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結題總結

2022-05-01 23:00:04 字數 4941 閱讀 3052

摘要:目前資訊科技課程已在中小學得到普及,多**網路教育技術的應用大力推動著資訊科技教學手段的不斷改革,也為本課題的提出奠定了有利的基礎。本課題針對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效果三個方面進行探索,並對「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資訊科技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進行研究,總結出了「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五大功能和三大作用:

五大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勇於探索、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促進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係,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團隊精神

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創設「以人為本,快樂學習」的學習環境

課堂教學「任務」的共享功能

三大作用:提高學生全面素質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關鍵詞:任務驅動專業課專案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科技化、資訊化、全球化,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各個國家在發展道路上競相展開各個領域的競爭,而歸根到底是人才方面的競爭。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對未來教育作了如此論述:

「未來教育=人腦+電腦+網路」。當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象使用書、紙一樣方便時,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活動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這便是我們為之研究、探索、實踐的問題。

在教育現代化的大潮中,由於資訊科技課(計算機專業相關課程)本身的特殊性,如何開展好資訊科技這門課的教學是每乙個資訊科技課教師必須研究的課題。

針對目前資訊科技教育還沒有既定的模式,教師要確保資訊科技教育在培養新型人才方面應有的作用,就必須自己設計教學模式,這對比較年輕的計算機教師隊伍來說存在不少困難。資訊科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了解計算機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資訊意識和創新意識、有效培養學生對資訊的收集、處理、應用和傳輸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在開發智力、受人以漁的教學過程中實現「素質」教育。教學中要時刻注意資訊科技教學不僅僅是傳授計算機的基礎知識,更不是片面追求「學而致用」的職業培訓,而是把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來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他們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包括職業能力的提高。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

計算機課程是集知識和技能於一體、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求學生既要學好理論知識,又要掌握實際操作技能。同時計算機知識內容更新換代很快,又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思想。

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指導計算機教學,就會發現「任務驅動」 教學法很適合。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資訊科技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乙個共同的任務開展開展學習活動,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並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

它符合**式教學模式,適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並且,「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按照由表及裡、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資訊科技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提高。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資訊科技是一門發展迅速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應更多地側重於培養學生的資訊意識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如果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按照從易到難,從簡單到複雜的順序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學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甚至產生畏難情緒,失去學好資訊科技課的信心。因此課題組嘗試採用「任務驅動」模式開展課堂教學,並制定以下課題研究目標:

1、培養學生的計算機能力素養和自主**性學習能力。

通過課題研究,讓學生熟練掌握資訊科技的操作應用技能,培養學生獲取資訊、分析資訊和加工資訊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網路公德,養成養成文明上網的好習慣。同時,培養學生充分利用網路資源,發揮自身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科知識的內涵和外延空間,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從而真正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使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鍛鍊,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2、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提高教育改革的科研水平。

通過課題研究,促使教師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樹立新型的人才觀和教育觀,培養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掌握進行資訊科技教學的最先進的理念和方法。從而真正成為教育現代化的實施者、推動者和創造者。

3、探索資訊科技教學手段的新模式。

資訊科技學科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可以借鑑。目前,大多數教育工作都是在摸索中總結提高。我們試圖通過課題研究,探索出計算機類課程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為推進資訊科技教學改革進行一定的理論研究。

4、構建新型的辦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通過課題研究,加強「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推廣,引入「教學工廠」的辦學理念,打破傳統的辦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將以「能力培養」和「職業能力」作為資訊科技教育的乙個新亮點。

5、帶動相關專業教學模式的轉變,全面提高學校教育的資訊化水平。

通過課題研究,讓參與研究的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成為資訊科技教學研究的有力推動者,成為新型辦學理念和教學手段的傳播者,從而在整體上提高學校教育的資訊化水平。

四、課題研究要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第一、「任務」的設計是關鍵,要體現層次感

資訊科技課的操作課時佔總課時的70%左右,可以說實踐課上好了,資訊科技課的任務也就完成了。因此操作任務的設計應多考慮學生可能出現的操作問題,盡量在操作前給予提示,以節約學生對細小問題的**時間,將主題集中在設計好的幾個任務上,以提高課堂的效率。

根據任務設計合理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是完成任務的關鍵。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實施課堂教學一般可分以下幾步走:

1、設定課題、提出要求、明確目標,創設情境。

這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第一步,是基礎的一步,關鍵的一步。學生對這節課有無興趣,能否以「快樂學習」的心態積極主動的完成任務,這一步起著關鍵作用。

「任務」的展示千萬不能泛泛而談、含糊不清,應落到具體的某一點上。有的老師在設計任務時,認為就是本課的教學目標。其實不然,任務應有它的可行性,操作性,且有大有小,有的任務可能只有一步,而有的任務可能要結合前面已經完成的任務進行,所以應避免流於形式,走傳統授課的老路。

