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動手操作的有效性

2022-04-29 05:21:02 字數 3695 閱讀 4188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弊端種種:形式缺乏直觀性、趣味性;學生學習方式被動、單一;教師通常是用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學生在學習中缺乏感性認識,耗時多、效果差,致使一部分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厭煩心理。因此,充分利用學具教學,對學生加強動手操作,是現代的數學教學與傳統的數學教學的重要區別之一。

要改革傳統的數學教學,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發揮數學學具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學具,幫助學生學習、理解、記憶數學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尤為重要。筆者根據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認為要想使學具在教學中得到有效地運用,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研究:

一、熟練掌握操作的方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學具操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也要注意學具運用的方法,也就是讓學生明白我們要利用學具要做什麼,並且要知道如何去完成操作。

例如,在一次常規聽課中,一位教師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課,她先讓學生用小棒擺出乙個自己喜歡的圖形,然後進一步提出在規定的時間內,再擺出幾個這樣的圖形。操作結束後,老師讓學生計算一共用掉了多少根小棒,把擺好的圖形用加法來表示。結果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各不相同:

5+5+3+3;3+3++4+4+5;5+5+5+5; 4+4+4; 5+3+4+3+3;……從反饋的情況看,有的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擺出的不是同一種圖形,這可能是由於老師在布置任務的過程中,這部分同學沒聽清楚要求或者是沒等老師說完就慌忙開始操作了。學生要是通過這些加法算式去**乘法的意義,恐怕也成問題。

通過這個課例,就涉及到在乙個在學具操作前的指導問題。教師首先是要有目的明確的指導語,使學生知道這節課要「做什麼」和「怎樣去做」;其次是根據教學的需要配以教具的演示和必要的啟發、講解,從而展現學具操作的步驟及其內在邏輯性。當然,在學具操作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深入到學生中去,以便能及時發現問題,並對學生加以指導。

在上述課例中,如果這位教師能適時的介入學生的活動,可能反饋時不會出現上述問題了。

學生所在的年級越低,教師越要對他們加強指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他們的注意力難以持久。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常有不少學生在進行學具操作時被學具的形狀、色彩等特點所吸引,不能在操作過程中始終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尤其是當本節課的觀察重點是操作的過程而非操作的結果時,更容易對稍縱即逝的過程缺乏足夠的注意。因此,在學具操作的過程中和結束後,教師都要指導學生仔細進行觀察,更要引導學生將仔細觀察與學具操作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在脫離學具後,也能在頭腦中留下清晰、準確印象,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與創新思維能力的不斷提高。

二、準確把握操作的時機

數學學具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於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要有利於揭示數學概念的本質特徵和知識間的內在聯絡。所以,在動手操作之前給學生安排乙個定向指導的環節,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在教學圓柱體的體積時,可以先提出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預習思考:①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推導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②如果把乙個圓柱體轉化為長方體,它的什麼變了?

什麼沒有變?預習思考後,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白蘿蔔和小刀,引導他們對照教材內容,以小組為單位,親自去嘗試具體操作,邊做邊想。如果失敗了,再試,反覆試。

在反覆操作的基礎上進行研究、討論、總結,最後解決上面老師提出的提問。這樣,學生經過親自切拼,親身**、討論,最後總結出了長方體體積和圓柱體體積的內在聯絡,得出結論。不變的專案有:

體積、底面積、高等;變了的專案有:側面積、表面積、底面周長等。這樣,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得到了培養。

在教學中進行這樣的安排,不僅能使學生對新舊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逐步培養學生的**意識,而且能潛移默化地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想有效地運用好數學學具,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教學目標的制定至關重要,既要有一定的難度,能夠喚起學生操作熱情和**慾望;又要有切合實際的梯度,能使多數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收穫,從而達到我們常說的「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的目的。為此,教師制定教學計畫時要遵循以下的原則。一是根據學生原有的學習基礎設定問題,提出要求,使新的學習內容與原有的知識的保持適度的距離,使知識間存在一定的遷移性。

二是根據不同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因人而異地提出具體的要求,讓每個學生的能力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

例如,教師在教學梯形的面積這一單元時,讓學生用兩張完全相同的梯形卡片進行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在具體操作之前,教師可以提出有一定的遷移性的問題:如何把梯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呢?

