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2022-04-04 07:26:51 字數 5773 閱讀 9907

學語文學科是基礎教育中最重要的學科,閱讀是語文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學生正處於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最佳起步時期和個人素質的奠基時期,特別是小學中年級學生剛剛開始從識字階段向閱讀階段過渡,加強這一階段小學生的閱讀指導有利於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的積極性。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應把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提高閱讀指導的全面性。

所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對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閱讀是從書面材料中獲取資訊的過程。書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號、公式、圖表等。首先是把文字元號變成聲音,後達到對書面材料的理解。

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閱讀者根據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控制的。那麼,現在學生的課外閱讀狀況到底如何呢?筆者就這個問題對我校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發現:

有95.3%的學生或多或少地讀課外書,只有4.7%的學生從不讀課外書。

可見,課外閱讀在學生中已是非常普遍的行為,這是非常可喜的。但是,在調查中也發現,真正對閱讀感興趣,能在課外閱讀中汲取知識、開闊眼界、提高自身素質、享受閱讀中的快樂的學生僅佔一小部分,有相當多的學生還沒有對課外閱讀真正感興趣,不具有經常閱讀的習慣,尤其缺乏自主閱讀的能力。課外閱讀尚處於一種消極、盲目、低效的狀態。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勢在必行。

在多年語文教學中,我體會出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端正教育指導思想,擺正教與學、知識與實踐的關係

首先,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施教是為了不教。

同時,在教學中不僅注意教師授「法」,更要重視學生悟「法」,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要「授之以漁」而且還應讓學生悟到「打魚之術」,鼓勵學生去積極地**。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由他們重新發現,至少由他們重建。」這說明教師的「教」應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教師要精心設計「教」的過程,幫助學生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轉化。

只有這樣,學生語言能力才會得以提高,而能力的獲得又必須依靠學生的實踐活動,即動口、動手、動腦。筆者覺得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以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為主線,把主動權讓給學生,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從而達到培養和發展閱讀能力的目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落實學生語言行為的實踐活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儘量減少自己不必要的講解和提問,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語言行為的實踐,引導、鼓勵學生自己動口、動腦,養成一邊讀,一邊思考,一邊批劃的良好閱讀習慣,使學生在質疑問難、討論、剖析的過程中,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體驗,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效果。

(二)、發揮教師範讀的作用

教師在範讀的過程中,課文中那些生動的畫面,美好的嚮往,都會隨著老師的範讀,向溪水一樣流入學生的心田。在教學中,每學一篇課文,我都會用最美的語言來給學生範讀。如教學《春風吹》[1]時,我在範讀課文時,注重了詩歌的韻律美,突出了「綠、紅、醒」等重音,讀出了「春風輕輕地吹,春雨細細地下」的輕柔和「大家快來種樹,大家快來種花」的歡快。

我讀完後,孩子們好象都陶醉了,有的孩子說:「春天太美了,老師讀得更美,我好象看到了綠綠的柳樹,紅紅的桃花。」有的孩子說:

「我好象看到了燕子在天上飛,聽到青蛙在呱呱叫。」這樣,學生在細細的聽讀中,被老師美的情感,美的語調,美的語氣感染了,激起了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三)、教給學生一定的讀書方法

在教師範讀的影響下,孩子們都躍躍欲試了,這時老師就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掃除知識障礙,如讀準字音,不丟字,不添字,不重複,不斷句。完成對重點詞句的準確理解。

詞語是語言的建築材料,只有對詞語準確地把握,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如在教學《精彩的馬戲》[2]時,文中用了「哈哈大笑、哄笑、喝彩」三個詞來寫觀眾的反映,要引導學生抓住這三個詞的聯絡與區別,猴子爬竿,觀眾哈哈大笑,因猴子很頑皮,又穿著小孩的衣服。熊踩木球,觀眾哄笑,因為黑熊笨重,一會兒要摔倒,一會兒又穩住身子,觀眾緊張後發出一陣陣歡笑。

山羊走鋼絲,觀眾喝彩,因為山羊既沒有猴子頑皮,又不像黑熊那樣笨重,而是穩穩地走在鋼絲上,表現出色,因此人們高聲喝彩。又如《我要的是葫蘆》[3]中「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兩句話,充分表現了種葫蘆的人根本不只蟲子、葉子、果實之間的關係,最終導致「小葫蘆都落了」的結果。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正確理解句子的含義,以便學生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領悟全文。