教師要在學習總體目標的基礎上,把總目標細分成乙個個的子目標,並把每乙個學習模組的內容細化為乙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小的「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教師在設計「任務」時,其應知(認知)目標一般可以採用了解、理解、掌握三個層次。了解主要指學生能夠記住或重複已學過的知識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學生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語言或動作進行表述或直接運用;掌握指學生能用所學過的知識和操作方法去解決和處理新環境下的簡單問題。

應會(操作)目標一般可以採用初步學會、學會、熟練三個層次。初步學會指學生能進行基本的上機操作;學會指學生能進行連續的、差錯較少的上機操作;熟練指學生能進行效率較高的、發現問題並能立即自我糾正的操作。

總之,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仔細推敲每個知識點、統籌兼顧,同時要體現「任務」的層次感,為學生設計、構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掌握知識、技能與方法。

2、分析任務,進行重點、難點分析,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

在任務確定之後,為了能讓學生發現完成任務所用的知識點,找到完成任務的突破口。教師就要幫助學生分析任務,整理出任務中所包含的問題,並利用所學的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然而,任務給出之後,不能老是由教師來分析任務,對於低年級的初學者,首先是帶著同學一起分析任務,發現任務中所包含的問題。

然後告訴他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解決這些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後,開始從帶著學生分析任務改為引導學生分析任務。找出任務中所含的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問題。

經過乙個階段的實踐以後就可以開始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任務,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注意個別學習與協作學習的統一

學生分析完問題後,他們已經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此時他們在「任務」的驅動下會對學習產生很濃的興趣。在這樣的情境下,教師可以依照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徵、性別、年齡等特點,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指導他們就學習方法、操作技巧進行介紹、交流、討論,認識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共同進步。這樣不僅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把協作學習和個別學習環境下學生個體間的競爭關係轉變為「組內合作」、「組際競爭」的關係,把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單向或雙向交流轉變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使學生們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增長知識技能,促進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係,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團隊精神。

4、注意資訊反饋,對任務進行擴充套件和細化

學生在自主學習時總會遇到一些困難,甚至走入知識的誤區。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時要注意觀察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導他們走上求知的正軌。

任務的完成不等於學習的結束,對於學生來說,求知慾的強弱與教師的引導有很大的關係。學生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任務的設計是有彈性的,那麼完成的好壞也是有差距的,所以「不能讓學生吃得太飽,也不能讓其餓著」,這就是教學過程結束前對任務的擴充套件和細化。

第二、「任務」要在愉悅的教學環境中完成

協作學習是一種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策略。在教學中,注重學生以「學」為「主」,同時積極為學生營造愉悅的協作學習環境。把學生學習形式通過三種組織方式來完成:

一是競爭性組織結構,學習者之間的關係互相對立;二是個別化組織結構,學習者之間的關係是互相獨立的;三是協作組織結構。學生之間協同工作並共同分享學習目標。通過競爭、辯論、合作、問題解決、夥伴、設計、角色扮演來達到協作學習的目的,讓學生充分投入到學習的氛圍中。

當學生經過探索找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時,應把他們的成果和經驗分享給整個學習團隊,同時表揚他們的優點,推廣他們的經驗。同時把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找出來共同**解決的方法。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我們應該只記優點。

我認為能夠完成任務就是成功,就應該給予表揚。盡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壓力,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在樂趣中成長。

第三、注意專案(任務)庫的積累和共享

課題組設立知識庫,專案(任務)案例成果歸學校,建立學校電子學習(e-learnning)平台,並分享給全校師生,服務於更多的教學活動。

五、課題實施的過程

1、課題實施步驟

準備階段(2023年3月——2023年7月)

(1)確定課題組人員。

(2)查閱教學、教改及科研實驗的資料,申請本課題市級立項,制訂課題研究方案。

(3)課題組成員了解「任務驅動」教學法研究的發展動態,加強「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理論學生。

如何應用任務驅動進行資訊科技教學

摘要 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資訊處理能力已成為現代資訊社會人類生存的基本能力,資訊創新成為社會的主要創新領域和方式。所以當前資訊科技教學也應從學生資訊科技的應用和創新角度出發,本人在教學中引入任務式教學,通過創設乙個任務式的情境,讓學生變換自己的角色,來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明確學習的內容和需要達到的要...

資訊科技教學如何運用「任務驅動法」

資訊科技課程是基礎性的應用型課程,資訊科技課程的顯著特點是它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擔任資訊科技課程教學的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 學生剛接觸資訊科技課程時興趣很大,可沒多久,興趣就沒有了 學生對玩計算機很感興趣,但對資訊科技課卻沒有興趣。究其原因,在於現行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不適應資訊科技課教學。資訊科技課怎麼學...

「任務驅動法」在《資訊科技》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 現代教育引入了以計算機為主的資訊科技教學手段,提出了以 超 方式組織教學資訊,以 任務驅動 組織教學過程的思想。一 什麼是 任務驅動 所謂 任務驅動 就是在學習資訊科技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乙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