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簡答題總結

2022-03-27 14:54:47 字數 5186 閱讀 8199

第一章1.教育心理學的定義及其研究內容

定義: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校情景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研究內容: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教學**五種要素;學習過程、教學過程、評價/反思過程三個過程。

2.教育心理學的作用

教育心理學對教育實踐具有描述、解釋、**和控制的作用。在實際應用幫助教師準確的了解問題;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幫助教師**並干預學生;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研究。

3.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初創時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1903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學》

發展時期(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末)

成熟時期(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

完善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後)2023年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

第二章1.心理發展的含義及其特徵

含義: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整個生命程序中所發生的一系列的心理變化。

特徵:連續性與階段性、定向性與順序性、不平衡性、差異性。

2.論述心理發展與教育的關係

3.論述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

4.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係表現在哪些方面?

認知發展制約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關於最近發展區(兒童的現有水平和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異)。

5.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基本信任感對基本不信任感(0~1.5)、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主動感對內疚感(4~5)、勤奮感對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親密感對孤獨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對停滯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感對絕望感(成年晚期)。

6.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因素

家庭教養模式、學校教育、同伴群體。

7.自我意識的含義及其發展

含義:個體對自己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的意識,包括自我認識、自我監控、自我體驗。

發展:生理自我(3歲)、社會自我(3歲至成年期)、心理自我(青春期)。

8.學生間認知方式的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

場獨立與場依存、沉思型與衝動型、輻合型與發散型。

9.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

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採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努力使教學方式個別化;運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

第三章1.學習的心理實質

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藉經驗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變化

學習是由反覆經驗引起的;學習表現為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學習所引起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是相對持久的。

2.人類學習和學生學習的區別

人類學習除了要獲得個體的行為經驗外,還要掌握人類世世代代留下的社會歷史經驗和科學文化知識;人類學習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生活實踐中,在與其他人交往過程中,通過語言的中介作用進行的;人類學習是有目的的、自覺的、積極主動的過程。

學生學習是在教室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有系統的在較短時間內接受前人所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並以此來充實自己的過程。

3.加涅的學習層次、學習結果分類

訊號學習、刺激-反應學習、連鎖學習、言語聯結學習、辨別學習、概念學習、原理和規則學習、解決問題學習;智慧型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度、言語資訊。

4.桑代克創立了學習的聯結理論,其基本觀點是什麼?

第一,學習的實質是在一定的情景和一定的反映之間建立聯結,其聯結公式為s-r。桑代克認為,情景和反應之間是直接聯絡的,二者不需要任何中介。第二,情景與反應之間的聯結是通過嘗試-錯誤過程,按一定的規律建立起來的。

桑代克稱之為嘗試-錯誤學習。他指出情景與反應之間聯結的建立矛盾(效果律和練習律),桑代克在後來的研究中發現:(1)聯絡本身不促進學習,只有個體在了解練習結果的前提下,練習才會起作用。

(2)懲罰只能暫抑制乙個聯結,而不能從根本上消除乙個聯結。

5.簡述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斯金納認為,人和動物的行為有兩類: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操作性行為時有機體自發做出的隨意反應。

斯金納認為,操作性條件作用的範圍可概括為4類:積極強化;消極強化;五強化;懲罰。有上述操作性條件作用的範圍可見,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其目的都在於增加某一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因而是建立操作性行為的有效手段。

而無強化和懲罰,其目的均在於減少某一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因而是消除操作性行為的重要手段。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把學習看成是反應概率上的變化,把強化看成是增加反應概率的唯一手段。

6.簡述經典性條件作用與操作性條件作用的不同

7.苛勒頓悟說的兩個基本觀點是什麼?

學習的實質是在主體內部構造完形;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的。

8.簡述布魯納的教學觀和學習觀

教學觀:教學的實質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動機原則、程式原則、結構原則、強化原則。

學習觀: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形成認知結構;學習包括獲得、轉化、評價三個過程。

9.結合教學實際論述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學生觀

(1)知識觀:建構主義者一般強調,知識並不是現實的準確表徵,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它並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相反,它會隨著人類的進步而不斷被「革命」掉,並隨之出現新的假設。

而且,只是並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在具體問題中,我們並不是拿來便用,一用就靈,而是需要針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另外,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於具體個體之外,儘管我們通過語言符號賦予了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這些命題還得到了較普遍的認可,但這並不意味著學習者會對這些命題有同樣的理解,因為這些理解只能由個體基於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它取決於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歷程。

(2)學生觀:建構主義者強調,學識並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基於相關的經驗,依靠他們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

並且這種寫實並不都是胡亂猜測,而是從他們的經驗背景觸發而推出的合乎邏輯的假設。所以,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另起爐灶,從外部裝進新知識,而是要把兒童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兒童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

