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問題成為數學課堂生命的火花

2022-10-11 11:42:02 字數 2988 閱讀 6455

最近,連續聽了幾節學校數學教師上的公開課,應該說這些教師的每一節課,都精心準備,無論是新課的匯入,授課的展開,還是鞏固練習,無不精雕細琢,用心良苦。學生也基本上都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教師設計好的乙個個問題,初步感覺教學目標均已達成。但我統計了一下,這些課中只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分數比較大小後設計了讓學生根據新學知識提問的環節,只有一位學生提出了乙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為什麼異分母分數比較大小時得先通分?不通分能比嗎?而其他學生或者沉默不語,或者回答沒什麼問題。

難道真沒有什麼問題了嗎?青少年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這就是問題意識的表現。可為什麼他們不敢、或不願乃至不會提出問題呢?

其實根本的原因是現在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太薄弱了,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太低下了。作為教師,是否創設了利於學生提問的課堂氛圍?是否培養了學生問題意識?

是否教給了學生合適的尋找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中提出:「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可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敢問、善問、樂問呢?

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用教師的「問題意識」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

所謂教師的「問題意識」,是指教師要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的意識。教師要通過精心設定的問題情境,巧妙地激疑、設障、留白、乃至出錯,使學生的思維出現「短路」,引起認知衝突,從而啟發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發展,從而實現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年、月、日」時,提出了乙個生活中的問題:奶奶今年過第16個生日,孫子今年過18個生日。(出生那天不算)奶奶和孫子今年各多少歲?

提出問題後,教師並沒有就此匯入新課的教學,而是在學生引起認知衝突時,順勢讓他們提出心中的疑問。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了以下一些問題:我是一年過一次生日,奶奶年齡肯定不止16周歲,為什麼才過第16個生日?

奶奶年齡比孫子大,而過生日的次數卻比孫子少,這是怎麼回事呢?是不是題目出錯了?奶奶過的生日少,說明有些年奶奶沒有過生日,那奶奶的生日會是哪一天呢?

……在學生提出種種疑問之後,教師才逐步引向學習**「年、月、日」的數學知識。通過對生活現象的分析,真正喚起了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慾望,誘發了學生「心求通而不達」的激情,從而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之中。

作為教師,應巧妙地將自己的教學過程設計成「不斷提出提出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思維模式。教師運用「提問題」的方式去教,學生就能逐漸學會用「提問題」的方式去學,在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下,學生「提問題」的意識形成了,「提問題」的能力也會跟著提高。

二、用鼓勵和讚賞為學生營造「安全」的提問氛圍。

傳統的數學課堂總是教師給定數學問題,學生做答。學生的課堂任務就是把教師所呈示的習題全部解決。偶爾允許學生提問,也要禁錮於教師所給定的範圍。

提問的學生也有顧慮:怕問題太簡單,被老師和同學認為淺薄,怕打斷老師的教學計畫而引出不必要的麻煩,怕提出的問題老師一時難以回答而遭到老師的指責。

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乙個人的思維在沒有外來壓力的狀態下最為活躍。教師要善於把握教學火候,嚴肅而不失幽默,要學會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把親切融入課堂,把鼓勵送給學生,把讚賞留給孩子,讓學生在寬鬆和諧、自由民主的氛圍中消除心理障礙,身心得到解放,才有可能把學習中的困惑說出來,把思考中的難題講出來。

上文中學生提出了異分母分數比較大小的這一問題後,這位教師對其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順勢將問題拋給了其它學生,讓他們進行討論和爭辯。經過積極的思維撞擊,學生提出了很多有創意的思路:當分數的分子相同時,可以直接根據「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小),分數值越小(大)」進行判斷;當分子也不同時,也可以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先「通分子」,然後再進行比較;找個中間數作參照;求剩餘數後再比較……。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這個問題,學生的這些充滿求異,創造火花的方法與策略又從何而來呢?其實在教學中,教師要堅持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大膽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讓學生感到老師對自己的提問是熱情的、信任的、尊重的,從而受到鼓舞和激勵。

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只是一味地講,一味地注重課堂結構與教學預案是否相符,不給學生創造質疑問難的機會,惟恐學生的「異見」會引起連自己都操控不了的尷尬局面。這樣,既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也不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只會促使學生靠死記硬背和機械模仿來學習數學。

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完全可依據教學內容和兒童的認知特徵,安排合理的時間,給學生提問的餘地,讓學生利用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等多種方法,通過思考提出大量的問題,通過努力設法解決問題,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又能推動學生展開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索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教給學生科學的提問方法,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

當然,僅僅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的意識還不夠,我們還要傳授給學生一些提出問題的方法。

我曾經面臨過這樣的狀況:無論怎樣鼓勵,學生就是提不出問題。他們不是不敢或不願提,而是不能、不會、不善於提問。

他們不會思考,不知道問什麼、怎麼問。這就需要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實際問題,教給學生學習和思考問題的方法。

如學習新知識時,可引導學生問「為什麼要學這個知識」、「與原有知識有什麼聯絡」、「這個知識是怎麼來的」;教學新概念時,可引導學生問「這個概念為什麼這樣表達」、「概念中可以增減一些字詞嗎」、「這個概念還可怎樣表達」;在教學應用題時,可引導學生問「這道題要我們解決什麼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什麼條件」、「怎樣解決問題」、「還有什麼方法也能解決這個問題」等等。不同情境下,針對不同的知識內容,提問的方法和內容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師要教給學生科學的考慮問題的方法,使學生面對情境會思考,會聯想,會總結,逐步掌握提問的訣竅,養成善問的習慣。

另外,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經常滲透數學思考方法的指導,如觀察比較法、分析綜合法、判斷推理法、歸納演繹法、猜測驗證法等等。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字時提出疑問,在實踐操作中發現問題,從事物的不同角度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寫數學日記,將發現的數學問題和自己對數學的思考及時地記錄下來,並不時地進行整理、歸類,自己探索或在教師的指導下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新課程標準實施中,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質疑問難,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將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燃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在此,只要教師能長期堅持有意識地創造條件,讓學生敢於提問,願意提問,善於提問,必將培養出具有強烈問題意識的創造性人才。

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的期待

作者 鐘旭峰 中學生數理化 教與學 2011年第11期 現在學生被動學習的現象仍很普遍,課堂上被動地接受知識,老師給多少,學生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大多數學生的頭腦裡只是老師 灌輸 的內容,離開老師,就不會學習了.新課程理念就像一陣新鮮的海風,讓我們清醒與感動.怎樣讓我們的學生...

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揮,才能真正有助於新人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那麼如何使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呢?一 改進教學方法 長期以來,教師大都習慣使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即從 一般 特殊 的演繹式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不利於學生素質的提高 個性的...

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自主探索的樂園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提倡自主學習,學生的活動應當是乙個生動活潑的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數學教學就應當是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積極地進行數學實踐活動的過程。應讓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世界,在探索中激起興趣,從發現中尋求快樂,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體會數學的使用價值及 做 數學的無窮樂趣。一 創設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