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應注重課外閱讀的方法

2022-05-02 05:45:03 字數 5399 閱讀 9443

關鍵詞:興趣、圈點、勾畫、移用、精讀細思

從去年的中考及

七、八年級的期末卷中,大都的語文老師都提出了許多讓人迷惑不解的問題。例如學生對語文為什麼越學越沒有興趣,為什麼認為學習語文沒多大意思,學不學乙個樣,為什麼一些平時課堂上認真學習的同學,考試成績往往不理想,而喜歡課外閱讀的同學反而成績較好,這些問題看似平常,卻一直困擾語文界許多的同仁。

我曾對所教班級的學生做過調查,只有15%左右的學生喜歡讀課本,其餘85%的學生則喜歡讀報刊雜誌上的文章或其他讀物。班裡所訂的報刊往往成為學生的「搶手貨」。我們通過剪報所編印的《報刊文摘》也深受學生的喜愛。

問他們為什麼會喜歡報刊上的文章,他們異口同聲:「這類文章有時代氣息,資訊量大,貼近我們的生活實際,有讀頭。」另外,圖書館中,文學名著往往被借閱一空,而「解題」之類的書往往受到冷落。

由此看來,課外讀物對學生有極大的吸引力。

其實,語文不是一門純粹的技術性學科,它的許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傳授和簡單的模仿來獲得,而是長期積累起來的,因此,學習語文不能單靠課堂,而應該深入到更廣闊的語文世界去,即開展課外閱讀,尋找新的「增長點」。

具體有以下幾點:

其一:通過培養興趣,來開展課外閱讀

興趣,應該說它是一種對智力活動有重要影響的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在開發智力和學校教育中起著關鍵作用。它總是伴隨著良好的心理體驗。

當乙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了興趣,他就會對該事物表現出特別的關注,大膽地探索,並去從事與此事有關的活動。它使人的認識優先地指向某種事物,並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了解它和**它。但令人困惑的是,無論課本中的文字寫得多麼精彩,老師講得多麼頭頭是道,可學生就是不感興趣,甚至於擋不住課外**、雜誌的迷惑,往往上課時拿出來偷看,然後一發不可收拾,例如:

本班有個女生,平時挺沉默寡言,從不違反校紀班規,被老師、同學都認為是個好學生,可出乎意料的是她上課時喜歡偷偷的看些雜誌、課外讀物、寓言故事等等,往往被故事人物、情節所吸引,並迷得暈頭轉向,不知所以,自身樂在其中,下課後,就會滔滔不絕的講給同學聽,並描述得形象逼真,有形有色,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另外,在思考問題是,她往往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看法,尖銳的觀點,所以,每次考試時,課外練習中數她的得分最高,其餘一些只鑽在書本裡的同學,卻只是一些膚淺的看法。由此可見,讀課外書可以使學生產生活躍的思維,同時也可以使學生產生巨大的興趣,而興趣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也是最好的老師。中國自古就有「非不能也,是不為也」的說法,孔子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教育學家烏申斯基也說:「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

」我們現代的教育實踐也充分說明,培養良好的興趣是減輕學生的負擔、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的重要環節。它可以使學習投入到不同於一般的閱讀中,由於中學生閱歷淺,上課負擔重的原因,一般缺乏讀書的趣味,而如果使他們在給類文體中,使他們發現世界的豐富、博大和精彩,並一定能心甘情願為之付出自己純真的情感,於是學生身上的文化趣味特徵明顯增強了,並有了清晰的審美觀念,通過選擇、閱讀文字、吧閱讀從開始的迷亂狀態引入到自覺地對某種自我價值的實現上,定能使學生在語文方面有所突破。所以說,如果我們能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學好課本的前提下充分滿足學生的閱讀要求,加大學生課外閱讀的力度,肯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這與老師合理指導師分不開的。反過來說,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但興趣的產生,往往要考外界的刺激和誘發。

這就要求我們經常全面地細緻地觀察學生興趣的傾向性,從而激發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以確保教學目的的達到。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學習興趣有顯著地關係。學生學習興趣高,就會產生較大的學習動力,使學生積極朝向學習活動,為取得優異成績創造條件,而優異的學習成績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活動中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

(一)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寓教於樂

如何化枯燥為有趣,寓教於樂,情趣橫生,是教學中必須掌握的藝術。教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絡,還必須能給予學生以某種新的知識。在安排教學內容是,就應當善於學習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去講授新知識,並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彙總,運用學科的特點,寓教於樂。

