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

2022-08-01 14:33:07 字數 5521 閱讀 4361

(2010-12-23 14:07:34)

**▼問題意識對乙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有重要影響,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受傳統教材的束縛、應試教育的困擾、教師教學的遏制等種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問題意識淡薄提不出問題或不敢質疑,學生的學習處於一種「零問題狀態」或「問題意識淡薄狀態」,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①缺乏批判、懷疑精神,迷信權威。②解題能力很強,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力很差。

③問題停留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層次上,針對上述現象,我校適時開展了《培養問題意識、促進小學生創造性學習的策略研究》,不久前,華南師範大學麥志強教授到我校舉行校本培訓,明確指出這個課題必須落實下面三個目標:一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二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敏銳性,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三是幫助學生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是創設適合的問題情景,在問題情景之下發揮學生自主參與、積極**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新問題,再解決新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以問題為主線進行數學的學習,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在互動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技能和能力得到提高,從而形成適應未來社會的良好數學素質。

《數學課程標準》也在「數學課程總體目標」中指出:「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同時指出:

「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這四個方面的目標是乙個密切聯絡的有機整體,對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做到上述目標的有機結合,充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離不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什麼是問題意識呢? 所謂問題意識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物件,從而在學生心裡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問題意識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是學生進行學習的重要心裡因素,是問題解決的前提和條件。

愛因斯坦曾提出:「發現問題和系統闡述問題可能比得到解答更為重要。」 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專門書詩《每事問》: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 可見,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認識。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造就富有創新精神的數學人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那麼,怎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我認為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必須進行創造性教學,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教師的觀念的轉變

小學數學《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數學課程的一切都要圍繞學生的發展展開,所以學生是當然的「主人」。

從「主體性教學」的角度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能力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啟用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學生學習數學不能一味聽教師講,「提出問題」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教師向學生提問,教師起旁敲側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學生要學會提出問題,教學過程中的「道而弗抑、開而弗達」也正是這個道理。故此,在數學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師講授和提問的教學模式,而採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問題教學模式,也就是說,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必須要讓位,要從思想上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改變師生在課堂上的角色。

教師要從乙個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要從教室空間支配者的權威地位,向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轉換。教師要能與學生平等交往,相信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創造潛能以及好奇心所引發的「問題」潛力,正確看待每個學生的提問。教師也要學會傾聽,敢於用實事求是的態度面對學生的提問,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異想天開,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勇於提出各種新奇的數學問題,尊重學生人格和個性差異。

要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學要「以知識為本」轉向「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教學生學會」轉向「教學生會學」,把課堂當成師生生命價值的構成部分。

二、創設民主氛圍,培養學生提問興趣。

在現實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還是習慣於教師提出乙個個問題,自己乙個乙個來回答。特別是一些後進生,即使有問題也不敢向老師提問。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呢?

一是有的教師擔心學生會打亂本已設計好的教學程式,擔心自己在學生當中的威信受到挑戰。二是有些學生特別是後進生,擔心會被老師和同學瞧不起,沒有足夠的勇氣提問題。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

「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係,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營造寬鬆、自由、民主的教學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學生自身的畏懼心理,激發學生內在的探索需求。

首先,教師應該更新教學理念,創設民主氛圍。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教學中,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使學生處於一種寬鬆的學習環境當中。學生心情舒暢,就能迅速地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樂於思維,敢於質疑。

我們教師要與學生角色平等,變「一言堂」為師生互動。在課堂上我們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對學困生更應該傾注以愛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師的厚愛和關注,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而縮短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角色距離,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師生關係。

另外我們教師還應該允許學生質疑「出錯」,這是學生敢於質疑的前提。

其次,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提問成為學生的強烈內需。

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力。心理學認為,內需的動機是很重要的,而內需的動機的中心是興趣。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較好的創設條件,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增強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慾望,他們就有了學習的原動力。

因此,教師必須從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出發,引人入勝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啟發性的問題,用科學的、藝術的、生動的語言吸引學生去積極思考、作答。

針對小學生求知慾望強、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一些新穎別緻、妙趣橫生的問題情境,來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迫使學生想問個「為什麼?是什麼?怎麼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影響學生學習自覺性、積極性的最直接因素。小學生的興趣源於好奇。教學中,應注意創設充滿趣味性的問題情境,努力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數學問題情境中,寓抽象的數學問題於新奇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在濃厚的興趣中**問題,解決問題,掌握新知。

如在教學「商不變規律」之前,可為學生講述猴王利用此規律為貪心小猴分桃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是猴王聰明還是小猴聰明?課前為學生講這個故事能很好地創設問題情境,猴王為什麼會這樣分呢,它利用了什麼規律了!

這就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很想找到問題的答案。

三、注重引導,使學生會問問題

學會發現和提出問題是學會創新的關鍵。「學貴有疑,小疑是小進,大疑而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

」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說:「不會提問題的學生不是乙個好學生。」現代教育的學生觀要求:

「學生能獨立思考,有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應從培養他們的積極思考,學會提出疑問開始。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善於設問,還要有所發現甚至有所創新。

如教學《角的度量》一課,認識量角器時,讓學生自己觀察量角器,問:「你發現了什麼?」「你有什麼問題可以提?

