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學》複習

2021-03-03 22:40:13 字數 4750 閱讀 8311

緒論1、教育學的定義:教育學是研究教育活動、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

2、捷克教育學家誇美紐斯在2023年寫成的《大教學論》被認為是最早的具有比較完整體系的教育學著作。

3、赫爾巴特於2023年發表了著作《普通教育學》。該書被認為是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教育學著作。

4、傳統的教育的教學模式:以班級授課制為基礎,在教師的主導下系統地傳授知識,即是以教師、書本和課堂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學模式。

現代教育教學模式:強調「教育即生活」「社會即學校」「從做中學」等教育和教學原則,提出了以兒童為中心的「活動教學」,形成了「現代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

5、教育學的作用:①使師範生掌握教育基本理念,指導教育實踐。

②使師範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提高鑑別能力。

③使師範生鞏固專業思想,獻身教育事業。

第一章1、教育發展的五個階段:

㈠原始社會教育 ㈡奴隸社會的教育 ㈢封建社會的教育 ㈣資本主義教育㈤社會主義教育

2、教育現代化的指導方針:

①貫徹「三個面向」 ②實施「科教興國」 ③推進素質教育

3、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而言,凡屬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響,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幾個方面的影響。

從狹義而言,專指學校教育。教育學對教育所下的定義,也是就學校教育而言。

4、現代教育的基本特點:生產性、民主性、科學性、革新性。

5、教育的「三個面向」: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必須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

6、小學教育的重要性:一是決定小學教育在整個教育中的基礎地位。

二是決定小學教育在兒童發展中的啟蒙作用。

7、小學教育基本特徵:全民性、義務性、全面性。

第二章1、中國教育史上第乙個學制系統產生於2023年,這就是《欽定學堂章程》,又稱《壬寅學制》。

2、溝通是學校管理的基本途徑:溝通是資訊在傳送者和接受者之間進行交換過程。在一所學校中各種事物的決策、計畫、組織、控制、領導和創新要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溝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徑。

溝通在學校管理中的作用:資訊傳遞,控制,激勵,情感交流。

3、我國小學管理基本內容:①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②教育工作管理

③教務行政管理  ④總務工作管理

我國小學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教育方法、經濟方法、學術方法。

4、現代社會和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學習社會化,

社會化學習」正逐步成為社會和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

第三章1、兒童發展觀主要包括以下幾點:㈠兒童的發展是以個體的生物遺傳素質為基礎的。

兒童的發展蘊含於兒童主體的活動之中

㈢實現發展是兒童的權利

㈣把握兒童發展需要澄清的幾個問題。

①兒童發展不是簡單的「變化」兩個字可以概括得了。②兒童的發展是其生理成熟與生活的社會環境條件相互作用的過程。 ③兒童的發展也不等同於兒童的學習和接受教育的過程。

2、兒童發展的特點:順序性、不平衡性、階段性、個別差異性、分化與互補協調性。

3、教育過程中尊重發揮兒童的主體性必須遵循的原則:

①要尊重兒童的感受 ②要尊重兒童的選擇 ③要尊重兒童的創造

第四章1、教師的社會作用:①通過教育活動選擇、傳播、提公升和創造人類文化。

②通過向受教育者傳授文化知識以培養人。

③通過傳遞文化和培養人全面推動人類社會發展。

2、教師的勞動特點:複雜性、創造性、示範性、長期性。

3、教師素質:文化素質(①必須具有語文、數學兩門主學科和其他一門學科的全面紮實的知識和技能。②必須具有藝、勞等課程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教育素質(①教育理論知識。②教育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學實踐能力、教育和組織管理能力。

③運用教育機智處理突發問題的能力。④教育科研能力)、職業道德素質(①愛崗敬業。②熱愛學生。

③嚴謹治學。④團結協作。⑤為人師表。

)4、我國社會主義學校師生關係基本要求:民主平等、尊師愛生、心理相容、教學相長。

5、怎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①樹立正確的師生觀,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結合起來。 ②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的基礎。

 ③在平等的基礎上樹立教師的威信,為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開展創造條件。

第五章1、教學目的的定義:教育目的是教育主體對於其所希望達成的結果設定,具體來說就是教育活動所培養人才的總的質量標準和規格要求。

2、教學目的的功能:導向功能、調空功能、評價功能。

3、如何理解「人的全面發展」內涵:

「人的全面發展」的具體內涵是指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的全面發展」概念的具體界定。他們是在以下兩個層次上談論人的全面發展的。㈠指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

㈡指克服人發展的一切片面性,實現人的個性的真正全面發展。

4、理解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徵:①我國教育目的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指導思想。 ②我國教育目的有鮮明的政治方向 ③堅持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第六章1、德育的定義: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組織適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長的價值環境,促進他們在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不斷建構和提高的教育活動。

