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研究性學習與學生主體性發展

2022-05-09 00:54:03 字數 880 閱讀 8006

摘要:隨著「學習型社會」的來臨,學習方式正逐漸取代傳統的教學方式的地位而日益成為教育研究關注的焦點。研究性學習方式是「學習型社會」主導性學習方式,它有助於學生主體性水平的發展與提高,有助於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做人等。

它體現了對傳統學習模式的挑戰與超越。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學生主體性;學會學習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乙個以知識經濟為依託的「學習型社會」( learning-patternsociety)方興未艾。學習型社會給人類帶來的變化是革命性的,它不僅描述了人類社會生活的發展趨勢,更預示了人類學習活動的巨大變化。研究性學習(inquiring study)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種全新的課程形態,它體現了對學生個性的尊重,有利於學生學習中主體地位的發揮,實現當前教學改革的終極目標——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

可以說,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經成為現階段基礎教育的研究熱點。本文擬就研究性學習與學生主體性發展的互動關係作一初步**。

一、學生主體性之式微

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構主題自身為物件的實踐領域」。[1]現代教育培養的人應該是有主體性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主動、積極地參與社會生活,並為社會進步作出貢獻。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本質上是對受教育者主體性的培育過程,是一種主體性教育。

因此,在學習活動中教育者應該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發展本身作為目的和核心,激發他們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自覺地以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主體地位的確立、主體能力的擴大和主體力量的解放為己任,建構學生豐富而全面的主體性,把學生培養成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實際上,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就是要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開放型的思維品格和知識結構,優異的智慧型情操和審美能力。肯定學生主體性,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踐行素質教育的必然路徑。

論譯者主體性與創造性

譯者的主體性 仲偉合 周靜 2006 提出 譯者的主體性是指在尊重客觀翻譯環境的前提下,在充分認識和理解譯入語文化需求的基礎上,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整個翻譯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主觀能動性,它體現了譯者在語言操作 文化特質 藝術創造 美學標準及人文品格等方面的自覺意識,具有自主性 能動性 目的性 創造性...

網路交往與大學生主體性發展

作者 程涓 新聞愛好者 2008年第21期 人類社會是人的主體性不斷增強的過程,正如麥克盧漢所說 任何技術都將傾向於創造乙個新的人類環境 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不僅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間 網路社會,而且推動了社會交往手段的公升級和交往方式的改變,從而影響著人的主體性的發展。數位化時代的交往正在各個方面改...

網路社會背景下大學生主體性發展研究

提要 網路社會實踐中,大學生出現的智慧型荒蕪 情感焦慮 人格障礙 價值迷失 行為失範等現象,凸顯了網路社會中大學生的主體性困境。喚醒大學生在網路實踐中的主體意識,教會大學生在網路實踐中學會理性認知 科學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 同時,輔之以必要的他律機制 強化校園網陣地建設,發展至關重要的途徑。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