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中關於德育教育的研究

2022-04-25 14:06:06 字數 3347 閱讀 2570

我校農村學生比較多,普遍對大城市認識不深刻。因此在城市化一課裡,首先匯入例項,比如北京為什麼實行購車搖號制度,限制汽車的購買?為什麼實行單雙號制度?

油價為何一漲再漲?通過一系列**展示我國目前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說明我國城市化速度在不斷加快,水平在不斷提高,從而引出本節課知識。讓學生明白世界城市化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速度過快,使人口和工業過於集中於城市,加上人類不合理活動的影響,許多城市在城市化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社會、經濟、環境方面的問題,從而在課上重點加以**。

在「旅遊地理」一書中大力滲透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教學思想。通過**眾多我國和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如秦始皇兵馬俑、九寨溝、桂林山水、故宮、墨西哥瑪雅古蹟、印度泰姬陵、埃及金字塔等),理解旅遊業與交通、通訊、建築、商業、保險業有緊密聯絡,同時又可以帶動這些待業的發展,發展旅遊業能增加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收入與外匯收入,是「無煙工業」。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旅遊業空前繁榮,成為我國迅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部門。

它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扶貧致富的有效途徑。這就使學生樹立立足當代,面向未來和為人民為子孫後代造福的觀念,樹立發展與環境互補和對環境負責的觀念,做自覺的環境衛士,增強了學生熱愛祖國錦繡河山、革命聖地、熱愛歷代勞動人民偉大創造的情感。與此同時結合薊縣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好我縣的旅遊資源,抓住濱海新區列入國家發展戰略的這一難得機遇,以構建中等旅遊城市為目標,大力發展旅遊業,以吸引更多的海內外遊客來這裡休閒度假。

在教學中始終要圍繞人地關係這一主線,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觀念(如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環境承載力、合理人口容量可持續發展等),使學生關注我國人口、資源、環境三者之間的關係,正確認識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二.通過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

日本**海嘯中,位於福島核電站發生嚴重的核洩漏事故,海水大面積汙染,社會上傳聞食鹽遭遇核輻射汙染,引起公眾恐慌,群眾大量囤積食鹽,造成了社會混亂。在課堂上我以此次事件為契機,大力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在教學中,加強以下觀念的養成:

物質觀,宇宙是物質的、大氣的物質組成、陸地環境的物質組成、自然資源的物質屬性等;運動觀,教材中涉及到的有:大氣的運動、地球的運動、水的運動、陸地水迴圈、岩石圈物質迴圈等;聯絡的觀點,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絡、全球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影響、工業農業交通區位的選擇等;發展的觀點,天體的演化、氣候的變化、海路變遷和地表形態的變化、城市聚落的演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等。

歷史上統治階級有意把各種自然現象加以神化和妖化,把自然界的突變,如狂風、暴雨、洪水、山崩、**以及日月食等,都歸之於妖魔鬼怪的興風作浪,用以恐嚇、欺騙和愚弄群眾,以維護其統治。自然地理教學可以把上述各種自然現象進行科學解釋,地球上大氣的運動和大氣熱量收支平衡原理,地球上水的運動和水平衡原理,地殼的變化和地殼物質迴圈原理,生態系統的變化和生態平衡原理,都從不同的側面揭示了物質的運動性和運動的規律性。世界上無限多樣的事物和現象都是物質運動和發展的結果。

所以,自然地理教學對破除迷信,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具有重要作用。

三、通過結合家鄉具體事例,培養學生對鄉土地理的興趣

鄉土地理,泛指家鄉的地理。一般認為,我國的鄉土地理研究範圍應以行政區劃中的縣級作為其空間範圍比較適宜。如在講到世界氣候型別這一重點內容時,將我縣的氣候知識融入其中,薊縣位於華北平原地區,冬冷夏熱,雨熱同期,降水較多,北部為山區地形,南部為平原地形,農業和旅遊業發展優勢較為明顯,這些事學生比較熟悉的,也是學生容易總結出來的。

從氣候型別上講我縣屬於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這種氣候分布在亞歐大陸的東部,形成原因是由於海路熱力性質差異,夏天陸地公升溫快,形成熱低壓,因此吹溫暖濕潤的東南風;冬天陸地降溫快,形成冷高壓,因此吹寒冷乾燥的西北風。通過這樣的教學,使學生既掌握了家鄉的氣候型別,又熟知溫帶季風氣候的特點,一舉兩得。

