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課堂上如何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

2022-05-25 02:03:02 字數 3136 閱讀 8904

摘要:《論語·述而》中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那麼作為一名教師在語文課堂上該如何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呢?擺正位置,師生和諧互動;營造氛圍,學生主動出擊;搭建課內外溝通平台,讓學生主宰語文生活。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主體意識;句通平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在生活中學生並不反對、厭惡語文,語文是他們的基本需要,但到語文課堂,聽說讀寫的語文活動就成了他們的精神負擔。在生活中愛讀的**,愛聽的相聲、歌曲,一旦變成了教材,就會興趣索然;他們覺得課堂上無話可說,無話可寫,「小喇叭」變成了「小啞巴」。究其原因是學生的主體意識沒有被喚醒,作為一名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怎樣才能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呢?

一、擺正位置,師生和諧互動

1.建構平等對話空間,讓學生做真正的課堂主人

課堂教學中,教與學始終是師生的雙邊互動。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那麼教學的受眾——學生,應與之處在同等的位置。教師要平等地參與學生的活動。

課堂上語文教師放下了「居高臨下」的師長架子,那麼也就脫離了照本宣科的傳統教學模式。有了平等的對話,師生互動就能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進行。

2.建立激勵評價機制,為學生贏取自我表現的自信心

既是「教練」又是「裁判」的教師具有雙重身份。語文教師應該成為課堂中的「人際關係藝術家」「社會心理學家」「教育心理學家」,他們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行為的「催化劑」。所以教師不應把評價作為懲罰學生的手段,相反應當把評價作為鼓勵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手段。

教師要通過激勵性評價的運用保護初中生從小學階段延續自我的表現慾望,增強自信心。

二、營造氛圍,學生主動出擊

1.設疑激趣,讓學生成為語文知識的探索者

學貴有疑,語文課堂也應該如此。朱熹指出:「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語文學習過程是圍繞乙個「疑」字展開的:無疑—有疑—質疑—釋疑。

每乙個疑問的提出,都能帶動學生語文智慧型活動的深入,引發出另闢蹊徑、柳暗花明的另乙個開端;每一疑難的解決,又將智慧型活動推向更高境界,使人在這更高的境界生髮疑問。設疑的同時也應是激趣,否則,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得不到激發,一切都是空談。所以教師要創設機會,靈活巧妙地加以引導和幫助,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和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使學生學會學習,為此教師的教學要做到:

(1)指導學生學會思考

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並結合學生認知的需要,創設「問題」情境,層層設疑,環環相扣,進一步激發學生更高層次的認知興趣和求之慾望。

(2)指導學生學會提問

學生主動提問最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指導學生在預習階段運用發散性思維,對學習內容質疑問難。課堂教學中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教學中這種「間隙」過程就是學生發現問題的過程。

(3)指導學生學會交流

在課堂上教師精講是必要的,但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認識、感想更重要。教學中教師要區別主次、難易,有詳有略地教學。要講清關鍵點,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對進一步學習其他知識、技能起決定性作用的知識和技能。

要突出重點,把較多精力放在重點上,圍繞重點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開展對話、討論、活動。教師要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機會,如組織小組討論,讓每個學生都有說的機會。

2.穿針引線,讓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求知者

傳統教學模式支配下的教師為了應付考試,不惜把一篇篇作品毫無保留式地掰開來講,再掰開再講,覺得把所謂的「語文知識」全「灌入」學生的腦海方可罷休。殊不知學生已被那些框框「卡死」了,課堂上沒了生氣。要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語文教師大可不必那麼累,事事「包辦」。

只要教師放下手中的「指揮棒」,放權給學生,穿針引線,旁敲側擊,適時點撥,學生就會成為自主學習的求知者。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習效果就會大大提公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起關鍵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給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這要求老師要做到:

(1)時間上有寬度

因為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情感的勃發,需要時間作保證。

(2)活動中有廣度

要求全體學生參與活動。教師在課堂上不要過多地讓少數尖子生或成績好的學生活動,而忽略了大多數或少數能力偏低的學生。

(3)內容上有深度

時間和理論都證明,當學生處於困惑而自己又有一定基礎,只要經過一番努力就能解除困惑的時候,學生的積極性最高,興趣最大。因此,教學內容要達到一定的深度,要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發生過程,明白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如何開展的。

3.創設情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實施者

所謂「情境」,「情」與「境」密切相關,情之生總是有賴於境之存,情之性乃境之性。「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亡國之境所生沉鬱之情;「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送別之境所生纏綿之情。

情境活動運用到教學中去,可以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情境的刺激,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主動**學習內容,同時也使他們的心理機能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教師也能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三、搭建課內外溝通平台,讓學生主宰語文生活

大語文教學觀提倡,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語文學科的外延是極其寬廣的,學生需要乙個或言語的或書面的傾吐交流平台。構建相關平台,鋪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橋梁,展開教師、文字與學生心靈三者間的對話,用有效的形式拓展學生對語文文字的領悟力,培養學生的語感。

1.搭建課內外溝通的橋梁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認識世界的途徑,有學校的教育,家長的輔導,也有閱讀自己喜愛的書籍,有網上查閱,也有同學交流,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一樣,閱歷不同,所以每個人所了解的、認識的世界也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教師關注到這一點,多想一些辦法,在課堂上為他們搭建起校內外溝通的橋梁,這也許就是一種寶貴的課程資源。

2.組織有效的合作學習

自主、合作、**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詩歌鑑賞的問題,大家在討論中互相啟發,共同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這比聽教師的直接講解要印象深刻得多。

有人說,語文課程的核心是情感培養。是的,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特點決定了培養「人」是語文課程的最重要的任務,我們要借助語言文字、文學作品去培養學生與自然、人生、社會、人類之間的親和關係,讓學生成長為真正的「人」,乙個不同於你我的獨立的「人」,讓他們凸現自我的思維,也讓他們了解各自的差異,更讓他們明白互相學習的重要性,因此,學生是重要的語文課程資源,讓學生參與到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過程中來,無疑是達到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的的較好路徑之一。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莫旗奎勒河中學)

語文課堂上的評價

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上評價 曾經看過這樣乙個顯而易見的道理,看過之後,引起了我的思考,是這樣說的 小孩子們因為無知而上學,所以孩子們回答問題不正確或荒謬,應該說是正常現象。如果孩子們的回答就是正確的,提出問題都是高質量的,倒是不正常了。可是我們卻把這種正常現象視為不正常,而要把不正常現象看作正常現象。...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摘要 在新課程的倡導和要求下,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更加得到了尊重,因此我們教師必須改變自己在課堂上的角色,必須樹立學生在課堂的主人翁的地位。課堂主體地位的轉變,這也就是說學生在課堂要做主人了,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通過培養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來培養他們的主人翁意識,筆者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實際經驗,簡要論...

在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自信的方法研究

中衛七小李紅娟 一 問題的提出 我校由於受到經濟條件 家庭環境 學習基礎等因素的影響造成大部分學生自卑厭學等心理。還有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總是把自己的孩子與別人攀比,恨不得將所有孩子的優點都集中在自己孩子一人身上。這種脫離實際的幻想,使他們過多批評孩子,於是,孩子常常挨罵 你真笨 你怎麼樣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