也可以明確轉化的方向,思考怎樣拼成乙個平行四邊形,這樣可以縮短學生知識間的差距。對於梯形面積公式的結論,教師可以只提出乙個核心問題:怎樣由已知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得出梯形面積公式?

或者將問題進一步分化成: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與原來梯形的上、下底有什麼關係?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與原來梯形的高有什麼關係?

等等,這樣有助於後進生也能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活動中,使他們的思維也能得到鍛鍊提高。教師在教學三角形面積是也可以採用這種方法,便於學生理解掌握。此外,在課堂上對優生還可以提出尋找多種方式解決問題的要求,以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三、合理敘述學具操作的過程

新課程實施以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發生了許多的變化:教師的講解變少了,學生的活動增多了;課堂的氣氛活躍了,學生動手的機會多了;課堂不再是教師個人的舞台,而是學生逐漸成為了主角。因而有效地運用學具操作完成課堂教學的模式應運而生。

但是,在課堂教學中的學具操作,又有多少是內容,有多少是形式,它的有效性又將如何呢?怎樣利用好學具操作的過程呢?

我們知道,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人們正是借助語言,把獲得的感覺、知覺、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斷,進行推理;又是通過語言,表達來調節、整理自己的思維活動,使之逐步趨於完善。因此,為了促進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就必須要讓學生能詳細地描述學具操作的過程和產生的結論、要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認識。

與此同時,教師要想及時了解學生的思維活動情況,也需要讓學生用語言表達。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把指名發言和小組交流等不同方式結合起來,使每個學生都有語言表達的機會。教師通過傾聽學生的發言,及時發現學生在學具操作和思維過程中的出現的閃光點與存在的問題,以便給予肯定或糾正。

在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組織學生認真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觀察與評價其操作過程及思維過程是否正確、合理。

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根據教學設計的需要,可以選擇教材配置的學具進行操作,通過實際測量,讓學生在底和長,高和寬分別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之間建立聯絡,初步得出這樣乙個結論,即底和長、高和寬分別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面積是相等的,提出的問題是:這兩個圖形之間有什麼聯絡?面積大小怎樣?

然後在學生得出初步結論的基礎上,通過剪拼,進一步找到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同時掌握轉化的數學思想,可以提出問題:你能把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嗎?你是怎樣做的?

①作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高;②沿著這條高把它剪開;③把剪得的兩個圖形重新拼在一起,拼成乙個長方形;④根據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即長方形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有意識地鼓勵、幫助後進生進行發言,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逐步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總之,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小學生數學學習與具體的實踐活動是密不可分的。充分重視學具操作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在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學具操作來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讓學生的多種感官都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如何加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引導」

作者 楊開宇 新課程 中旬 2018年第06期 摘要 數學知識伴隨人的一生,在生活中數學知識無處不在,小學教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數學知識是學生一生所學的知識中最重要的學科知識。近年來,由於教育體制的不斷更新與完善,教育工作者除了重視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以外,更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加強對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

作者 裴豔 學週刊 中旬刊 2014年第10期 摘要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需要學生學會傾聽,所以教師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強對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有效地參與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對於學生來說,有良好的傾聽習慣是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是學好各門學科的基本功。因此,從讓學生明確傾聽...

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效益

育才二中雷樹養 數學教學的課堂效益,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成績,而數學成績的高低往往決定著學生的總成績。怎樣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益?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我一直在思考。在此談談自己的一點想法。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首要條件 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就是要讓他們喜歡數學這門學科,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