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才教育為主線構建大學德育教學體系

2022-10-12 06:45:02 字數 3664 閱讀 6829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蓬勃發展,新的時代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學德育教學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擔負著更為艱鉅的歷史使命。如何使德育教學能緊緊圍繞著***提出的「三個面向」,「 四有」目標,造就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型人才,成為擺在我們德育工作者面前的突出問題。

筆者根據這幾年來的德育教學經驗,以及與大學生的普遍接觸與深入了解,發現要使德育教學走入新的境界,乙個很重要的思路就是在當今的德育教學中,全面系統地引入成才教育,以成才教育為主線,建構整個德育教學體系。 一、以「做人」與「做事」關係為出發點建立德才觀當今大學生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大學生們最關注的是自己能不能被社會所接受,做乙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實際上這就是成才問題。

這是他們最需要我們幫助解決的問題。因此,德育教學就應以此為出發點,緊緊地抓住這個熱點來調動大學生們對德育課的學習積極性。這裡的關鍵是選好切入點。

以成才教育為出發點的目的是要在大學生中建立正確的德才觀,使大學生們明白「德」與「才」在成才中的關係。因此,只有以自然貼切又符合大學生興趣熱點的話題切入,才能使大學生們心服口服,接受教化。我想,這個話題可以是關於「做人 」與「做事」關係的問題。

我們可以引導大學生們討論為什麼當今的許多用人單位的招聘要求是既要會「做事 」又要會「做人」的人?「做人」與「做事」究竟是怎樣乙個關係?它們是怎樣相互影響的?

今天的用人單位為什麼要如此重視這個問題等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啟發同學們認識到「德」與「才」對成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明確「德」與「才」是乙個矛盾的兩個方面,它們不可分割地存在於「人才」這個統一體中, 只會做事不會做人的人是成不了真正的人才的。樹立「德無才不立,才無德不展」的觀念。

懂得乙個人即使他擁有超凡的才能,但如果德行不善,不能正確處理與他人、與群體的關係,其「德」就會限制著他的「才」的發展,甚至會改變他的整個前程。在說清道理的基礎上再聯絡社會上的例項,深入**,啟發同學們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在明確德與才的關係後,我們自然就會進一步要解決怎樣「做人」即怎樣成就德性的問題。

怎樣的「人」 才成其為「人」?社會上衡量「人」的普遍標準是什麼?或者說,「做人」的原則是什麼?

具體化起來就是如何處理與他人、與群體的關係問題。在所有的各種各樣的關係中,最現實最困惑同學們的問題又是親情、友情與愛情問題。在教學中,同學們常常要問到:

如何對待父母的要求?如何與同學們處理好關係?大學期間可不可以談戀愛等等。

因此,我們可以圍繞著這「三情」展開討論。關於「做人」的標準問題是當今比較混亂的問題,商品經濟的衝擊已使此問題變得模糊不清。因此,我們在此問題的教學上,切不可採取一刀切,「填鴨子 」式的教育,而應引入歷史與辯證的觀點與手法。

所謂歷史的觀點就是教育學生學習中國的傳統美德,通過介紹儒家的觀點及其發展歷史使同學們對儒家的發展脈絡有個大致的了解,同時以當今亞洲四小龍的騰飛與新儒家在西方被關注的事實介紹,使同學們對儒家思想的橫向發展也有個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辯證地理解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精華與糟粕,明白正確的對待方法應是肯定與否定、繼承與拋棄的統一。具體來說,在父母情關係的處理上,要學會辨析社會主義的孝道與封建孝道的區別與聯絡;在友情關係上,要學會辨析傳統的「仁 」、「信」、「義」、「禮」、「誠」等規範的合理之處;在愛情問題上,要學會辨析志向與兒女私情的關係 ,體會現代的兩心相守、忠誠與忠貞與封建的從一而終、嫁雞隨雞等觀念的區別。

同時介紹一些當代西方道德準則中積極的東西。如自由,平等與博愛等等,進一步使同學們明白這些人際準則並非只屬於西方,它實際上是商品經濟時代的產物,今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是有其現實基礎的。我們不能簡單地予以肯定或否定。

而就這些人際準則本身來說,也都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絕對的自由與平等是不存在的。這樣,從對做人與做事關係問題的**出發——德才辨證關係的建立——儒家「德」的標準的揚棄——中西道德標準的比較,使同學們從現實出發,順序漸進,逐步認識到有德之人的重要性,清晰地感受到我們的德教並非空穴來風。 在對「做人」的是非標準有了乙個初步的認識後,應進一步引導同學們把握怎樣努力達到這個標準,這就是道德修養與道德實踐問題。

在此方面,中國傳統道德中也有許多可以借鑑的東西,如程朱的「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等等,這其中,尤要注意幫助同學們解決如何對待道德實踐過程中的失敗與挫折問題。 二、在建立德育教學新體系中堅持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在成才教育中,注意貫徹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乙個真正的人才應該是內在心靈美與外在形式美的統一。