(四)、教給學生語言行為實踐的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所謂「動口」和 「動手」,實際上就是強化學生語言行為的實踐活動,努力使學生成為閱讀過程的主人,盡量多留出時間,激勵、啟發和指導形式動口、動手、動腦去對語言文字,對課文的字、詞、句、段進行具體的閱讀思考,讓學生具體的讀一讀、看一看、劃一劃、問一問、議一議、說一說、寫一寫,去開動腦筋獨立地對字、詞、句、段、篇進行分析、比較、揣摩、品味和表達,只有這樣,閱讀教學過程才能成為學生聽、說、讀、寫的實踐過程,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們閱讀教學的質量。

(1)、讓學生「動口」把握文章的內容。

閱讀教學要重視學生朗讀訓練。「讀」是理解的基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騰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朗讀課文,去感受語言文字。學生只有「讀」得充分,才有可能準確地把握文章的內容。

當然這個「讀」必須帶著問題有目的得讀,使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尋求問題的答案。例如在分析《黃山奇石》[4]中的「仙桃石」一段時,要讓學生理解:人們為什麼給這塊石頭起名叫「仙桃石」?

就得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學生通過讀,不難理解:仙桃石是由於這塊石頭樣子象個大桃子,而且像從天上飛下來似的落在山頂的石盤上,人們根據這個想象而成的。另外「讀」還應包括教師在分析課文時,引導學生體味情節時的自由輕讀或表情朗讀。

這些「讀」要貫穿課堂的始終。在小語界不是盛行一種「以讀代講」的說法嗎,其根據就是語言文字常有一定的模糊性,有的意思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要我們加強朗讀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感模糊的識別功能,就能達到不需教而「自能讀書」的境地。

(2)、讓學生「動手」落實語言文字訓練。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地指導學生在閱讀時動手畫圈的方法,提供給學生一些畫圈的符號,使學生易於操作,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例如在教《從現在開始》[5]一文時,當老師提問:「小猴子當萬獸之王與其他動物的做法有什麼不同?

」時,就得出示明顯的訓練目標,即請用「~ ~ ~」畫出小猴子的做法,用「——」畫出其他動物的做法。目標的出示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指令性較為明確,效果良好。這樣學習,學生首腦並用,使思維趨於定向,讀書有了憑藉,易於操作,學生析句品詞等語言文字訓練就能落到實處。

有的文章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動手」畫草圖,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理解內容。

(3)、讓學生「說、議」,理解語言文字,領會文章中心。

說一說,議一議實質上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說話訓練,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長期以來,由於受傳統語文教學,特別是受高考指揮棒——只考筆試,不考口試的制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說話訓練方面都被忽視了。因此,我們語文教學要大膽地進行課堂結構改革,憑藉教材,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說。

教師要從鼓勵入手,消除學生心理上的恐懼感和自卑感,教給方法,指導他們練說。一般地說,可選用先聽後說,先看後說,先讀後說,先想後說,說寫結合等方法。不論採用何種方法,都要和有關的讀寫等學習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做到有目標,有依據。

例如教學《黃山奇石》這篇課文,教師在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錄相或插圖後,要讓學生說一說圖中的奇石像什麼,在讀了課文描寫的段落後,再讓學生不看書說一說、記一記課文是怎麼說的,這不但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使學生的語言得到了發展。

議一議這種形式要求較高,它既是學生思維的訓練,又是形式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但要注意的是,課堂議論必須有明確的目標,作者寫文章是通過語言文本來表達思想、感情的,我們讀文章也是通過語言文本來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交融,必須對語言文字有較深入地理解。因此,必須培養小學生的品詞和評句能力,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抓關鍵詞句、重點詞句的方法,而且要訓練他們抓得快、抓得準,評得對,評得深。

例如在教《草船借箭》[6]這篇課文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諸葛亮神機妙算,教師可組織學生從三個方面進行討論:第一,議論知人情,先討論諸葛亮為什麼請魯肅幫忙,並叮嚀魯肅不要把造箭的計畫告訴周瑜,讓學生明白諸葛亮知道魯肅老實,周瑜疾賢妒能,然後討論船隻靠近曹軍水寨,諸葛亮為什麼知道「曹軍不敢派兵出來」,讓學生了解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最後小結使學生明白諸葛亮知人情。

第二,議論知天文,討論諸葛亮立下軍令狀,三天趕造十萬支箭,為什麼第

一、第二天都沒有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才出發「取箭」,說明什麼,使學生明白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第三,議論懂地理,討論諸葛亮為什麼敢於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說明什麼,使學生明白諸葛亮通曉地理。通過議論,水到渠成,學生弄清了這個了神機妙算的原因是知人情,識天文,懂地理,從而領會了文章的中心。

