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複習

2022-12-09 10:18:06 字數 5167 閱讀 9770

2)心理起源說

代表人物:孟祿

基本觀點:人類具有模仿的心理機制,這是教育活動起源的根本原因,教育起源於兒童對**的無意識模仿。

3)勞動起源說

代表人物:前蘇聯的公尺丁斯基、凱洛夫。

觀點:教育起源於勞動,起源於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的辯證統一。

(教育是有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人類所特有的現象。)

8.教育學發展歷程中各代表性人物及其作品

1)萌芽階段

《學記》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專著

2)獨立形態階段

培根——把教育學作為獨立學科劃分出來

誇美紐斯《大教學論》——「班級教育」「泛智教育」

盧梭《愛彌爾》 洛克《教育漫話》 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

3)發展多樣化階段

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兒童中心」

9.個體發展的一般規律(理解)

1)順序性:身體的發展總是從上到下,從中間到四肢,從骨骼到肌肉;心理的發展更是如此。比如記憶的發展,思維的發展等都遵循一定的順序性。

2)階段性:個體的發展總會經歷嬰兒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幾個階段,每個階段身心發展的特徵都不同。

3)穩定性:在一定的社會或教育條件下,個體身心發展各階段的順序、年齡特徵和變化速度大體是相同的,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4)可變性:在不同的社會或教育條件下,同一年齡階段的不同個體,其身心發展的水平不能不一樣。

5) 不平衡性:

身心: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發展的不平衡,身體發展速度增快,而心理成熟相對緩慢。

「異時現象」:不同個體同一時期的不平衡、同乙個體不同時期不平衡。嬰兒和少年期最快。

6) 個別差異性:不僅同一年齡階段的個體在不同時期的發展速度和水平有個體差異,而

且在相同方面的發展速度和水平也存在個體差異。

7) 整體性:學生是乙個整體的人,教育教學要著眼於學生的整體發展,做到各方面統一

協調的發展。

10.影響個體發展的因素

1)遺傳:

遺傳素質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發展的潛在可能性。

遺傳素質會給個體的發展帶來差異,但隨著個體的逐漸發展,遺傳帶來的差異會逐漸減弱。

遺傳素質是人的發展的前提條件,但不能決定人的發展方向和水平。

遺傳素質具有可塑性,長期從事某一方面訓練的人會具備某種特別的能力。

2)環境:

環境作為影響個體發展的外部因素,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包括機遇、條件與物件,同時也對個體發展作出了一定的限制。

個體生活環境的不同,可能會導致個體的發展的巨大差異。

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帶有自發性和偶然性。

3)教育:

教育在個體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表現在:

第一,學校教育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專門培養人的活動。

第二,學校教育還具有較強的計畫性和系統性。

第三,學校教育還具有高度的組織性。

第四,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種環境因素對人的自發影響,充分發揮個體遺傳上的優勢,限制和排除一切不良環境因素的干擾,利用和發展一切積極因素的作用,以確保個體發展的方向。

4)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只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外因,對人的發展的影響也只有通過學生身心的活動才能起作用。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其身心發展的動力。

人的主觀能動性是通過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離開人的活動,遺傳素質、環境和教育所賦予的一切發展條件,都不可能成為人的發展的現實。個體的活動是個體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11.學生的本質屬性及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

學生的本質屬性

1) 學生首先是人,是完整的人

2) 學生是具有主體性的人

3) 學生以學習為主要任務,以系統學習間接經驗為主。

4) 學生是具有明顯發展特徵的人

地位:學生主體,教師主導

12.理想師生關係的特徵及其建立

特徵:平等民主、互尊互愛、共創共享

建立:了解學生;傾聽學生;熱愛和尊重學生;公平公正的對待學生;主動與學生溝通;豐富自己各方面素養,健全人格……(比如,知識方面、能力方面、興趣方面、性格方面等等)

關鍵詞:學會換位、學會溝通、學會讚賞、完善自我

13.教育的經濟功能

-1)教育能夠提高勞動力的整體素質,把潛在勞動力轉化為現實勞動力。

-2)教育可以促進科學技術再生產和創新。

-3)教育對經濟執行具有直接調節作用:一是以自身的消費能力影響著市場需求,二是以自身的人才培養影響著勞動力供給。

14.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可以儲存和繼承文化(最基本)

2)教育可以傳播和交流文化

3)教育可以選擇、融合文化

4)教育可以更新、創造文化

15.個人本位論

代表人物:盧梭、福祿倍爾、馬斯洛、裴斯泰洛齊等

觀點: 教育目的是根據個人的發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個人的價值高於社會價值

人生來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職能就在於使這種本能不受影響地得到發展。

注: 盧梭:「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裡就變壞了。」

裴斯泰洛齊說:「發展個人天賦的內在力量,使其經過鍛鍊,使人能盡其才,才能在社會上達到應有的地位。這就是教育的目的」。

社會本位論

代表人物:孔德、涂爾幹、凱興斯泰納等

觀點: 主張根據國家和社會的整體需要來造就個人,教育只是服務於社會或國家整體利益的工具與手段;

