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譯者主體性與創造性

2022-10-23 23:18:23 字數 1431 閱讀 6823

譯者的主體性

仲偉合、周靜(2006)提出:「譯者的主體性是指在尊重客觀翻譯環境的前提下,在充分認識和理解譯入語文化需求的基礎上,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整個翻譯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主觀能動性,它體現了譯者在語言操作、文化特質、藝術創造、美學標準及人文品格等方面的自覺意識,具有自主性、能動性、目的性、創造性、受動性等特點。」屠國元、朱獻瓏(2003)認為,譯者的主體性是:

「譯者在受到邊緣主體、外部環境及自身視域的影響制約下,為滿足譯入語文化需要,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的一種主觀能動性」。所以,機械地遵循原文意思和格式進行複述並不能稱之為翻譯。恰如科學理論家托馬斯·庫恩(thomas s.

kuhn)所指出的:「科學家為了完成自己的任務,就必須受到一系列複雜的思想上的和操作上的約束」。楊武能(1998)針對譯者定位問題時提出「全面而如實地反映文學翻譯特性的圖形應該是:

作家-原著-翻譯家-譯本-讀者。」他認為翻譯活動的主體為多個:作家、翻譯家和讀者,但是在整個創造性活動中,翻譯家無疑處於中心樞紐地位,雖然作家和讀者也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但是處於中心地位的,仍然是譯者這個主體。

譯者在任何一種翻譯活動中都起著決定性作用,尤其是在文學翻譯中,譯者不僅要著重表達原文的詩性特徵,傳遞主要資訊,表達文學感情,還應充分發揮譯者主體性和能動性,所以譯者在發揮創造性功能來制定翻譯策略時,不單單是簡單的語言轉換,更多的是在考驗譯者的主體意識和創造能力。

譯文的創造性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一味的遵循「忠實」原則,傳達原文精神、意義、風格,導致其譯作常常被稱為「不忠的美人」或是「忠實得醜陋」,即無法同時滿足原著作者與讀者的需求。譯文與原文的完全對等並不是翻譯所追求的目標,翻譯的最終目的是達到最佳交際效果,通過運用各種翻譯策略,向受眾傳達一定的資訊。這意味著,「譯者必須能夠針對特定翻譯目的選擇特定的翻譯方法或策略」。

如果僅僅單純追求與原文對照一致,不進行任何修改闡釋,將原文詞句一字不差地譯出,也只是拘泥於只翻譯表面的語言結構,所得的效果不免差強人意。理想的譯文要求譯者大膽創新,基於受眾的可接受性,重新組織語言結構,語境關係,達到譯者、原作者以及譯文之間的平衡,使譯文更符合讀者的語言習慣,更容易被讀者所接受。

雖然「忠實」是翻譯的一貫原則,在一定的時代背景,文化差異,政治條件下,「創造」也不失為一種更為恰當的翻譯策略。譯者可以採取多種方法進行譯文創造,如異化與歸化,直譯與意譯等,以此來體現譯者的主體性及譯文的創造性。因此,在未來的翻譯工作將逐步注重提高譯文質量,培養翻譯人才,將越來越依靠發展譯者自身的知識、智力、技能,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也越來越轉向提公升譯者自身的技能,發掘和開發譯者的翻譯潛能。

只有這樣才能給予譯者一定的自由,進而提高譯文質量和推動譯學發展。

[1]傅勇林.譯學研究正規化:轉向、開拓和創新[a].楊自檢主編:譯學新探[c].青島:青島出版社,2002:386-410.

[2]屠國元,朱獻瓏.譯者主體性:闡釋學的闡釋[j].中國翻譯,2003, (6):8-14.

[3]楊絳.失敗的經驗-試談翻譯[j].中國翻譯,1986:23-29.

論研究性學習與學生主體性發展

摘要 隨著 學習型社會 的來臨,學習方式正逐漸取代傳統的教學方式的地位而日益成為教育研究關注的焦點。研究性學習方式是 學習型社會 主導性學習方式,它有助於學生主體性水平的發展與提高,有助於學生學會學習 學會創造 學會做人等。它體現了對傳統學習模式的挑戰與超越。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 學生主體性 學會學習...

論遊戲中幼兒主體性的發揮

利用角色遊戲培養幼兒的主體性 作者 8 單位 信陽市第一附屬小學 利用角色遊戲培養幼兒的主體性 信陽市第一附屬小學河南.信陽 摘要 幼兒正處在創造力的啟蒙時期,教師應更新觀念 重視在各種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角色遊戲是幼兒園各項活動中最具綜合性的活動。通過遊戲能讓幼兒有真正的機會充分表達自己。是一...

網路交往與大學生主體性發展

作者 程涓 新聞愛好者 2008年第21期 人類社會是人的主體性不斷增強的過程,正如麥克盧漢所說 任何技術都將傾向於創造乙個新的人類環境 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不僅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間 網路社會,而且推動了社會交往手段的公升級和交往方式的改變,從而影響著人的主體性的發展。數位化時代的交往正在各個方面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