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數學課堂操作活動有效性研究結題報告

2022-08-15 21:48:05 字數 4782 閱讀 2105

城關鎮澗東小學黨英

【研究背景】

一、外在背景

就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而言,在教學目標、內容、方法上仍未真正跳出應試教育原有傳統的框架體系,還不完全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學中,仍然存在著四重四輕的現象:即重「知識」輕「情感、能力」;重「結論」輕「體驗過程」;重「書本」輕「實踐活動」;重「技能」輕「綜合運用」。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也是本課題研究的根本導向和主要內容。

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要從數學家關於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化抽象的數學為有趣、生動、易於理解的事物,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其實是形象的,數學的學習就是建立在數學知識的感性積累上,並通過表象的再加工理解知識,最後能夠運用;又由於數學學習是乙個動態的過程,《數學課程標準》在關於課程目標的闡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動詞,從而更好地體現了數學學習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

《小學數學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乙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習數學是與具體實踐活動分不開的,重視動手操作,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最有效途徑之一。

新編小學數學教材的特點之一,是重視直觀教學,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和動手操作內容,為此,操作活動成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乙個重要環節。

二、內在背景

低年級學生不善於自覺地進入感知過程,而是要借助於課本或學校教師提供和選擇的感知材料,並在教師的介紹講解下進行有組織的感知學習。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習經驗的積累,小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感知成分逐漸增加。如幫助教師製作教具、收集標本等,二是感知手段的模示性和圖示性。

小學生在感知學習過程中,既可以直接感知客觀事物的感性形象,也可以親身實踐或實驗獲得感性體驗,但多數是感知以直觀教具形式出現的模型以及教學掛圖或板圖。

再加上低年級的小學生年齡很小,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注意的永續性較差,思維中具體形象的成分佔優勢大腦思維處於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為輔的階段。概括水平的發展處於概括事物的直觀的、具體形象的外部特徵或屬性的直觀形象水平階段。他們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體的、直接感知的。

實踐操作有利於促進學生左右腦協調發展。腦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的左右半球各有不同的優勢功能,右腦以形象的感知、記憶、時間概念、空間定位、**、想象和情緒等活動佔優勢。由於大腦的功能具有整體性,只有左右半球相互配合,協調發展,人的智力發展才能獲得最佳效果。

數學思維活動主要受左腦支配,而使用直觀的教學材料,由於其具有形象的特點,再加上兒童實際動手操作,使多種感官一起發揮作用,從而促使左右腦的協調發展,充分發掘兒童的智力潛能。

【理論依據】

1、心理學理論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智慧型從動作開始,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可以使資訊不斷的刺激細胞,促使思維活躍,便於儲存和提取資訊,同時易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產生學習的內驅力。」因此,我們的教學應該重視操作活動,用操作活動啟迪思維,使思維在操作中得到發展。

美國當代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也認為,要使學習具有意義,就要讓個人(包括情感、認知學等)投入學習活動,而不能讓學習活動成為只是「頸部以上發生的學習」。也就是說,學生學習的實際效果,尤其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和智慧型的發展都有賴於教者的指導作用。因此,我們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其中動手操作就是乙個很重要的方面。

為此,在教學中,除了精心設計好問題情境、準備好足夠的學習資源、提供一種促進學習的氛圍外,重點就是要指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學習中「成了乙個完整的人」(羅傑斯語),從而促進認學生智慧型的健康發展。

2、生理學理論

人的大腦結構功能,在於不同腦區域能動地聯絡起來的功能系統的協調活動。如果片面地利用某個大腦半球,會使另乙個半球受到抑制,當驅動抽象思維活動的左半球負擔過重,而驅動抽象思維活動在右半球卻負擔不足時,就會造成思維缺乏,神經過渡緊張,人的個性的和諧發展,將會受到損害。而在數學教學中,讓兒童動手操作,是有利於大腦功能系統協調活動的。

3、「做數學」的數學教育理論

做數學是目前數學教育的乙個重要觀點,它強調學生學習數學是乙個現實的經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認為學生的實踐、探索與思考數學是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條件。小學生學習數學應該是乙個做數學的過程,不應該是單純的記數學、背數學、練數學、考數學的過程。

4、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中引入「**性學習」的理念是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重大變革。它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指的是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境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性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5、當代社會的人才觀

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都重視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美國人把當代社會稱之為「新型的自己動手掌握命運的時代」,現今教育的目標,必須立足於當前,著眼於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要求的變化,適應未來社會的要求。應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鍛鍊學生的意志,使學生能適應未來,適應世紀,成為駕馭現代化的人才。

【研究方法】

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之於調查法、觀察法、跟蹤課堂教學法、經驗總結法、案例分析法,以保證研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行動研究法:通過課題組內的定期研討,在計畫、行動實施、反思調整、總結的螺旋發展中,將課題研究不斷完善、深化。

調查法:採用問卷調查、談話等形式,了解小學生操作活動中的問題,分析歸因,尋找策略。在實驗研究過程中,調查操作活動的效果,加強調控。

經驗總結法:課題承擔者在研究過程中,注意積累資料,形成理性認識,每階段撰寫實驗**、總結、報告、活動方案等。

觀察法:對學生在數學操作活動中的表現進行統計、分析原因。

跟蹤課堂教學法:在課堂操作活動中發現問題,確立研究小問題,尋找資料學習理論,老師開課大家研究課例反思討論,產生新的問題,進行新一輪研究。

【研究目標】

1、 實際有效操作,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做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 通過有效操作,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初步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

