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數學課堂如何提高動手操作有效性

2022-04-25 09:39:03 字數 3454 閱讀 7445

西鐵五小趙丹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動手操作活動正是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

動手操作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理解數學知識、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創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恰當地讓學生動手操作是很有益的,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又好動,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操作是乙個手、腦並用的過程,是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矛盾的一種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反思平時課堂教學,我發現課堂動手操作存在有效性缺失現象。如:有了動手操作就沒了數學思考。

尤其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動手能力比較弱,課堂上動手擺一擺,動一動,做一做,忙著關注身體動作方面的指導和課堂紀律的維持,較少的顧及數學內在的思維活動。為此,我查閱了大量資料,經學習並進行教學實踐,有了一些收穫。

一、優化教師的語言指導,讓學生明確動手操作的目的和要求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在操作前,教師要設計好**性的問題,以激起學生操作的慾望,引導學生把**引向深入;在操作時,教師又要以明確的語言指導學生「做什麼」和「怎麼做」, 動手操作時,指導學生先怎樣操作,再怎樣操作,然後怎樣操作,引導學生將觀察和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創造性的操作。這樣學生離開學具後,才有可能在頭腦中留下準確、完整的表象,進而達到促進分析綜合,幫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比如;一年級上冊有一課:《整理書包》,教師先準備乙個裝的雜亂無章的書包讓學生觀察,師問:「這麼亂,應該怎麼辦?

」讓學生產生整理的強烈慾望。接著引導學生有序地先把書包裡所有書本拿出來,擺在桌子上;然後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分類動手擺好,速度較快的已有一種擺法的同學可以嘗試其他的擺法,然後在進行交流匯報。學生在已有的舊知識分類基礎上,加之親自動手實踐,學生課堂就匯報出了可以按學科分、也可以按大小分、還可以按功能分等等,很容易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理解不同標準下的分類」,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二、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操作習慣,保證操作效果。

如何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操作習慣呢?我會耐心地給學生講:學具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知道準備學具要認真,操作學具要細心,桌面要整潔,收藏學具要有序等。

我在學習新課前一天,就告訴學生應該準備些什麼學具,指導學生自製一些學具,比如小棒,用硬紙板剪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等。操作中,訓練學生認真聽老師提出的操作要求,認真看老師的操作示範,引導學生學會操作,有效地掌握知識。

比如一年級學生在學習9+5=,這樣的進製加時,課前會讓學生自己準備20根小棒,記得課堂上有孩子帶了學具袋裡現成的綠色的塑料小棒,有的帶了20根同樣大小的吸管,有的帶了20根牙籤、、、、、、一開課就要求學生放在桌角,沒有擺一擺的要求不允許隨便動,要先靜靜地聽要求,直到老師說「開始」再動手擺,有孩子動手能力強,很快就擺好了,有孩子平日家長包辦較多,動手能力弱,擺的比較慢,老師會幫他或請速度較快的同桌幫他。有了小棒這一直觀教具,學生很形象地知道了結果是14,關鍵是通過挪一挪的方式,10個湊成一堆,很形象的理解了湊10法的好處。從孩子們臉上露出的笑容中,我明白:

孩子們已經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已經體會到了動手操作帶給自己的樂趣和收穫。最後引導學生輕輕地快速把小棒收下去,後面沒有操作需要不允許看或摸,以免影響後面的課堂學習。

三、動手操作,在實踐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空間觀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間觀念,必須有動手做的過程。這個做的過程,不僅是乙個實踐的過程,更是嘗試、想象、推理、驗證、思考的過程,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才能把握概念的本質,建立空間觀念」。

在幾何知識教學中,過去只重視教師的演示教具,只重視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而匆視了學生的空間概念的培養。要改變這種現象,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實驗活動,讓他們自己比比、折折、剪剪、拼拼、畫畫,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動手實踐,在操作中、在實踐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尤其顯得重要。學生只有通過實際操作才能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時,也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如:在學習二年級《長方形、正方形認識》一課時,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長方形、正方形特徵,之後學生就邊操作邊匯報。有的通過用直尺量,發現長方形相對的兩條長邊一樣長,相對的兩條短邊一樣長;有的研究長方形時是通過摺紙得出來的,學生先上下對折,發現長方形上下兩邊重合在一起,說明這兩條邊一樣長,再左右對折,發現長方形左右兩邊重合在一起,說明左右邊也一樣長,從而得出:

長方形有4條邊,對邊相等;有的研究正方形時這樣折,把正方形紙片先對角折,再對角折,發現正方形4條邊都重合在一起,說明正方形4條邊都一樣長。課堂通過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方法,找出兩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通過動手動腦,明確了兩概念間的共性和個性,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四、讓操作與思維同行,發展操作活動的邏輯性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於以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操作活動必須與思維活動同時進行,才能促使外顯的動作過程和內隱的思維過程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幫助學生把直觀感知內化為數學知識,建立數學模型。操作的目的不是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借助操作活動,讓學生按一定的邏輯思維逐步發現知識建構規律,形成新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

在動手操作的過程,應該伴隨著觀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總結、歸納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這樣才能促使操作活動得到提公升,成果得到提煉,體現出動手操作的科學性。

如:一年級100以內的進製加是個教學難點,課前建議學生準備小棒、三角形、小圓片或計數器,提出數學問題後,老師不急著告訴答案,讓學生自己試著撥一撥,擺一擺,當個位滿十後,出現了認知衝突,計數器上只有10個珠子,怎麼辦?知識豐富的學生會說出:

「向十位進一。」老師趁機追問:「怎麼向十位進一?

個位怎麼辦?」在這樣的觀察、操作中,伴隨積極的有序思考,很好地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

五、平日老師有意識地利用教具演示,培養操作興趣。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具和學具,根據教材內容,學生能自己做一做的,我都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能演示的,我都一一演示給學生看。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在動態的教學中,個個學得既有興趣,又能很自然地認識和掌握新知;通過動腦,動口,動手操作,開拓了學生的認知領域,培養學生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靈活性。

如二年級一課《分香蕉》,開課時,讓全體學生用小棒代替香蕉進行分一分,給學生提出要求「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根?」。接著學生帶有目的性的進行了分小棒(分香蕉)活動;在練習時,完全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解決,有些學生選擇了直接用除法,有些學生選擇了仍然用小棒擺一擺的方法。

之後我特意讓直接列除法算式的學生以及動手操作的學生進行了闡述,動手操作後的學生明顯比直接列式的學生理解更透徹,思維更清晰。這樣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變枯燥的概念教學為有趣的動手活動,學生感到有話可說。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智慧型從動作開始,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可以使資訊不斷的刺激腦細胞,促進思維活躍,便於儲存和提取資訊,同時易於激發學後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產生學習的內驅力。」可見因此,我們的教學應該重視動手操作活動,用操作活動啟迪思維,使學生的思維在操作中得到發展。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組織學生進行操作活動時,我們一定要做好充分準備,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設計好操作活動,並加強指導、分析與反思。只有這樣,動手操作才會成為學生學好數學的「神奇鑰匙」,數學課堂教學才會真正有效。

如何上好低年級數學課

長期以來,鑽研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是教師備課的中心任務,完成這個任務,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或惟一目的。傳統教學導致了課堂教學變得機械 沉悶和程式化,缺乏生氣與樂趣,缺乏對智慧型的挑戰和好奇心的刺激,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被扼殺。實施素質教育,教師的主要任務應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因而,我們的教師要善於轉變任...

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如何運用趣味教學

小學低年級學生由於受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的制約,動機興趣會直接影響學習活動。教師作為課堂數學的主導者,應發揮自身的創造性,以數學特有的美感和自己的教學特色與魅力去感染學生,融抽象知識於生動形象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去,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自主體驗,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取數學...

提高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效率的方法

計算教學一直都是比較單調 乏味的,教師在講解一些算理時,學生比較難懂。因此,可以使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化單調為生動,化乏味為有趣。如在教學整 十 整百 整千數乘一位數時,如20x4 可以這樣說 讓0休息一下,先算2x4 8,再讓0回來工作,把0添上去。學生很形象 生動地記住了整十數乘一位數的演算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