(4)、讓學生「做、寫」,深化中心,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既可增強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又能促進良好認知結構的形成。課文中的有些知識離學生生活實際太遠,學生只能從書本中得到間接的理性知識,這個認識僅停留在記憶水平,如果讓學生動手做一做,這種認識則達到了理解水平,學生的印象較深。例如在《黃山奇石》這篇課文中,要引導學生理解猴子「抱」、「蹲」、「望」這三個動詞時,教師可讓學生上台分別表演出這三個動作,師生在台下根據課文內容和插圖加以指導,使學生在活動中直觀地理解詞意,體會到課文用詞的準確,同時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又如教學《烏鴉喝水》[7]一文時,邊教邊讓學生根據課文的描述做演示實驗,一邊指導學生把小石子漫漫地放進裝水的瓶中(半瓶以上的水),一邊觀察水面的高度變化,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深刻認識到烏鴉遇到問題勤於動腦,積極想辦法的良好行為,受到教育;在教學《詹天佑》[8]一文時,可以做「人」字形的鐵路和兩個火車頭的模擬火車,邊教學邊讓學生進行演示,從而加深印象,深刻體會詹天佑的聰明才智。

「寫」擠進課堂,這也是當前得到小語界共識的問題,俗話說得好「磨嘴皮不如爛筆頭」。因為書面語言表達有較充裕的時間進行思維,對於記錄思想的文字可以進行推敲修改,因而可以使表達更準確、更條理、更嚴謹。它可以大大減少口頭表達的毛病,使語言比較規範;另一方面,把「寫」擠進課堂實質上就是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參與面大,不論程度深還是淺都會在不同程度上使語言文字得到訓練。

例如教學《黃山奇石》一文時,在學生感知四塊奇石的形狀後,讓學生動筆寫出「它們像什麼」的句子,進而繼續加以深化,讓學生在現實生活和大自然中找一找、說一說、寫一寫「什麼像什麼」這樣的句子。這無形中就是給學生一次句式的訓練,堅持這樣做,時間長了就會提高形式語言表達能力。至於在課堂中,老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哪些「寫」的訓練,我想,只要我們有了進行「寫」的訓練意識,就會找到眾多的訓練形式和內容。

造句、命題作文不必說,還可以結合課文和學生實際進行仿寫、縮寫、擴寫、改寫等。另外,凡是課文中要求口述的,好多都可以進而轉為筆述,如說段意、說中心思想,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回答課後問題等。總之,動手操作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而且符合他們思維發展的特點。

小學生愛動、好奇,通過動手操作,可以使學生手、眼、腦等協同發展。

在多年語文教學中,我又體會出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應注意的問題:

(一)、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善於聯絡的習慣和能力

閱讀教學中有許多知識存在著聯絡,如在教學中,能巧妙地組織這些聯絡,從知識的聯絡中發展學生的語言,發展學生的思維,對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會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與學生思想實際的聯絡,重視課文內在的聯絡,重視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重視與學生生活實踐的聯絡,重視與當前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絡,以聯絡中讓學生自己去看事實,去理解思想品質。

(二)、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想象的習慣和能力

想象是人們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新形象的思維過程。可以說,作家離開想象,就無所謂作品。同樣,我們讀文章離開想象,就不能披文入情。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想象豐富,不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於景,而且還可以啟發學生進行藝術的再創造。小學課本中的許多文章屬於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來讀。通過想象,把話變為畫,讓學生頭腦中浮現出優美的意境。

培養學生想象的習慣和能力,一是要引導學生逐字、逐句理解好。二是留給學生充足的想象時間。三是創設安靜的環境,留給學生開闊的空間,讓學生在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中去馳騁想象,拓寬思維空間。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

武隆縣江口中學校吳正強 所謂快速閱讀,是指利用視覺運動的規律,通過一定方法的訓練,達到變聲讀為視讀,以閱讀快 理解快 記憶快為標準進行閱讀的科學閱讀活動。傳統閱讀理論認為 閱讀速度和理解記憶成反比,閱讀速度快了,理解記憶就一定會降低,細嚼慢嚥地閱讀,理解記憶才會更好,快速閱讀只能達到對文章的表層理解...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在智力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綜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的創新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它已成為21世紀人才必備的素質之一。創新教育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每個教育工作者肩負的重任。而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陣地。筆者就語文課堂教學中...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摘要 語文課程標準 指出 閱讀是蒐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 發展思維 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這句話說明了閱讀在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在二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自己始終重視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的陪養,並著力從以下幾方面做起。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能力 一 激發興趣培養習慣 興趣是學習的關鍵,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