教師不簡單是知識的呈現者,他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看法,洞察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以此為根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這不是簡單的「告訴」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與學生共同針對某些問題進行探索,並在此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了解彼此的相符,彼此做出某些調整。由於經驗背景的差異,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常常各異,在學生的共同體之中,這些差異本身便構成了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

教學就是要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與他不同的觀點,從而促進學習的進行。

10.先行組織者的含義和目的

含義:先於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於學習任務,並且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

目的:為新的學習任務提供觀念上的固著點,增加新舊知識之間的可辨別性,以促進學習的遷移。

第四章1.簡述學習動機分類

高尚的學習動機和低階的學習動機;近景的直接動機和遠景的間接動機;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

2.簡述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觀點

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力求成功的動機,一類是避免失敗的動機。力求成功者目的是獲得成功,他們最可能選擇成功概率為50%的任務,避免失敗者則傾向於選擇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難的任務。

3.陳述成敗歸因理論的基本點

(1)美國心理學家韋納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歸因和不可控歸因。(2)同時又把成敗原因主要歸為六個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好壞、身心狀態、外界環境等。(3)歸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學生把失敗歸因為無能這一不可控的穩定因素,今後就會不再努力;如果歸因為努力不夠這一可控的和不穩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強努力。

4.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培養:利用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互動關係培養學習動機;利用直接發生途徑和間接轉化途徑培養學習動機。

激發:創設問題情景,事實啟發式教學;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充分利用反饋資訊,妥善進行獎懲;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5.動機的強度與學習效率的關係

學習動機存在乙個動機最佳水平。即在一定範圍內,學習效率隨學習動機強度增大而提高,直至達到學習動機最佳強度而獲最佳,之後則隨學習動機強度的進一步增大而下降。而且,學習動機強度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這種關係因學習者的個性、課題性質、課題材料難易程度而異動。

第五章1.學習遷移的種類有哪些?

正遷移和負遷移;一般遷移和具體遷移;水平遷移和垂直遷移;同化性遷移、順應遷移和重組性遷移。

2.影響遷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性;原有認知結構;學習的心向與定勢。

3.促進遷移的教學條件

精選教材;合理編排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程式;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

4.遷移的作用

首先,遷移對於提供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其次,遷移時習得的經驗得以概括化、系統化的有效途徑,是能力與品德形成的關鍵環節。第三,遷移規律對於學習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關的培訓人員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5.原有認知結構對遷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幾方面?

首先學習者是否擁有相應的背景知識,這是遷移產生的基本前提條件。其次,原有的認知結構的概括水平對遷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再次,學習者是否具有相應的認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對認知活動進行調節、控制的元認知策略,這也影響著遷移的產生。

第六章1.知識學習的作用

首先,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是學校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其次,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是學生各種技能形成和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礎。再次,知識學習是創造性產生的必要前提。

2.如何提高知識直觀的效果

靈活選用實物直觀和模象直觀;加強詞與形象的配合;運用感知規律,突出直觀物件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充分參與直觀過程。

3.如何有效的進行知識的概括?

配合運用正例和反例;正確運用變式;科學地進行比較;啟發學生進行自覺概括。

4.如何運用記憶規律進行知識保持?

深度加工材料;有效運用記憶術;進行組塊化編碼;適當過度學習;合理進行複習。

第七章1.技能及其特點

技能,一般認為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

特點:第一,技能是通過學習或練習而形成的,不同於本能行為。第二,技能是一種活動方式,是由一系列動作及其執行方式構成的,屬於動作經驗,不同屬於認知經驗的知識。

第三,技能中的各動作要素及其執行順序要體現活動本身的客觀法則的要求,不是一般的習慣動作。

2.操作技能的含義及特點

含義: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

特點:物件具有客觀性,執行具有外顯性,結構具有展開性。

教育心理學簡答題題目

教育心理學 小學 歷年真題彙編 2006.1 2011.1 簡答題1.簡述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物件。2.如何理解學習的概念?3.簡述遷移的作用。4.簡述兒童強迫行為的主要表現形式。5.簡述影響問題解決的主要因素。6.簡述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7.簡述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歷程。8.簡述如何有效地進行學生...

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簡答題

1.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1.1 教育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的一種,是心理學與教育學的交叉學科.2.所謂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體生命程序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3.學生性格差異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徵差異和性格的型別差異 4.自我意識包括自我認識...

高等教育心理學,辨析,簡答題

課後作業一,1 2 6 7 8 10章同步作業 辨析 1 智力水平高的人,創造力也高。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智力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認知方面的穩定心理特點的綜合 創造力是應用新穎的方式解決問題,並能產生新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心理能力。二者的關係十分複雜。智力高的人雖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