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教學計畫

2022-04-06 11:19:02 字數 1565 閱讀 3486

本學期我擔任

五、六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任務。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綜合課程,在教學實施上,必須貫徹標準的這種根本理念,使得學生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感受和理解、習得和掌握道德和社會規範的內容,而不是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的純粹的知識學習。

(一) 要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在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分別列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和知識三個部分。必須認識到,這樣三個方面的目標是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是整體存在於兒童個體的發展之中並且互為影響的。乙個人的情感體驗是在生活中獲得的,生活態度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能力是在生活中不斷提高的,而人類迄今為止的所有知識無一不是在實踐中歸納出來的。

在具體的課程單元中,

要逐漸地習慣於全面地考慮和把握教學目標。無論是什麼樣的具體內容,也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活動,教師都應當事先從目標出發進行考慮:在這一單元、主題或課題的學習中,可能促進學生哪些態度的形成和轉變?

可能促進學生哪些能力的鍛鍊和提高?可能給予學生哪些知識經驗的獲得?進而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加以把握。

當然,在不同的內容中,態度、能力、知識目標必然地會各有側重。

(二) 要充分利用並且不斷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並非是一無所知的,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並不是從這門課的學習才開始的。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積累,有了一些很初步的社會生活經驗,已經在生活中養成了一些行為習慣,具有了很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說大多數學生已經很自然地形成了與他們的年齡基本相適應的生活態度,表現出了初步的社會積極性。而品德與社會課的內容正是從學生這樣的發展基礎上建構,繼續予以教育和提高的。

所以,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不要把教學內容當作學生完全不懂的東西來加以講解,加以灌輸。而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積累出發,善於動員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之與課程具體的內容之間建立起聯絡,使得學生面對學習的主題的時候,感到他們所學習的內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和問題,因而理解課程的意義,樂於進行**。

除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品德與社會課還應當不斷地豐富和深化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學過程就是使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斷豐富,各種能力不斷提高,知識積累不斷增加,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念的過程。這樣才符合學生品德形成與社會性發展是乙個不斷提公升的連續性過程的規律。

所有這些,僅僅依靠原有的生活經驗是不夠的,要通過各種活動,通過引導和幫助,使得學生思考和嘗試的範圍不斷擴大,以此為基礎引導他們向更成熟、更高階的水平發展,使他們原有的生活經驗得以拓展、擴充、提公升。

(三) 要刻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發展,不是乙個依靠知識灌輸的傳遞過程,而是要依靠學生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的。無論教師的講授多麼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轉化為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結果。在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當中,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等占有極為重要的分量,而這些成分的形成、變化與提高,都是以個體的親身經歷、主觀體驗為前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離開親身經歷和主觀體驗,就不會有品德與社會課的有效性。

而親身經歷和主觀體驗,只能在自主性的活動當中才可能產生。因此,如何創設條件,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是教師帶有根本性的任務。

(四)要不斷拓展教學空間

由於品德與社會課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課程對學生的教育是要回歸生活,重視生活的價值。整個課程的時間座標應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課程的空間座標應該是整個社會存在。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畫

六年級 品德與社會 教學計畫 東庄鎮山陰完小甯方兵 一 教材分析 編排體系 教材以主題呈現 案例引導 活動操練 情境感悟為結構特徵,突出學生主體 綜合學習的課程特點。一是注意各個階段相近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的內在關聯性和層層遞進性 二是按照學習內容的邏輯關係,把握單元內部各學習主題之間的內在聯絡,步步...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畫

2010 2011學年度五年級第二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畫 一 各單元教材分析 第四單元 我是小小主人翁 單元概要 我是小小主人翁,我要愛護集體榮譽,學做集體小主人 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將學生帶入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從三年級學習過的居委會和村委會直接選舉所帶來的變化入手,認識這種選舉的現實意義。然後,對於...

12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畫

2013 2014學年度第二學期 六年級品德與社會計畫 一 學生情況分析 六年級一班大部分學生學習比較認真,求知慾較強,對世界充滿好奇,同學間能互相合作,共同進步。但也有個別同學由於種種原因有一些不良習慣,影響他們健康成長。二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競爭與合作的作用及彼此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