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的幾點做法

2022-04-04 15:08:19 字數 5293 閱讀 6839

南京市第十三中學校長王軍

一、整體規劃

(1)三年安排,一次性考慮

理由:不做到哪兒想到哪兒。時間上三年一次性考慮,整體安排。又有高考這個特殊性,怎麼安排才合理。

做法:採取「倒過來」考慮的方式。即以高考月為時間起點,向前推算。多少時間複習,多少時間實施課程。什麼時間實施那些課程,一一認真進行測算。

比如:選修課,什麼時間開最合適,是不是所有的選修課都等必修課學完了再選修。

研究性學習15個學分,需要270個學時,如何安排,安排在什麼時間合適。社群服務是2個學分,要10個工作日,社會實踐6個學分,分別要安排20天時間,又如何安排。

效果:既保證了學科課時的安排,又使一些容易被擠壓掉的課程,確保落實。同時,也保證了高三有了足夠的複習備考時間,不至於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發生矛盾和衝突。

(2)三年課程,一次性落實

理由:課程安排三年之中,如果不作一次性考慮,不是根本無法保證,就是漏洞百出,到時難以彌補。

做法:比如社會實踐課程(620)一開始就做到了一次性落實到位。

首先,把7—8天軍訓作為「軍事生活體驗課」,安排在高一暑期中,讓學生一進校就從緊張而艱苦的軍訓生活中體驗到軍人「雷厲風行,令行禁止」的作風,「艱苦奮鬥、不怕犧牲」的精神,「嚴格要求、服從指揮」的要求。從開學之初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

其次,是在高一期中考試後的一周裡,組織「社會生活體驗課」,每次4天左右,班主任和任課老師一起帶著本班學生到郊外、社群、或文化生活景區去觀察,體驗、參觀、訪問、交流,這樣既緩解了緊張的學習壓力,又豐富了生活學習內容。這一課程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廣泛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了解地方文化,培養熱愛家鄉,熱愛城市的情感,擴大視野,開闊胸襟。

還有,就是在高二的期中考試後7-8天,安排「勞動生活體驗課」,讓同學們到農村去,與廣大農民生活在一起,勞動在一起,了解農村,了解農民,關心農村,關心農民,體驗農村勞動生活, 培養廣大同學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關心農村發展,關心農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又比如學科課程對少部分學生,不符合取得學分要求的怎麼辦?我們就採取了利用寒暑假補修的辦法,解決這一矛盾,彌補學科課程學習中可能出現的漏洞。

(3)管理組織,一次性到位

理由:新課程體系龐大,內容龐雜,涉及面廣,如果在組織管理上落實不到位,不但許多課程落實不了,就連學校工作運轉都會帶來困難。

比如乙個年級從高一到高三要完成這麼多課程,組織這麼多活動,考核評價這麼多內容,沒有嚴密系統的管理,沒有一以貫之負責到底的組織系統,或者關鍵人員變更頻繁,就可能使有些課程實施中途受阻,甚至無法落實。

做法:採取了「年級主任分管負責制,核心小組領導制,三個第一責任人問責制」的管理系統。具體說,就是乙個年級從高一開始就由一位教務處副主任分管,一管三年,中途不換。

同時,年級有乙個以校級領導為主體的3人領導小組。這個領導小組,組長為校領導,組員為分管主任和年級另一位主任,另有1--2位年級組的組長列席組會議。這個領導組就是代表學校根據學校要求,指導、督促年級組加強課程實施與建設的,並為年級提供服務,起到服務協調的作用。

這個領導組的組長中途也是基本不變的。還有就是三個第一責任人的問責制。分別是年級課程、班級課程、學科課程建設與實施的第一責任人。

如果不到位,不符合要求,將受到學校問責。這三個責任人中,除個別班主任作調整以外,一般情況下,也是三年一貫制,一桿子到底。由於有了這三方面的管理系統。

課程建設與實施在每個年級都能保證,做到「穩定、持續」的開展下去了。不因為人事變動和管理鬆散而影響課程的建設與實施。

二、改革課堂

意義:如果課堂改革不正確,不到位,不成功那麼課程建設與實施就會難以正確,難以到位,難以成功了。因此改革課堂,應是課程建設與實施的攻堅戰。

現狀:改革課堂成了大家都喊得最兇、關注度最高,做得最多的地方,然而又是大家感到最難做,最不知道怎麼做,做得最令人不滿意的地方。

原因:一是全按傳統模式去做。二是全按專家設計去做。關鍵在於要真正弄清楚為什麼要這樣改,你根據什麼東西去改。課程建設與實施與課堂的關聯點到底在哪兒。揚棄不是拋棄

做法:從實際出發,突出如下五點

(1)突出學法指導原則,充分體現「以生為本」的課程改革理念。

我們認為這次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把學生從被動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在學習中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課堂教學的本質就應該是「學會與會學」,即首先要讓學生「學會」,這是知識目標;但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會學」,達到「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會學」的教學目的。

