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心得體會三

2021-08-28 02:57:09 字數 2545 閱讀 2167

全球化程序的不斷加快,不僅促使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而且進一步凸顯了國家文化利益的戰略地位,各民族國家對文化利益的訴求、爭奪與矛盾也日趨激烈,甚至國家利益矛盾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國家文化利益的矛盾。為了當代世界的和諧共存及人類和平與發展的美好未來,倡導不同文明的對話,構建以平等互動、多元共存為基礎,以互利共贏、和諧發展為目標的公正合理的國際文化新秩序,對於世界文化的交流與不同文明的共存,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以往,對於國際秩序,人們更多地是從政治經濟的角度加以論述,隨著全球化程序所帶來的文化交往的擴大,文化霸權、文化侵略對民族國家文化主權構成的威脅,構建國際文化新秩序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日益為人們所認同。這不僅關係到人類所創造的多元文化的走向,而且關係到人類今後將營造怎樣的生存環境和以怎樣的生存方式生活下去。構建國際文化新秩序,需要通過不同文明的對話,就一些基本的問題達成共識。

首先,以健康的文化心態,認同與尊重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人類文明的發展,取決於健康的文化心態,既不應以冷戰式的二元對立思維去看待這一切事物;也不應以多元即無元的心態解構一切價值,走向文化民族主義。文化是乙個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它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文化的民族性,構築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正是文化多樣性與差異性的存在,構成了人類文化生態。認同、尊重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既是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權、文化個性表達權和文化發展道路選擇權的充分理解與尊重,也是對其他民族國家文化特色的包容與欣賞。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不但能「各美其美」,而且能「美人之美」。

尊重和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已成為當今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普遍接受的國際關係準則。文化多樣性是對每個民族國家文化選擇權利的尊重,這同時也賦予了他尊重其他民族國家文化選擇的責任。因此,從任何意義上都可以說,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存在是人類社會的福祉,也是人類生生不息的生機所在。

多樣文化的共存是一種包容,是對差異性文化的欣賞。只有平心靜氣地看待乙個多文明並存和文化互動的世界,才能實現求同存異。從對抗到對話,從衝突到融合,從求同到存異乃至尊異,是當今世界文化的發展態勢。

中國文化就是在與不同文化的對話與融合中發展起來的,在先秦時期有諸子百家的對話,以後有漢民族文化與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對話,以及佛教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對話等等。近代以來,從被迫開啟國門到主動對外開放,中國文化更是在與西方文化的對話中生長起來的。在全球化日益向縱深發展的今天,不同文明間是固守文明衝突論;還是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差異性,以「和而不同」的差異思維消解冷戰思維,以「和諧」、「對話」取代「衝突」、「鬥爭」,這不僅是文化選擇問題,而且關係人類未來的命運。

文化的差異是最根本的差異,不同文化的人,如何交往,如何對話,如何在同一地球村里和睦相處,共存共榮,是新世紀人們最關注的話題。在維護人類共同利益的前提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在經濟、文化、環保、反恐等諸多領域的合作,說明不同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之間並非只有你死我活、一方消滅另一方的對抗與鬥爭,也可以共存與共同發展。我們尊重其他國家的制度選擇,構建國際和諧社會,就是要在開放的文化語境、多元的文化交流中,通過不同文明的對話,在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樣性的基礎上,本著尊重差異、理解個性以及和諧相處的精神,進一步匡正偏見,擴大共識,超越異同,推進建設性合作,使世界文化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其次,超越民族國家視野,確立全球性文化意識。雖然人類社會已進入了全球化時代,但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的差異、經濟制度與經濟模式的不同依然存在。要實現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互利共贏,構建國際和諧社會,實現和平與發展的人類共同願望,就必須超越民族國家的視野,超越不同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的侷限,確立一種全球性的文化意識。

如果片面強調國家利益的排他性、社會制度的差異性與意識形態的對抗性,不僅有悖於人類文明發展的潮流,而且對乙個民族自身的發展也是有害無益的。在後冷戰時代的今天,超越對抗型思維,建立合作型政治,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既是維護國家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各國互利共贏的明智選擇。

目前,人類文化在其物質層面和結構層面上由於跨國家跨地區的經貿合作、社會交流已經達成了不少共識,但在人類文化的精神層面上,由於各個利益群體的文化傳統與社會發展程序的不同以及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的差異,更由於舊的國際文化秩序的存在,話語權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使得現實的文化交流具有極大的不平衡、不對等性。雖然人類社會的發展實踐已經證明,西方社會的發展模式和現代性規範並非是全世界所有國家實現社會發展的唯一道路和模式,西方社會的價值觀念也絕非就是唯一的真理性判斷,然而,現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在西方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取得對方的認同與對話資格,一些人自覺不自覺地放棄了自己的價值體系,轉而以西方文化和體制為楷模,努力在文化的理念與實踐等諸多方面進行重新的整合,其結果,是民族文化個性的喪失,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破壞。這已成為一些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

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要改變這種以西方標準為價值尺度的國際文化秩序現狀,就要融入世界文化的整體格局,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事務的管理和國際文化規則的制定,使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文化事務中擁有更多的發言權和決策權,擴大自己的影響,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以推進公正、合理的國際文化和諧的構建。

在這樣一種世界大格局下,中國如何珍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搶救、整理、發展最具民族特徵的文化遺產,並將其融進現代生活之中,使其在世界舞台發出自己的聲音,就顯得異常重要了。常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意義就在於,只有每乙個民族的文化特徵得到充分發展和展示,整個世界才會更加豐富多彩,才會形成相互影響、相互映襯的世界文化的和諧局面。

學習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 構建和諧社會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新世紀新階段 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思想,二者是內在統一的。我們應辯證理解二者的統一關係,無論是作為一種社會狀態,還是一種價值目標,和諧社會建設都要靠落實科學發展觀來實現。科學發展觀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礎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構建和諧社會創辦和諧學校

三 和諧社會與學校教育的關係 一 關係的表述 構建和諧社會體現在教育上應該是 為人民滿意的教育 即實現教育公平,所謂教育公平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在享受公共教育資源時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對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機會公平 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質量公平,只有做到了上述公平,才能有效教育結果的公平。教育屬於社會公平的範...

推進防沙治沙構建和諧社會

加速防沙治沙步伐為構建和諧社會再立新功 今年6月17日是第十乙個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我國確定的主題是 防沙治沙與構建和諧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通過防沙治沙,改善廣大沙區群眾的環境質量和生活水平,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國有近1 5的土地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