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主體間性理論解讀翻譯中各主體的交往行為

2022-10-13 02:30:05 字數 942 閱讀 5310

摘要:以哈貝馬斯的主體間性理論為理論基礎,深入**了翻譯中各主體的交往行為,並對翻譯主體做了重新劃分,即譯者主體、原作者主體、原文讀者主體、譯文讀者主體、原作文中人物主體以及翻譯發起者主體,同時,也闡述了翻譯交往中各主體的主體間性問題。

關鍵詞:交往行為;翻譯主體;主體間性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3-0269-02

引言當今世界呈現多元化的趨勢,擁有不同文化的民族越來越需要進行交流和交往,翻譯顯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喬治·斯坦納在其翻譯論著《通天塔:語言與翻譯面面觀》的第一章中指出:

人類的交往實際上就是翻譯,研究翻譯就是研究語言(george steiner,1975)。因此,我們就可以說:翻譯是翻譯各主體間通過語言進行的交往活動。

一、對主體間性理論的解讀

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就是指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主體間性理論源於20世紀中期的哲學理論,首先由德國現象學大師胡塞爾(husserl)提出,而後由海德格爾、哈貝馬斯等對其做出了進一步的闡釋。

在哈貝馬斯看來,主體間性是通過語言交往,即參與語言交往的本我和他我之間相互理解、相互作用、構成乙個由多視角組成的系統整體,從而在語言層面上形成的。換言之,主體間性是指主體之間在語言和行動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雙方互動、主動對話的交往特點和關係,是不同主體間的共識,是不同主體通過共識表現的一致性(閆青會,2004)。

翻譯中的主體間性理論就是指譯者主體與其他各主體之間的平等對話,反對以一種主體為中心的狹隘主體性論調,主張交往的各方通過平等對話而相互理解、相互溝通,以實現認同、達成共識。

翻譯是將一種文字轉換成另一種文字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譯者不僅僅要將原作語言簡單地轉換成譯入語,也要根據自己對原作的理解,以忠於原作者創作的態度去用譯語再現原作。那麼,在這個過程中,譯者僅面對原作是不夠的,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如原作者的創作背景、原作讀者的社會層面、譯文讀者的接受能力、翻譯發起的目的等等。

主體間性理論視野下的教學意蘊

作者 韓曉琴康偉 教學與管理 理論版 2010年第01期主體間性理論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人在深化認識客體時,發現有 我 一樣的 他我 我和客體是認識與被認識的關係,我和 他我 是相似的 相依的,我們不僅僅是認識和被認識關係,我們是互識的關係。教學是師生主體之間精神性的共享共生,是通過精神的契合而成的活...

非線性理論與方法

ref 1.馮康等編,數值計算方法,國防版。2.何君毅,工程結構非線性問題的數值解法,國防工業版。3.王德人編,非線性方程組解法與最優化方法,高教版 4.李岳生編,數值逼近,人民教育出版社。緒論一 非線性問題的廣泛性 工程中的非線性問題是普遍存在的。嚴格地講,工程中幾乎絕大多數複雜問題都具有非線性本...

第五章塑性理論概論

塑性力學部分 第五章屈服準則和應變強化 塑性變形 材料在外力的作用下產生的變形,如果取消外力,其變形不能完全恢復,稱這種不能恢復變形為塑性變形。塑性力學 塑性理論 研究在外力的作用下產生塑性變形條件 屈服條件,塑性應變與應力之間的關係,以及在塑性變形後材料內部應力,應變分布規律的科學。彈性力學研究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