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農問題」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調查

2022-07-13 05:09:04 字數 1029 閱讀 1747

長期以來,我國投資建設的重點主要放在城市,廣大農村的交通、住房、醫療衛生、通訊以及基礎設施和文化設施都還比較落後。這些年來,通過實行工農產品「剪刀差」**機制、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和偏斜的國民收入再分配政策,以大量的農業與農村的經濟剩餘補給城市建設和工業發展資金,造成了農村、農業經濟停滯不前和農民生活持續低迷,城鄉差別越拉越大。從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標看,2023年城鎮居民為235元,農民為73元,二者之比為3.

22:1;2023年,二者收入之比為2.37:

1;2023年為1.72:1;2023年為2.

2:1; 2023年城鎮居民為8500元,農民的人均收入為2622元,差距已擴大為3.24∶1。

城鄉收入差距除過80年代初期由於農村改革的實惠而有所縮小外,90年代以來,重新趨向擴大。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城鄉人均收入比率都小於1.6,只有三個國家超過了2.

0,中國便是其中之一。

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所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要通過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在新農村建設中構建和諧社會的幾點建議:

1.引導農民逐步樹立理想信念,促進人自身的和諧。

2.營造農村良好的人文環境,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3.科學進行農村的硬體建設,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措施:

第一,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第二,增加農民收入;第三,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改變農村面貌;第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第五,增加農業和農村投入;第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綜上所述,沒有農業的牢固基礎和農業的積累與支援,就不可能有國家的自立和工業的發展;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農業豐,則基礎牢;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民富,則國家昌。只有近8億農民全員加入現代化程序,才能盤活國民經濟全域性,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廣大農村的落後面貌明顯改變,才能實現更大範圍、更高水平的小康。

關於構建和諧社會思想匯報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程序中,高等知識分子為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人們越來越感覺到知識的力量和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的觀念己經深入人心,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時代的到來,科技對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國民經濟的進步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推廣,離不開高等教育...

發展企業年金與構建和諧社會

載 學術動態 學術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主辦,第32期 總第1122期 2005年12月5日 拉美所鄭秉文 我國建立企業補充保險的歷史只有十幾年,而將企業年金正式採取dc型信託模式則只有一年多的歷史,且,如果從勞動社會保障部公布第一批獲得企業年金 執照 的金融機構名單開始算起,從法律的意義上說將之...

知識經濟與構建和諧社會問題研究

二 知識經濟利於環境保護 知識經濟強調的是以環境 資源 經濟 生態等作為出發點,注重人和生存環境的共同進化,大力倡導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要注意保護好環境,將科技的利用作為先導,並利用知識與資訊方面的資源,進而從事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知識經濟將對自然環境有益的高新技術產業當成是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