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學複習

2021-03-03 23:29:22 字數 4685 閱讀 1050

一、名詞解釋:

教育學:作為教師教育的一門基礎性課程,以出現在教育及其活動過程中的現象與問題為研究物件,是闡釋教育意義,揭示教育規律,指導教育實踐,解決教育問題,促進學生發展的一門科學。

行動:是人的行為的表現形式和實踐方式。教育是一種行為,一種實踐。教育學的認識要落實於教育行為,也就是說需要進行教育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體驗:是主體對客觀事物和教育現象的認知活動和認識過程,既是一種認知方式,也是一種學習方式和手段。教育學的體驗是指伴隨著教育行動過程的發生而獲得的情感和經驗。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它是人類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的基本途徑。

教育目的: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後所產生的結果和所發生的積極變化的期待。狹義的教育目的是各級各類學校必須遵守的總要求,以及各級各類學校在課程或教學方面對所培養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育制度:廣義的教育制度是指根據畫家的性質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針、政策以及各種設施的總稱。狹義的教育制度是指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

學制:是指乙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他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學習年限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從事教育活動的主體依據自身的需要對教育價值作出選擇時所持有的一種傾向。

人的發展:指人類個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年齡的增加而發生的變化。這種變化包括身體、心理合社會三個層面。

學生發展:是以學校生活為主導影響下實現的發展,是學生潛能轉變為顯能,提高自己適應和改革環境能力的過程。學生發展的內涵包括學生個體性發展、學生群體性發展、學生精神發展等三個層面。

學習生活:是學生學校生活的基礎部分,它是學生個體以學習為主要任務,以學習活動為表現形式的生活過程。

社會生活:是以社會關係的形式成為主要任務,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為主要形式的生活過程。

精神生活:是人們在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世界、個人與自身等關係的基礎上自身特有的思想傾向、情感態度和價值意識的活動過程。

人的全面發展:指個體和社會全體成員以體力和智力的充分、協調發展為核心的精神、道德、情感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諧發展。

教師成長:是個體在多重因素的相互影響下,為從事和勝任教育教學工作採取一定的策略,進而不斷豐富和完善自我的過程、

實踐性知識:是教師真正信奉的,並在其教育教學實踐中實際使用或表現出來的對教育教學的認識,主要包括教師的教育理念、自我認識、情境知識、策略性知識和批判反思知識、

反思:是一種以思想本身和思想形成的過程與前提為意識物件的思維方式。

課程:根據培養目標設計的,旨在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性經驗的計畫、

課程實施:指課程內容的組織和課程計畫的執行過程。

教學活動:從廣義而言凡是涉及知識傳播和經驗獲得的活動都可稱為教學活動,狹義的教學活動則是特指發生在學校教育領域之內的,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圍繞共同的內容,借助一定的教育技術、方法和手段展開的認識和實踐的過程。

教學活動策略:是實現特定教學活動目標而採取的方式,是在教學活動目標確立以後,根據特定的教學活動任務和師生特徵,有針對性地選擇和組合相關的教學活動的內容,借助一定的教學活動方法和教學活動所依賴的**、技術,採取特定的教學活動組織形式,形成有效的教學活動方案。

二、填空:

1、教師教育研究的價值:增長教育智慧型、學會反思、學會研究。

2、教育調查:是通過訪談、問卷、測驗等方式和手段。

3、學生的學校生活分為學習生活、社會生活、精神生活。

4、教育學行動與體驗的形式:回憶體驗、活動體驗、情境體驗;

5、教師教育研究的人價值:增長教育智慧型、學會反思、學會研究。

6、教育調查——是通過反談、問卷、測試等方式和手段,有目的、有計畫的對教育問題進行系統研究的方法。

三、簡答題:

1、如何理解教育學的行動與體驗?

①行動:是人的行為的表現形式和實踐方式。教育是一種行為,一種實踐。教育學的認識要落實於教育行為,也就是說需要進行教育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②體驗:是主體對客觀事物和教育現象的認知活動和認識過程,既是一種認知方式,也是一種學習方式和手段。教育學的體驗是指伴隨著教育行動過程的發生而獲得的情感和經驗。

2、怎樣參與教育學的行動與體驗?(三個形式)

①回憶體驗:教育學應注重回憶體驗,體驗是在學生的回憶中建立起來的。

②活動體驗:體驗是通過活動進行的,也是乙個活動過程。

③情景體驗:情景體驗的重要因素是情和境,這是環境氛圍與感情的統一。

3、行動與體驗教育學的特徵?

①物件的實踐性與行為的**性 ②內容的生活性與環境的情境性

③經驗的獨特性慾個體的反思性 ④活動的過程性慾效果的生成性

4教育學行動與體驗的價值追求?

