興趣,因此在活動課程中,學習者成為真正的主體,課程的意義之源被發現了,扭轉了千百年來把課程視為學習者的控制工具的局面;活動課程主張把人類文化遺產以兒童的經驗為核心整合起來,主張把學科知識轉化為兒童的經驗,強調教材的心理組織,這樣,兒童在與文化、與學科知識的互動作用的過程中,人格不斷獲得發展;活動課程主張將當代社會現實以兒童的經驗為核心整合起來,既把兒童視為社會的兒童、生活於社會現實之中的兒童,又不使兒童拘泥於當前的社會現實,被動適應社會現實,而是著眼於兒童的未來,主張基於兒童的人格發展對當前的社會現實進行改造。活動課程的不足之處:活動課程容易導致忽略系統的學科知識的學習;活動課程容易導致「活動主義」,忽略兒童思維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質的發展;活動課程的組織要求教師具有相當高的教育藝術,對於習慣了班級授課制的教師來說,存在很大的難度。

因此,我們在看待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的關係時,不能對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持非此即彼的二元論的態度,而應辨證地認識。在課程設計中,要關注活動課程在學生發中的特有價值和地位。

四·簡述班級授課制的優缺點

1.班級授課制的優越性它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一位教師能同時教許多學生,擴大了單個教師的教學能量,而且使全體學生共同前進;有利於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它能保證學習活動循序漸進,大面積地培養人才;有利於發揮學生集體的教育作用。

2.班級授課制的侷限性它不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教學活動多由教師做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造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不能很好地適應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多樣化,難以在教學活動中容納更多的內容和方法;不利於因材施教,難以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利於學生之間真正的交流和啟發。

五·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根據班主任工作任務、職責提出來的,是廣大班主任工作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

(1)堅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和具體培養目標

這是在工作方向和培養目標上對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各項要求中的核心內容。

我國教育方針和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都規定了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人。因此,班主任必須全面理解教育方針的含義,並通過自己的實踐,在每個學生身上貫徹落實。

在班主任工作中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和培養目標應做到以下三個方面:一要面向班上全體學生;二要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三要發揮全方位的教育作用,協調好各種教育力量,特別是要調動起學生自我發展的力量。

2)熱愛學生、相信學生,讓學生做班級的主人

這是從工作態度和學生觀方面對班主任提出的要求,是班主任做好班級工作的基礎。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班主任只有熱愛學生,捧著一顆愛心,才能贏得學生的愛與尊重。「愛所有的學生」應該成為班主任的座右銘。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多種多樣的問題,班主任要有信心,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因而在工作中對學生成長中的各種問題要耐心解答,耐心說明,耐心引導,在整個班主任工作中做到愛心和耐心結合,並輔之以信心,一切從學生的成長發展出發,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人

(3)面向班集體,做好個別教育工作

面向班集體,做好個別教育工作,是從教育原則和方法上對班主任工作提出的要求。

這一要求是根據教育目的和教育與人的發展的規律提出來的。教育目的的統一性,要求所有學生都要成為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所以班主任要面向全班,對全班學生提出統一的要求。同時,每個學生的發展又都是不均衡的,因而要進行個別教育。

班主任對個別學生的教育也要立足班集體,通過集體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4)堅持正面教育,嚴格班級管理

堅持正面教育,嚴格班級管理也是從教育原則和方法上對班主任工作提出的要求。

班主任對學生成長**現的各種問題要認真了解和分析,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使學生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和解決問題。切忌對有問題的學生進行「精神虐待」,如對學生採用警告、威脅的方式,置學生於「物」的地位;看不起學生,特別是看不起後進生,對學生進行挖苦、諷刺;把後進生與優等生進行比較,使學生產生嚴重的自卑感等等。這些不當的做法只會損傷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使其正常的發展受到影響。

因此,班主任在對學生的教育中,要提供好的典型榜樣,並對學生給予恰當的表揚、獎勵和肯定,而少用或不用批評斥責這類負面刺激的方式,同時輔之以一定的規章制度的約束。

5)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做學生的表率,是從作風上對班主任提出的要求。

班主任是乙個班的總負責人,對學生的要求也最多。班主任以身作則,既言傳又身教,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內容和活生生的榜樣。班主任的好行為、好作風,會使學生受到感染和陶冶,學生照著樣子學,就會縮短由知到行的轉化過程,更快地完成知行轉化。

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班主任應首先做到,而且班主任的表率作用應是持久的,表裡如一的。

六·資訊社會教育的主要特徵

1.學校將發生一系列變革

學校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滿足人們職業預備的需要,而且也要滿足人們人文關懷的需要;學校的型別進一步多樣化,以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多樣化學習需要;網路的發展使得學校教育教學時空也得到根本的改變;學校市場化會激發學校不斷進行變革,以提供優質和簡便的教育服務;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將會得到改造、豐富和發展,出現多種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等。

教育學複習

2 心理起源說 代表人物 孟祿 基本觀點 人類具有模仿的心理機制,這是教育活動起源的根本原因,教育起源於兒童對 的無意識模仿。3 勞動起源說 代表人物 前蘇聯的公尺丁斯基 凱洛夫。觀點 教育起源於勞動,起源於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的辯證統一。教育是有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人...

教育學複習

顯性課程也叫顯在課程 正規課程 官方課程,指的是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正式列入學校教學計畫的各門學科以及有目的 有組織的課外活動。與隱性課程相對。隱性課程 一詞是由我國出版的 教育大辭典 對其下的定義是 學校政策及課程計畫中未明確規定的 非正式和無意識的學校學習經驗,與 顯性課程 相對。教育目的 把...

教育學複習

教育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系統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施加有目的 有計畫 有組織的影響,以使教育者發生預期變化的活動。教育目的 是指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社會個體的質量規格的總的設想或規定。素質教育 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規律的教育措施,對新一代素質按照現代化需要開發 完善 提高和再創造的過程。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