社會是確定教育目的的首要因素,個人是次要因素,個人的一切發展都有賴於社會;

教育目的就是在於促使個體的社會化,使個體掌握社會的知識與規範,成為符合社會準則的公民;

個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個人不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個性的存在沒有什麼價值與重要性;

強調個人對社會規範或社會權威的服從。

16.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構成

德育:道德行為規範、政治理想、人生觀世界觀等

智育:傳授知識與技能、發展智力

美育:感受、鑑賞、表現、創造美的能力,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體育:體質、運動素養、體育精神

勞動技術教育:現代技術、勞動、創業精神、人生規劃能力

五育之間既是相互獨立又是相互聯絡的,它們的關係具有在活動中相互滲透的特徵,在教育實踐中,應堅持使學生在體、智、德、美、勞諸方面都得到發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輕彼,顧此失彼的片面性,堅持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觀。「五育並重」

17.課程的含義

課程即教學科目學科中心

課程即教學計畫學科中心)

課程即預期的學習結果或目標 (學科中心)

課程即學習經驗學生中心)

課程即文化的再生產社會中心)

課程即社會改造社會中心)

18.分科課程

學科課程:根據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和科學發展水平,從各門科學中選擇出適合一定年齡階段學生發展水平的知識,組成各種不同的教學科目。

基本觀點:強調將學科分解為單一知識系列,以獲得教學內容的清晰性和教學效率的高效性。

基本特徵:按照學科組織內容,各學科之間具有明顯的界線;

按照學科分門別類地進行教學;

學科內容按年級、學期、單元等要求,劃分成若干層次;

所有學生學習同樣的內容,基本不考慮他們在背景、能力、興趣、性向等方面的差異;主要由教師決定教學方法。

活動課程

一切學習都來自於經驗,教學必須從學習者的已有經驗開始;

主張打破學科邏輯組織的界限;

強調在活動中學習。

19.教學的含義

「所謂教學,乃是教師的教、學生的學的統一活動,在這統一定的知識、技能,同時身心獲得一定的發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王策三)

教學過程的本質

教學過程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過程。

教學過程具有間接性、引導性、簡捷性、教育性等特點。

20.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式

1)教學設計(備課)

2)課堂教學(上課)

3)作業的布置與批改

4)課外輔導

5)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備課 教學設計是教師為上課所做的所有準備工作,是整個教學工作的起始環節,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

備好課是教師加強教學的計畫性、預見性,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條件,也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措施之一。

注意事項:

鑽研教材:包括研究課程標準、教科書、教學參考書等。

(教師鑽研教材要經過「懂」「透」「化」三個階段。)

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個性特點、思維特點、興趣愛好等。

(了解學生的方法主要有:觀察法、談話法、資料分析法、調查研究。)

考慮教法:組織教材和選擇教法。

制訂教學進度計畫:學期或學年教學進度計畫、單元或課題計畫、課時計畫(教案)。

上課上課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一般程式:組織教學——複習舊課——講授新知識——鞏固新知識——布置課外作業。

基本要求

目的明確

內容正確

方法得當

組織嚴密

語言清晰

積極性高

21.教學原則: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結合的原則;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鞏固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

啟發性原則

內涵: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並採取各種有效的形式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

極主動性,引導學生自覺掌握知識,解決問題。

孔子的「問答法」和蘇格拉底的「產婆術」都是貫徹啟發性教學原則的傑出代表。

基本要求:

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其邏輯思維能力。

讓學生動手,培養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發揚教學民主,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和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

因材施教原則:

內涵: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礎上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朱熹說:"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基本要求:

第一,深入細緻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

第二,針對不同學生採取不同方法,進行有差別的教學。

第三,做好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銜接問題。

第四,區分不同的教學內容,以適應不同學生學習需要。

22.教學方法: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敘述事實、描繪現象、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教學方法,也是歷史流傳下來最主要的教學方法。

講授法可以分為講述、講解、講讀、講演。

優點:學生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科學知識,有利於知識的積累和系統化。

教育學複習

名詞解釋 教育 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教育目的 是指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反映對教育在人的培養規格標準 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狹義的教育目的是特指一定社會 國家或地區 為所屬各級各類教育人才培養所確定的總體要求。課程 就是指學校為實現教育目標而...

教育學複習

顯性課程也叫顯在課程 正規課程 官方課程,指的是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正式列入學校教學計畫的各門學科以及有目的 有組織的課外活動。與隱性課程相對。隱性課程 一詞是由我國出版的 教育大辭典 對其下的定義是 學校政策及課程計畫中未明確規定的 非正式和無意識的學校學習經驗,與 顯性課程 相對。教育目的 把...

教育學複習

教育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系統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施加有目的 有計畫 有組織的影響,以使教育者發生預期變化的活動。教育目的 是指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社會個體的質量規格的總的設想或規定。素質教育 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規律的教育措施,對新一代素質按照現代化需要開發 完善 提高和再創造的過程。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