例如講到農業區位因素和農業地域型別時,可以結合我縣實際,北部山區地形崎嶇,適合發展林果業,南部以平原地形為主,適合發展種植業,從而理解地形因素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我縣屬於半乾旱地區,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人口密集,農業生產自給自足,是典型的傳統旱作穀物農業型別,通過家鄉的農業發展,可以很好地理解什麼是傳統旱作穀物農業。

在講到工業區位因素和工業布局時,以我縣的水泥廠為例,我縣的水泥廠建在西北方,為什麼汙染很嚴重。學生總結:我縣為溫帶季風氣候,冬天吹西北風,夏天吹東南風,因此對大氣汙染嚴重的工業應該布局在盛行風向相垂直的郊外地區,才能將汙染降到最低。

以點概面,透過個別案例掌握工業的布局問題。

在鄉土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例如講到降水量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時,引導學生觀察我縣於橋水庫水位的變化,回憶一年中每個季節降水的情況,加深學生對降水量季節分配規律的印象。同樣,在講到「夏季北半球晝長夜短,冬季北半球晝短夜長」這個結論時,我引導學生回憶我們薊縣夏天和冬天天黑時間的變化情況,使學生加深對這個結論的印象。

鄉土地理讓學生認識學習地理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把所講授的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及從電視、報紙等**中獲取的有關自然現象和生產活動的資訊相結合。比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每天都收看電視台的關氣形勢預報和天氣預報,記錄下本地乙個月以來每天的天氣預報內容,在講天氣時,就可以利用天氣符號表示的天氣圖」,讓學生說出圖中反映的天氣狀況,並說出天氣與常生活、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商業活動的關係。

平時經常介紹一些編寫地理小**的知識,鼓勵學生撰寫鄉土地理小**,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型才能,運用學生所學到的各種知識服務於家鄉的建設,同時還可以看到學生對家鄉各方面的變化和建設提出的一些見解和建議。讓學生覺得學習地理知識是大有用處的。在講課時,從感性到理性,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增強了他們分析問翹的能力,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風。

高中地理雖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樣有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只要我們在頭腦中始終有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這一意識,善挖掘、巧設計,許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適合的切入點。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德育滲透的過程中,要避免過於偏重理論的講解,而多從學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的培養上多做些文章。只要我們做有心人,就會有許許多多的素材、方法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時,受到良好的情感體驗、價值觀的培養,使德育與智育猶如鹽和湯一樣不可分割。

學生終將要成為未來生活的各色各樣的社會成員。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中經常要遇到與地理有關的各種問題,需要他們運用地理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去分析、研究、並作出對問題的決擇。作為乙個學習者,能知道如何利用先進的地理技術獲取資訊,分析和評價資訊;作為乙個求職者,知道地方特徵與就業機會的聯絡,以調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職中更具競爭力;作為乙個生產者,知道區位,生產和銷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徵與投入產出之間的關係,以及生產中的環境代價,從而決定取捨,或趨利避害,爭得效益;作為乙個公民,能關注對環境和生命的可持續發展有益或有害的情況,關心環境質量,人類生活狀況和生命支援系統--生物圈狀況,知道自己如何保護環境,如何鼓勵他樣做,對公共環境問題持何種價值觀和採取什麼做法,使個人和社會都受益。

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楊光闊鄉土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

2、陳傑,如何利用高中地理新教材進行德育,(教育山東教育學院學報)

高中地理教學的反思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 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寓教於樂 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

德育教育中的「多」與「少」

德育是教育的靈魂,它體現著教育的基本目的與發展歸屬,事關乙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改革開放以來,處在社會轉型期的德育,在多元文化和價值的猛烈衝擊下,面臨許多新的嚴峻挑戰。一是教師的德育觀念陳舊,對新形勢下的德育缺少方法上的調整和適應。二是德育的價值取向過多地強調傳遞既定的道德規範知識,忽視學生的基礎...

潤物細無聲中的德育教育

作者 劉宗芳 學週刊 2017年第23期 摘要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沒有任何東西比人類的愛更富有智慧型 更複雜。它是花叢中最嬌嫩而又最質樸 最美麗和最平凡的花朵,這個花叢的名字叫道德。乙個人良好的品德將會使他終身受用,可見小學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但由於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小 知識水平有限,將品德教育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