在德育教學中,吸收當代公共關係學、公關禮儀學及當代口才學、心理學等成果,使同學們在堅持正確的品德修養的同時,注意自己的表現形式,以保證人際溝通的順暢與完美。 「德」是「天地之道,於心所得」,是乙個人的內心對人際關係行為準則的把握。傳統道德修養論往往十分重視乙個人內在的品德修養,但忽視對修養過程中外在表現形式的研究。

如在對傳統的「誠」道的把握時, 我們往往理解為「待人以誠」就是絕對地講真話,把誠實無欺與表現「誠」的方法混同起來。而當代心理學關於心性激發,潛能開發的學說則從科學的角度回答了我們人際交往表現形式的重要性。僅有向「善」的決心與信心還是不夠的,更要有達至「善」的方法與手段。

當代公共關係學向我們揭示了形象塑造中可信度與美譽度的重要性。公關禮儀學、口才學等則直接為我們揭示了達到上述目標的具體途徑。所以,在成才教育中,適時適度地引導同學們**一些公關問題,樹立公關意識,講授一些大學生所應具備的基礎公關禮儀規範,對大學生們把自己培養成內在美與外在美相統一的人才顯然是很有益處的。

而為了提高同學們口才的實際能力,適當地穿插演講課、辯論課也將會給教學帶來勃勃生機。 三、以人才的發展方向**成才教育的終極點在德育教學中,應引導同學們**當今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這個人才所應具備的核心知識、能力與素質又是什麼,並為同學們現實解決其走向社會後所面臨的三大問題即職業選擇問題、組織匹配問題和社會適應問題。在對這三個熱點問題**中,使同學們充分體會到大學學習的重要性、緊迫性和思想修養課學習的現實性 。

隨著就業壓力的加重,許多大學生在校期間,就已經感覺到未來社會的壓力。大學四年中,他們就開始注意自己的努力方向,盡可能使之與社會需要相聯絡。但對社會上到底需要怎樣的人才卻往往比較迷惑。

通常我們會告訴他們,當今社會需要複合型,通才型的人才。但是,按照一種二十一世紀的人才觀的新見解,這種複合型、通才型的人才是「會說+能寫+巧幹+善交+博學+多能+敏變+應需+克己+應展+自強+助人+求實+奮進+繼承創新」的複合體。在這一長串的名詞中,究竟它的核心能力、核心知識與核心素質又是什麼?

並且,事實上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學生都成為複合型的人才,我們應該讓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特點設計自己的發展方向,許多人可能只能是乙個偏才、專才。這實際上就是職業發展方向的問題,這也是大學生們最為關注, 最迫切想知道的問題。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施恩教授研究,大學生畢業後的第乙個十年往往是職業發展的模糊期。

此階段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方向還不十分清晰,往往需要在一次次各種作業環境的磨練中,在一次次的實際情境的自我測試,自我診斷與他人反饋中,在以自我與僱傭組織和工作環境的準則與價值觀之間的實際遭遇中慢慢地清晰起來。而影響職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三:即個人的自省的才幹與能力、自省的動機與需要、自省的態度和價值觀,這就是施恩教授提出的風靡全球的「職業錨」的概念。

顯然,早日確定自己的職業錨,學會準確地拋錨,對大學生們在走向社會後早日適應社會獲得成功是十分有益的。當學生們通過對職業錨技術職能型,管理職能型,安全穩定型,創造型與自主獨立型等五種型別的學習與介紹,以及對大學生們步入社會後經常碰到的問題如現有人事結構的適應問題,對創新抵制的應付問題,主動尋找工作問題,如何進步,如何查詢個人在組織中的地位等問題的學習後,大學生們對未來面臨的問題就有了乙個初步的輪廓,對即將踏入的社會也不會感到束手無策、害怕恐懼。而思想修養課可以幫助他們解決這些所最為關注的問題,使他們更加深切地感到這門課程對他們的現實意義,激發他們對這門課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有效地克服思想道德修養課的空泛性弊端。

對此,筆者在課堂教學上已初步地嘗試了這一點。

以學為主線,釋放學生的學習能量

作者 項平 江蘇教育 2009年第18期 以學為主線是以語文學科的特性和學生語文學習的心理特點為依據,整合教學內容,削減瑣碎環節,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充分放給學生。形成以學生學與練為教學設計軸心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一般由自學 自教 互教 歸納三個中心環節構成 即由學生圍繞教材的個人自...

以學生為主體,構建高效課堂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教學活動的基本原則。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中無疑是居於核心地位的,然而,這種作用應盡可能呈隱性狀態。良好的教學活動,應盡可能讓學生出現在教學活動的前台,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如何體現這一點,在我們今天構建高效課堂的教學改革中,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喚醒...

課題「以學生學習活動為主線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研究」

我校於2010年7月申報的 以學生學習活動為主線的課堂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研究 課題,是貴州省基礎教育科學研究 教育教學實驗課題。立項啟動以來,課題組成員按照總課題組的批覆和課題研究實施方案要求,認真開展課題研究和實驗。目前,課題研究工作進展順利,已完成第一階段目標任務,取得了階段研究成果,現將個人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