」通過觀察思考,有的說:「為什麼有兩個半圓的刻度呢?」「內、外兩個刻度有什麼用處?

」「只有乙個刻度會不會比有兩個刻度更方便量呢?」「為什麼要有中心的一點呢?」等等,學生提出各種不同的看法。

在度量形狀如「 v」的角時,有的學生提出不必要用其中一條邊與量角器零刻度線重合的辦法,只要將角的一邊與某整刻度對齊,再看另一邊與第一條邊之間所夾的度數就可以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鼓勵、引導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見解,而且要創設條件,提供質疑的機會。教師要有意識地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他們去理解知識,產生種種疑點,並誘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評價,從而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

針對學生不會問的現象,教師要適當給予鼓勵和表揚並加以分析,讓學生明白這個問題為什麼提的好?如:在講解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中的例3和例4時,學生理解了試商要先求出除數的近似數,用近似數(即相近的整十數)試商比較快。

針對這個方法有的同學就提出了這樣的乙個問題:如果除數是25或26呢?沒有相近的整十數,怎麼試商比較快?

聽完之後,我馬上肯定這個問題提的好,並說明這是下兩節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同學現在就想到,說明他非常愛動腦筋,思維比較超前,並表揚這個同學不侷限於理解和掌握教師講的內容,而是積極思考,想到了它的特殊性,說明他學習主動,思維敏捷,能舉一反三,希望同學們向他學習。再如:講一位數乘法估算時,有位同學提出估算896×3時,把896看成900來估算的結果接近準確數,但如果不是896而是856呢?

也看成900來估算,相差這麼多,已經很不準確了,還有意義嗎?等等,只要提出好的問題我就給予肯定,並分析這個問題好在**,逐步引導學生會提問題。

教會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應針對數學問題的不同型別,採取不同策略,誘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或者在已有結論之間進行對比分析、獨立概括,提出概括性問題;或者通過觀察、模擬、想象等,提出猜想型問題;或者對基本問題多角度、多方面的發散思考,提出引申型問題;或者針對概念、性質等理解和應用中存在的矛盾,提出批駁型問題;或者對一些不對稱、不和諧、不完整、不統一的因素,提出完善型問題等。

四、留出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提問。

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時,我們教師應該要留給學生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傳統教學中,一般老師講到**,學生聽到**,沒有自己思維的時間和空間,沒有機會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給學生造就萌發問題的機會,產生問題的空間,去品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快樂。

如推導長方形面積的公式時:讓學生用12個邊長是1厘公尺的小正方形擺出長方形,意在讓學生在操作中直觀感悟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含有多少個這樣的面積單位,隨後讓學生動腦思考:「憑藉你的想象,能不能擺出更大的長方形呢?

有困難的同學可以四人小組或和老師一起討論」。學生沉思、討論後擺出各種圖形(可以中間是空的,可以只擺長和寬……)讓學生通過想象進一步體會到計算長方形面積含有多少個這樣的面積單位,只要用每行擺的幾個乘以幾行(即長乘以寬)就行了。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親自實踐,並在實踐中展開自辯,這是個體與自身生活經驗的拓展;引導學生與同伴交流,那時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拓展;引導學生與教師進行討論,那時師生拓展……在這裡,沒有提供任何結論性的知識,只是為學生提供一種思考、提問、交流、實踐、**、再思考、再提問的空間。

學生表達與交流更具開放性,更有利於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古人云:「學起於思,思源於疑」。

心理學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也就隨之產生。另外從心理學角度說,好問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求知慾的表現。因此教師應該善於利用兒童這份天性,教給學生質疑方法,讓學生學會把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疑難問題提出來。

五、「善待」學生的提問和回答。

無論學生提什麼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於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後對問題本身採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於頗有新意的問題或有獨到的見解,不僅表揚他勇於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於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導大家學會如何去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提問題中感受到更大的收穫,才會對提問題有安全感,才會越來越愛提問題,越來越會提問題。

對於學生的回答,我們要慎用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對」等習慣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過於強化對與錯,天長日久,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於教師想要的東西上。我們可以適當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納性的或者**性的評價。

比如:「噢,這是一種有道理的思路,還有其他思路嗎?」「這個想法不錯,我們還能補充點什麼?

」「很好的主意,但是我們怎麼知道……」有針對性地鼓勵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鼓勵學生繼續學習。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作者 余興芬 讀寫算 2013年第26期 一 改變教學觀念,努力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樹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教育觀念,是知識經濟發展和世界全球化程序對教育提出的新課題。小學數學新課標指出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 引導者和合作者 數學課程的一切都要圍繞學生的發展展開,所以學生是當然...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第一,創造優良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為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提供適宜的環境。學生具有一定的問題意識,能否得以表露和發展,取決於是否有乙個適宜的環境和氛圍。學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慾旺盛,這正是問題意識的表現。活動課程教學活動應順應這乙個規律,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師生之間要保持平等 和諧 ...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摘要 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說 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乙個好學生。現代教育的學生觀要求 學生能獨立思考,有提出問題的能力。教師提出問題固然可以促進學生思考,但總是被動的,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感到有問題存在,自己不得不問個為什麼,是什麼,怎麼辦的時候,思維就被啟動了,學生質疑能力越強,思維就越活躍,越深刻,也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