但是,要讓學生「會學」必須讓學生在學會知識的這個過程中才能獲得。也就是說「會學」是不能灌輸的, 它必須是一種實踐,只有通過「學會」這個不斷連續的實踐過程,才能慢慢培養起來。但是以往我們在評價課堂時,不是把握這個標準,而是主要看課堂的教學方法如何。

用教法來評判課堂的是非得失。這樣做的結果課堂上花架子多,表演成份濃。其實課堂教學,只要是有效的,這個有效也就是達到了「學會與會學」的教學目的,至於用什麼方法,不但是教師的自由,而且是教師個性,教師風格,教師技巧,教師策略的充分體現和需要。

如果一堂課就認為只有討論好,只有互動好,只有啟發好,這就使課堂成為僵化或表演的課堂了。針對這個問題,後來我們在課堂改革中明確提出兩點,第一點課堂教學的本質「學會與會學」,第二點是「方法沒有對和錯」。鼓勵教師運用最適合自已需要和最能達到「有效教學」這個目標的方法去教學,而決不拘泥於某一種或幾種方法。

基於這一點,我們的課堂強調把時間充分讓給學生,充分體現「少就是多」、「少教而多學」的原則,強調學法指導。我們除要求老師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外,還要求教師重視學生的學習反思,讓學生在學習反思中,總結自己的學法,並組織學法交流,通過交流讓學生達到提高自身學習能力目的。這幾年,我們專門將學生的優秀學法編成學法指導集,取名為「金針度人」。

(2)突出效率原則,充分體現「輕負高質」的課程改革目標

我們知道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之一,是想通過改革達到學生「負擔輕,質量高」理想目標。要使我們今天的課程建設與實施真正達到這一目標,只有一點是關鍵,那就是課堂教學的效率要高。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從課堂改革一開始,就堅決做到配合課堂改革,配合模組教學,自編《大課堂學本》。

我們編的這個《大課堂學本》與市場上流通的練習冊絕對不可同日而語,有本質上的區別,我們的大課堂學本,是把新課程改革理念通過這本資料,具體化、操作化、程式化,固定化起來。因此《大課堂學本》實質是課程改革在我校學科教學中創造出來的一本配套教材。《大課堂學本》到今年已經是第三次修改印刷了。

這幾年課改期間,我校學生沒有在市場上買一本資料,就是使用的這套配套教材。如果,對我們課改理念不能深入理解,我們這套教材,即使送給其他學校,他們也是用不起來或者發揮不了作用的。《大課堂學本》實質上是我校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典範之一,在我校無疑充分發揮了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負擔的重大作用。

(3)突出文化生成原則,充分體現教材二次開發的課程改革精神。

課程改革的精神之一就是教材不等於課程,教材需要用活,所謂用活,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師生要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這也就是課程建設與實施的應有之義 。對於這一點,人們很難做到,甚至也很難理解。其實,這是課程改革中的乙個理想境界,也是課堂教學中的乙個最佳境界,也是課程建設與實施的理想境界之一。

只有不斷的要求和引導教師做到這一點,課程建設與實施才是到達了乙個新的境界。學校的課堂教學也才能到達乙個新的高度。我們一開始就向全校師生灌輸這樣的觀念,並要求我校的名師、特級教師率先探索。

為推進課程改革實驗在我校的深入開展,做示範、探新路。應該看到,這三年來,我們不少教師在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中,語文特級教師胡小林老師的成果尤為顯著。他的第一本課堂文化生成資料。

取名為「拾級、問道」,細讀之,這絕不是一本一般的學生的讀書感悟或者隨筆,而是師生在語文課堂上解讀語文教材的生命感悟,是基於語文教材,出於語文教材,勝於語文教材的一本「文化生成讀本」。最近,他的第二本課堂文化生成資料《收藏 . 出發》,將近三十萬字,又已付梓。

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用教材能用到這個份上,課堂教學能教到這種境界,難道不應該拍案叫絕嗎?難道不是課程改革催生的碩果嗎?