這就勢必要求學生閱讀大量的課外讀物,並掌握其一定的閱讀方法,而老師創設的問題要小而具體,要新而有趣,要有適當的難度,要富有啟發性。只有那些學生想知道而又未知道的東西才能激起學習興趣。所以,大量閱讀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而興趣則能推動學習的積極性。

因此,課堂教學的內容應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循序漸進的安排。如在上《中國石拱橋》時,做拱橋和平橋的實物模型,讓學生猜測哪座橋美觀、實用、堅固,並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講明理由。當然,前提條件是指導學生去閱讀,從中體會其意思,從而培養興趣,通過這一活動,既使枯燥的書明文變得有趣,又使舊知識得到了遷移,同時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認識,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並且還加深了對自我的認識,增強了合作意識,提高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擴充套件了他們的知識面。

(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

好奇是人的天性,好奇往往是興趣的先導。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多和生活範圍的擴大,學生進入少年期後,他會對自然界的變化莫測,知識的浩瀚,生活的豐富多彩,感到極大的驚奇、讚嘆和有趣。所以一方面要注意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要及時把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到語文知識的探索上,這樣,好奇心就昇華為求知慾。

達爾文說:「熱衷於一切我認為有趣的實物,並且以了解任何問題與事件為極大的滿足。」興趣是人們努力學習、積極工作的心理推動之一。

興趣能促進人充分發揮智力作用,能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激發人學習的熱情。如在上《螳螂捕蛇》時,讓學生介紹螳螂和蛇的特點及討論若兩者相鬥誰贏誰輸,有一位學生在爭論時說:「不可能被螳螂刺死,因為蛇的體表覆蓋著角質鱗片,起到保護作用。

」這一回答既反映了這位學生知識面之光,也恰恰是理解本文寓意「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的關鍵所在。然後讓雙方抓住這兩種動物的特長展開辯論,進行**,最後讓學生帶著這一系列的疑惑和爭論進入課文,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提高學習效率。

其二:採取切實可行的閱讀方法

有研究顯示,乙個人光讀書不做筆記,其效果遠遠比不上邊讀邊記,因此要求學生在閱讀時不能光讀書不做筆記,那樣的話,就得不到一定效果,所以教師在知道學生閱讀時要讓學生注意圈、點、勾、畫來加深效果。評點是古代閱讀教學的乙個重要方式。古代作為閱讀教材的選本(如《古文觀止》)除注以外,大都有評(或批)或點(圈點),這對知道學生課外閱讀時很有益處的。

清代王筠還設計出一種「圈抹法」,他在《教童子法》中說「篇篇皆使學子圈子抹子,乃是切實工夫。工夫有進步,不妨圈其所抹,抹其所圈,不是圈他抹他,乃是圈我抹我也。既讀經書,有所見,即書之書眉,以便他人塗改。

」正如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動筆墨」「做記號」就是指在閱讀過程中邊讀邊圈點、勾畫。因為圈點勾畫不僅是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且可提醒自己讀書要用心,要用腦思考,來加深印象,幫助記憶,還有促進解難析疑、吸取精華的作用。

圈點勾畫可以自己設計一套符號,也可參照通行的符號作標記。例如:……生字、難字;δδδ關鍵詞語;----領起句、過渡句、總結句;_____警句、佳句;重點段、特殊段;*結構段;|自然段中的層次;‖自然段中的小層次;?

疑點、難點。但是圈點勾畫要認真思考,不能隨心所欲。可以是字、詞、句,也可以使層次段落,隨著閱讀的深入,會不斷發現新的問題。

因此大凡卓有成效的作家、詩人,無不與他們的勤圈點、勤勾畫分不開。因為這樣,既可幫助理解作品的內容,也可對重要語句、段落進行反覆品味,從中推出作者寫作意圖,明確文章的中心。這樣不但不會使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過目而忘,反而更能加深他們的印象。

其三:知識移用的閱讀方法

移用:是以課本內容為基點運用到課外去,即在運用「課內一篇」課外帶上好幾篇,但要求深淺一致,課內的能移用到課外去。另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要求學生領悟不同型別作品中課外閱讀的方法。

因為語文教材是課外閱讀的範例,學生通過課堂閱讀教學,可掌握課外閱讀不同體裁的一些基本方法,這樣就可以靈活運用各種方法,而對課外的各種習題也就迎刃而解。例:課外記敘文中學生要能根據課內所學的方法相應的找出記敘的幾個要素,記敘的中心,記敘的順序,記敘的詳略,記敘的線索和常見的幾種表達方式及作用等等。