3、 通過有效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數學能力;

【研究內容】

一、 培養學生定向的心智模式。

動手操作是一種定向的心智活動,其方向決定於教學目標,其過程和結果要有利於揭示概念的本質特徵和知識間的內在聯絡。所以,在學生動手操作前安排乙個定向指導環節,注重培養學生定向的心智模式,培養學生在教學預習環節和學習過程中碰到問題能想到借助學具來解決問題。

學生的年級越低,教師更要加強指導。小學生的知覺選擇性尚在發展,有意注意難以持久。在低年級聽課中,常有不少學生在擺弄學具時常被學具的形狀、色彩等外部特徵所吸引,不能在操作過程中始終保持定向的注意。

尤其是當觀察的重點為操作的過程而非操作的結果時,常常並沒有對稍縱即逝的過程給予足夠的注意。鑑此,在操作過程中和操作結束後,都要指導學生仔細觀察。

二、 創設良好的動手操作應用情境。

在動手操作過程中,處理好數量與質量的辨證關係,在一定的幅度或範圍內進行合理整合和優化使用,創設既合理又富有活力的學習情境。操作問題的設計、編制與**要求的擬定、提出,有一定的挑戰性,努力夠喚起學生操作熱情和**慾望。

三、 建立有效運用學具的模式。

在動手操作時的定向指導。首先在動手操作之前,要有明確的指導語,使學生知道「做什麼」和「怎樣做」。其次根據學生需要配以教具演示與必要的啟發、講解,展現操作的程式及其內在邏輯性。

有時,還要採取分步定向指導,逐漸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實效。

【實施過程】

一、建章立制確保課題研究順利開展。

課題組與每位組員商議,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由學校提供科研所需的時間及裝置條件;面對挑戰和機遇,大家熱情高漲,從校長到教師共同學習、研究與反思,科研氛圍越來越濃厚。

二、加強理論學習,明確課題研究的內涵。

作為課題研究的教師,唯有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才有改革可言。全體成員深感學習的緊迫性,平時以個人自學為主,大家利用網路、雜誌、培訓、聽課等多種途徑,學習、領悟「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了解課改的實質和方向,在豐富自身理論素養的基礎上,收集、整理與課題研究相關的資訊和資料,做好課題研究理論筆記,成立讀書小組,每週進行組內討論和交流,教學沙龍、案例分析、**寫作……多種形式相結合,做到資源共享、教學相長;拋棄專家或領導的「一言堂」, 注重教師的主體性和參與度,大家結合自已的教學實際,暢所欲言,相互交流、討論,從而形成共識。

網路已成為聯接全球的紐帶,課題組成員經常通過inter網在更廣的範圍內進行學習、交流,同時把我們課題研究的思路、內容向外界擴散,尋求專家和學者的支援和幫助,獲取更多的課題研究資料,更快、更好地完成課題研究。兩年多來,認真學習了《數學課程標準》、《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數學新課程與數學學習》、《教學組織策略與技術》、《合理運用學具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和《論學具操作問題》等理論性文章;訂閱了《江蘇教育》《小學教學設計》《小學數學教師》等十多種報刊。現在大家學習的意識非常強,一有空,不是在網上與全國各地的數學專家和老師交流,就是在閱覽室中靜靜地吸收書中的「營養」,來充實和「武裝」自己,外出學習歸來,大家喜歡互相交流學習的心得體會,以求融會貫通,對課題研究有所幫助。

三、教和研合二為一,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學期初,課題組成認真分析現如今我們的課堂上,學生真正學會了多少,學得快樂與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課題組內討論、交流,確定學期課題研究和教研活動的整體計畫,使教研活動和課題研究有機聯絡起來,把實驗課和優質課、示範課結合起來。例如,高麗英老師上的校級示範課《認識周長》以操作方式讓學生理解周長的概念,獲得一致好評;史雲婷老師上的校級公開課《認識方向》,學生自製學具,興趣盎然。每學期結合課題研究至少開展一次系列性的課堂教學評比活動:

在備課的基礎上說設計意圖――課堂中實踐――組內評析、討論,把「教」與「研」結合起來,使「教」有了目的,「研」有了依據,二者相得益彰。

低年級數學課堂如何提高動手操作有效性

西鐵五小趙丹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動手操作活動正是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的一座 橋梁 動手操作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幫助理解數學知識 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培養創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話說 眼...

數學課堂活動有效性探微

自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高興地看到實踐 體驗 等各種自主活動方式正在課堂教學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教師 學生和課堂教學都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從 一聲不吭 到 暢所欲言 從 正襟危坐 到 活動自由 從 被動接受 到 自主 但當我們靜心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時,不難發現有相當多的課堂活動只是散漫...

小學數學操作活動的有效性思考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動手操作成了數學課堂上常見的學習方式。作為一種形象 直觀和生動的學習方式,動手操作深得學生和教師的喜愛,教學中如果應用得當,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激起學生的數學思考,有利於數學問題的解決。當前,很多教師已認識到操作的重要性,課堂中也進行了一系列操作活動,但筆者發現許多操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