(4)突出環節完整性原則,充分體現系統性的課程改革要求。

如何進行課堂改革,首先我們要把課堂放在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大體系去中思考,放在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大目標,大方向下思考,才能更好地把握課堂改革。因此,我們在課堂改學中,提出課堂只是學科教學中的乙個中心環節。也就是說,要讓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培養,要使「以生為本」的課改理念得到落實,我們需要把重點和重心放在課堂上,但是沒有課堂以外的配合是達不到這一目的,至少也要大打折扣。

也就是說,「以生為本」課改理念是乙個系統工程,需要有乙個「以課堂為中心,關注課堂以外學習生活,並進行有機配合」的系統,才能有效地完成這一目標,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提出了「課前自學、課堂研學,課後拓學」的三段一體的教學體系要求。課堂只是三個環節中的乙個環節,但這是乙個中心環節。我們只有以課堂為中心,以課前、課後作為課堂教學的兩翼,做到兩翼齊飛,課堂這個中心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學的主導作用。

其次,就課堂本身,我們也從系統論出發,提出了課堂教學環節要完整的要求。也就是說,課堂教學要能真正實現課程改革提出的「輕負高質」的改革目的,就必須在課堂效率上下功夫。而課堂效率來自於課堂教學環節的完整。

課堂環節的完整,大致就是「定標,施標,固標,驗標」這四個方面。如果這個四個課堂環節不完整,課堂效率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雖然每堂課不能千篇一律地按這樣的程式去做,但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體現這個環節的完整性,這是毋庸置疑的。

一旦課堂教學系統鏈中有乙個環節斷了,這個系統也就失去作用了。課堂是課程改革系統中最重要的子系統,既要放在系統中思考他的改革,還要就它本身的系統進行研究,只有這樣,才能讓它是適應大系統的需要和達成大系統的目標。

課程改革是乙個系統,強調系統性,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為此,我們創造性地提出了「四標、三學、三快、一體化」的教學架構,使之成為我校課程建設與實施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5)突出適應性的原則,充分體現在實踐中創新的課程改革要求

課堂要適應課程建設與實施的需要,這是我們在課堂改革中堅持的乙個重要觀念。因為這次課程改革中乙個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正確的課程觀,過去認為課程就是教材,實施課程就是實施教材。

因此,課堂從時間上看就是固定不變的45分鐘,從形式上看就是教師上課,從空間上看就是在教室。今天的課程改革,首先就要求我們打破這一陳舊的思想,樹立新的課程觀。即,一切為教育目標服務,能夠達成教育目標的資源,都可以開發成課程,都可以看成是我們必須的課程。

從這點出發,課堂概念也就發生了質的變化,也就是說45分鐘是課堂,大於和小於45分鐘,但只要實施課程需要的,都可以看成是課堂。在教室內上課是課堂,在教室外或其他地方,只要是實施課程的也都可以看成是課堂。

因此,基於以上這些觀念,我們首先從學科模組教學的需要出發,對45分鐘課堂進行了改革,實施了「70分鐘大課」和「40分鐘小課」的大小課制。因為實施模組教學後,語數外,計算機,通用技術等課堂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保證內容的實施和教學環節的完整。而且,我們也考察了國外課堂,例如美國就有大課,大課是90分鐘,芬蘭在第三次課改中,就改變了課堂時間,實現了大小課制,同時我們也總結了自身的教學經驗,感到傳統的45分鐘, 在高中階段對有些學科教學也會帶來諸多不利,比如資訊科技課、通用技術課、數學專題教學課等等。

因此,我們進行了這方面的改革。實行了一年多,感覺不錯,但仍需完善和改進。

新課程改革我的幾點體會

十年的新課程改革,我們一路走來,從學習理論,參加培訓到從事教學實踐,再從實踐中反思,改進自己的教學,是自己的觀念和實際教學水平有了大的更新和提高,提起新課改的感受,我感悟和認識很多。一 理念的轉變和更新。1 新課改強調以人為本,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強調以人為本,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

關於對新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

新一輪課程改革之風,吹開了課堂教學模式革新之幕,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既有體驗新課程的興奮和喜悅,也有感到理論與實際不好統一的矛盾與困惑,通過深入思考和認真研究,對於相關問題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能夠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一 注重課程形式,忽視課改精神。新課程改革就是要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

對我校新課程改革的幾點建議

初一歷史教師劉玉琴 我校自實施 三型六環 新課程改革以來,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教師觀念有了較大改觀,學習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的自學能力初步養成,一段時間以來,在教改的過程中,也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弊病,為了更好的促進歷史學科的教學工作,我提出以下幾點不成熟的建議 一 重新確立新的符合我校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