閱讀說明文時,會找出說明方法及作用、說明順序、了解說明文結構、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及說明文的分類和表達方式等。閱讀議**,學生就能找出議**的三要素,論證方式、論證方法及運用,了解議**的三段論,明確議**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等。這樣,以學一題材的內容帶動閱讀同一題材的其它作品,不僅可以達到以一化

十、以十化百的作法,還可以使學生毫不費力地掌握所要學的內容,並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培養了興趣,另外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進行課外閱讀,使學生能夠找到由課內通向課外的渠道,衝出狹小的教材,閱讀圈子,使學生能自由自在的在廣闊空間學習、吸收、運用,並樂在其中,這也就體現了知識移用的重要性。

其四:閱讀時要帶著問題精讀細思

每一次進行課外閱讀,切不可走馬觀花,讀完後一點痕跡也沒有。對學生要提要求,要「知情節,明結構,識中心」,對整篇的作品要有整體的認識。必要時,可反覆吟誦。

宋人張載認為:「認須成誦,不記則思不起,但通貫得大原後,書亦易記。」即在讀的基礎上要精思,才能達到「心悟」的境界。

只有精讀細思,學生才能容易理清文章脈絡,領會文章主旨,大家都知道,「讀」很有講究,有人認為,讀得多了,時間長了就行了,就可以懂得文章中心,理清文章思路,其實未必如此,這只是精俗的看法,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因為你這個多讀只是進行無鮮明目的的機械的枯燥的重複的讀,就和「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一樣,「心不到」的讀,即使你讀爛了嘴也不會有顯著效果。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上處理好讀書與理解、讀書與提問、熟讀與精思之間的關係,並要求能做到在讀書的過程中,理解課文,而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反覆讀書,將語言訓練和學生的思維能力結合起來。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在閱讀時如何去設問,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摘錄,對作品中的佳句名言則要善於摘抄,做好讀書筆記,俗話說: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如摘抄名言佳句,可使學生體悟到人生的哲理,尋找生活的指標,以鞭策自己,塑造自己。勤摘抄、勤剪報,可促使學生課外閱讀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養成積累知識的習慣,從中積澱詞彙、語言。

但這與乙個人的意志力又是分不開的。這樣,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就能緊扣主線突出重點,注重語言、層層深入,在腦子裡展示出乙個完整的過程。所以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不僅能使之讀懂課文,理清文章思路,還能促使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另外,如今的中考題目主觀題遠遠超過客觀題,這就要求語文老師平時應該教會學生分析主觀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做課外閱讀時,答得既要全面,又要準確,決不可以隨意猜測、選擇,所以需要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要帶著問題,要精讀細思。

綜合上面幾點,我們都知道,我們的目的是要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素質的後備人才,因此語文教學必須著眼於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現在「大語文教學觀」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有的教師主張實行開放性的語文教育,把「小課堂」與「大課堂」緊密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立足於語文學習,著眼於未來的工作和發展,提高學生自身的素質。

如果我們把學生限制在「教科書」這個狹小的圈子中,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是些不諳世事的「低能兒」,這是與素質教育的目標相違背的。所以我們不但不要禁止學生看課外書,反而還應該大力提倡,當然,絕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應該將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從而提高閱讀的質量。宋朝詩人朱熹《觀書有感》中有這樣一句話: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話很有力的說明了,只有開展課外閱讀,才能使知識的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才能不斷加寬加深學生的知識。

1、《語文教學與研究》2001(12期)

2、張厚粲主編《心理學》

3、林崇德編《教育的智慧型》

課外閱讀活動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張阿孌一 指導思想 新的一輪課改,對語文教學的要求提高了。要樹立大語文觀,要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然而,現實中相當一部分學生一提起學語文就頭痛,分析課文缺少語感,考評感悟能力差,寫作文更是捉襟見肘,不知如何下筆。在很多學生眼中,語文如同雞肋,乏味而又難以丟棄。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分析能力,寫作...

注重課外閱讀,給學生插上語文學習的翅膀

素質教育雖已實施了多年,但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在應試教育畸形的競爭中,有些語文教師的教學偏離了教育的內涵,只為傳授知識而教學,只重視書本知識的教學,忽視了課外閱讀,壓抑了學生的靈氣和活力。語文課程新標準 針對課外閱讀明確指出 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

課外閱讀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的探索

東莞市寮步鎮鳧山小學劉路通 聯絡 137 郵箱 摘要 學校課程中,語文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學生進行聽 說 讀 寫能力的培養是其主要目的所在。而實際教學過程中,讀往往比寫更受重視。學生要想提公升個人寫作水平,閱讀量是關鍵因素,課外閱讀尤為重要,課外閱讀與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學生的寫作水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