走近教學生活,直面教育問題構築理論與實踐活動的橋梁

教室和學生共同成為學習者和研究者造就有意義的教育過程與結果

5、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

①個人本位的教育觀:主張教育目的應以個人需要為本,強調根據兒童本性,以個人自身完善和發展的需要為出發來制定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動一種教育目的理論。

②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觀:主張教育目的的應以社會需要為本,強調根據社會發展需要來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構教育活動的一種教育目的觀。

③人文本文的教育目的觀:以人自身的需要尤其是精神需要為出發點,以人自身的發展與完善為中心的一種關於教育目的的人文主義主張。

④科學主義的教育目的觀:以社會的需要尤其是物質需要為出發點,以社會物質生產和科技進步為中心的關於教育目的的功利主義主張。

6、人的發展的典型特徵?

①人的發展具有順序性: ②人的發展具有階段性: ③人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④人的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 ⑤人的發展具有互補性:

7、學生精神發展的表現?

①.形成學校生活的意義 ②.追求生命價值的體現

③.完善精神生活的方式

8、教師成長的目標?(可用於案例分析)

①教師的觀念科學的教學觀,學習觀,學生觀,人才質量觀

②教師的道德愛的品質,責任感,公正的品質

③教師的知識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

④教師的能力研究與了解學生的能力指導學生的能力溝通交流的能力課堂教學的能力

⑤.教師的生理和心理

9、教師成長的過程與策略?

①教師職業定向階段,策略:1.制訂職業發展規劃2.學習相關理論3.訓練教學技能

②教師職業適應階段,策略:1.師徒結對2.承擔教學工作3.參與班級管理4.參與教研活動

③教師職業調整階段,策略:1.開展教學反思2.參加案例培訓3.開展教學技能競賽

④教師職業成熟階段,策略:1.開發教學案例2.參與教育教學改革實踐

10、新課程改革的三維取向?

①知識與技能 ②過程與方法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六大目標?

①課程功能轉變: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②改革課程結構: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計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定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要,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③改革課程內容:強調改革內容「繁、難、偏、舊」和偏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④課程實施改革: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解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

⑤改變評價方式:改變課程評價過於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⑥改革課程管理: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12、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策略。

①教學活動:從廣義而言凡是涉及知識傳播和經驗獲得的活動都可稱為教學活動,狹義的教學活動則是特指發生在學校教育領域之內的,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圍繞共同的內容,借助一定的教育技術、方法和手段展開的認識和實踐的過程。

②教學活動策略:是實現特定教學活動目標而採取的方式,是在教學活動目標確立以後,根據特定的教學活動任務和師生特徵,有針對性地選擇和組合相關的教學活動的內容,借助一定的教學活動方法和教學活動所依賴的**、技術,採取特定的教學活動組織形式,形成有效的教學活動方案。

四、論述題:

1教育的社會制約性?p69

2、教師成長的過程與策略?

五、案例:

1、談談本學期你感受最深的某一次教學活動及體驗,並運動相關的教學理論加以分析?

(運用教學行動與體驗的特徵、價值追求理論進行案例分析)

對中小學教室的回憶並評價

本學期給我影響最深的一次教學活動是:老師讓我們每個人回答你印象中的中小學老師是乙個什麼樣的人?

全班同學踴躍發言,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加深了對教育學、教師職業有了更深的認識,激起了我們隊教育學的興趣。

此次教學活動取得如此效果的原因,可以運用「教育學行動與體驗的價值追求」理論來來進行一下分析:

1、走進教育生活,直面教育問題。

教育學**於教育生活,也根植與教育生活。離開了生活,教育學也就沒有了生命。因此,教育學應走進生活,感受生活,直面教育問題,研究教育問題。

本次教學活動,老師就是讓我們通過回憶過去的親身經歷,感受了教師對學生的深遠影響,促使我們認識到教師素質、教師行為對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

2、高考加分現象的分析

(可以運動「什麼是教育」、「教育的社會制約性」理論進行分析)

3、體罰學生

(運用教室成長目標理論分析)

2023年考研教育學複習策略 詳解教育學特點

考研暑期是整個考研期間重要的備考階段,談起備考,複習時要記住知識 點 而不是記住教材所有的 面 教育學科目的複習沒有捷徑,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踏踏實實學習,不盲目死記硬背才能取得好成績。凱程教育學2014年在北師大方面保錄班7多金花全部錄取,專業課押題全部命中,其中張海y同學是來自某三本院校國經貿專業...

教育學複習

名詞解釋 教育 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教育目的 是指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反映對教育在人的培養規格標準 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狹義的教育目的是特指一定社會 國家或地區 為所屬各級各類教育人才培養所確定的總體要求。課程 就是指學校為實現教育目標而...

教育學複習

2 心理起源說 代表人物 孟祿 基本觀點 人類具有模仿的心理機制,這是教育活動起源的根本原因,教育起源於兒童對 的無意識模仿。3 勞動起源說 代表人物 前蘇聯的公尺丁斯基 凱洛夫。觀點 教育起源於勞動,起源於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的辯證統一。教育是有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