2、德育的功能:①德育的社會功能 ②德育的個體功能 ③德育的教育功能

3、德育的主要內容:①基本道德和行為規範的教育

②公民道德與政治品質的教育

③世界觀、人生觀和理想的基礎教育

4、小學德育實施的途徑:①思想品德課 ②其他各科教學 ③校會、班會和少先隊活動

小學德育的實施方法:①說服教育 ②情感陶冶 ③榜樣示範 ④實際鍛鍊 ⑤獎勵與懲罰

5、智育的主要任務和內容是傳播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自主性和創造性。

6、體育的定義:體育是指以增強體質、發展體能、鍛鍊體魄為目標的教育。

廣義的體育是指所有能夠增進人的身體素質及活動技能的活動。

7、體育的任務:①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其身體的正常發育 ②提高運動素養,傳授必要的知識技能 ③培養體育興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質。

8、小學生衛生保健的主要內容:教學衛生保健、個人衛生保健、環境衛生、合理的作息制度。

9、美育的定義:美育是培養學生感受、表現、鑑賞、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促使學生追求人生的情趣與理想境界等為目標的教育。

第八章1、教學的定義:所謂教學,乃是教師教,學生學的同意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同時,身心獲得一定的發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2、教學的任務:①學習基礎文化科學知識 ②培養各種基本能力 ③養成和發展情感、態度、價值觀。

3、如何理解教學活動的本質:教學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認識活動,教學活動服從人類認識的一般規律,也就是哲學認識所揭示的各種認識特徵,但是,教學又不是簡單地服從一般認識規律,作為人類認識活動的一種,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具有自己的特殊性。①教學認識是學生的認識 ②教學認識是間接的認識 ③教學的認識是有領導的認識 ④教學認識是教育性的認識。

4、理解每一教學原則的定義及應用

⑴直觀性教學原則:指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讓學生直接感知學習物件。

運用:①恰當地選擇直觀手段 ②直觀是手段不是目的 ③在直觀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認識

⑵啟發性原則:指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自覺積極性,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以達到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運用:①確立學生的積極思維 ②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③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⑶系統性原則:指教學活動應該持續、連貫、系統地進行。

運用:①按照教學大綱的順序教學 ②教學必須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簡到繁③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節

⑷鞏固性原則:指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安排和進行專門的複習,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牢固地掌握和儲存。

運用:①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 ②保證鞏固的科學性 ③鞏固的具體方式要多樣化 ④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

⑸量力性原則:指教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

運用:①重視兒童的年齡特徵 ②了解學生發展的具體特點 ③恰當地把握教學難度

⑹思想性與科學性統一的原則:指教學要在科學的方**的指導下進行。

運用:①堅持正確的方向 ②嚴格遵守職業道德 ③實事求是 ④講究教學藝術。

⑺理論聯絡實際原則:指教學活動要把理論知識與生活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

運用:①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 ②注重在聯絡實際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能力

③聯絡實際應當從多方面入手 ④幫助學生總結收穫

⑻因材施教原則: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

運用:①充分了解學生 ②尊重學生的差異 ③面向每乙個學生

5、班級授課的主要特徵包括三個方面:班、課、時。

6、班級授課制的評價:

㈠班級授課制的優越性。

①班級授課制使教學獲得了較高的效率,一位教師同時向幾十個學生教學,使得教育的普及成為可能。②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便於有計畫地、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③由於學生按照年齡和程度編成班級,水平接近,有利於彼此間的相互交流和啟發。

㈡班級授課制的侷限性。

①不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學生比較多的是接近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現成知識。

②為學生提供的實踐性、探索性學習的機會比較缺乏,不利於學生的多方面發展。

③不能很好地適應教學內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多樣化,形式比較固定化,缺少靈活性。

④強調統一性,難以適應學生的的個別差異,不利於因材施教。

⑤每個學生實際上分別地對教師負責,彼此間缺乏分工與合作,因此學生相互交流和啟發難以保證。

7、各教學方法的定義、形式、評價、運用。

⑴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基本形式:教師講,學生聽,具體地說,又可以分為講述、講讀、講解三種方式。

評價:優點在於,可以使學生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的、系統的知識,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於教學活動有目的、有計畫地進行。缺點在於,容易束縛學生,不利於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而且對教師個人的語言素養依賴較大。

教育學複習

名詞解釋 教育 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教育目的 是指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反映對教育在人的培養規格標準 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狹義的教育目的是特指一定社會 國家或地區 為所屬各級各類教育人才培養所確定的總體要求。課程 就是指學校為實現教育目標而...

教育學複習

2 心理起源說 代表人物 孟祿 基本觀點 人類具有模仿的心理機制,這是教育活動起源的根本原因,教育起源於兒童對 的無意識模仿。3 勞動起源說 代表人物 前蘇聯的公尺丁斯基 凱洛夫。觀點 教育起源於勞動,起源於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的辯證統一。教育是有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人...

教育學複習

顯性課程也叫顯在課程 正規課程 官方課程,指的是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正式列入學校教學計畫的各門學科以及有目的 有組織的課外活動。與隱性課程相對。隱性課程 一詞是由我國出版的 教育大辭典 對其下的定義是 學校政策及課程計畫中未明確規定的 非正式和無意識的學校學習經驗,與 顯性課程 相對。教育目的 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