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小學《思品與社會》課融入學生生活

2022-04-05 18:32:12 字數 889 閱讀 4140

摘要: 兒童品德的形成應該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對生活的認識、對生活的感悟,在教學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貼近生活,並讓學生參與其中。要讓學生從原有的生活經驗入手,在課程中進行整合,使學生有乙個學習、吸納、提公升的過程,豐富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最終回歸生活。

關鍵詞: 生活化小學《思品與社會》 生活需要課堂活動《思品與社會》這門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生活化,也就是說兒童品德的形成應該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對生活的認識、對生活的感悟。只有來自於孩子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不是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

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貼近生活,並讓學生參與其中。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如何讓小學《思品與社會》課融入學生生活。

1.立足生活需要,確定教學目標

《思品與社會》課標指出:「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的密切聯絡。」所以我們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把握教材觀點,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起點,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動態生成教學目標、情感目標、行為與習慣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

也就是說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要指導兒童的實際生活,解決兒童在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提公升兒童的生活能力。比如我在教學《平安回家》一課時,考慮到我所在的學校地處農村,學校裡也基本上都是當地的農村孩子,和城裡孩子相比,他們對城市交通法規缺少了解,在實際的生活中接觸交通標誌的機會相對較少,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很容易發生危險。雖然學校、老師也經常就此問題進行教育,但對於接觸不到這些知識的孩子來說則收穫甚微。

借助這節課,我認為從細微之處入手,讓學生學會常見的交通標誌,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指導他們認識常見的交通手勢,學會遵守交通規則。所以這堂課不僅要立足於學生的現實生活,補充更多交通知識,更要面向學生的未來生活,讓他們在頭腦中時常緊繃「安全」這根弦,為今後的生活做好鋪墊。並要努力讓行為規範從生活中來,在經過修正後再回到生活中去。

思品課,如何讓學生「疑」的更有效

摘要 筆者在實踐 六模組 建構式課堂 中發現 自主質疑環節中普遍存在著不敢質疑 不善質疑 不會質疑等弊病。為了在思想品德教學中讓學生 疑 的更有效,筆者試著從更新觀念 優化課堂 有效激勵等三個方面進行實踐探索。關鍵詞 六模組 自主質疑 更新理念 在江蘇省規範辦學的背景下,連雲港市推行了 六模組 建構...

思品課如何進行學生評價

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 實驗稿 以下簡稱 課標 指出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務,是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人生觀 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 是非觀念,學做負責任的公民。顯然,其目的是培養良好品德。而品德的好壞是絕不能僅憑乙個分數來評判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也指出 建立促進學生全面...

如何讓小學思品課堂教學生活化

作者 何建平 中學生導報 教學研究 2013年第15期摘要 兒童品德的形成應該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 對生活的認識 對生活的感悟,在教學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貼近生活,並讓學生參與其中。要讓學生從原有的生活經驗入手,在課程中進行整合,使學生有乙個學習 吸納 提公升的過程,豐富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最終回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