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讀書中領悟一節好課的由來

2022-03-06 10:16:19 字數 2848 閱讀 4231

一節好課應該是一節難忘的課,並且有意義、有效、真實。它體現在學生的知識、情感、價值觀中,更體現在學生的思想提公升,富有激情。倘若老師能把自己的情感,學生的情感,教材要體現的情感和課堂環境,課本環境有機融合到一起,做到情境交融,那麼學生就會在一種特定的環境與氛圍中得到薰染和昇華。

而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應該實現有效互動,即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師生互動中,老師無論是生活閱歷、知識背景,還是情感體驗、價值判斷都遠遠高於學生。在生生互動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生活觀察與體驗等方面不盡相同。

在這些互動中,學生與課本更是一種不平衡交往,因為課本不具有主動性,這就要求師生必須走進課本,教師要會用課本,學生要會學課本,並與其內容對話,與其人物對話,與其編者對話,與其文字對話,充分領悟課本的思想要求,以達到「融入課本,真情交流」之目的。一節好課就是在這種互動中實現的。

一、讀書學理論,實踐有目標

眾所周知,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只有在理論指導之下,才能使實踐有目標、有依據。一節好課的標準也是在理論論證下制定出的,因此也需要在正確的理論引領下才能實現。在讀了《教師應該做到的和能夠做到的》這本書後,對如何上好一節課,如何才是一節好課,有了更深刻而切身的領悟及體會,因為我就遇到了書中保羅·奈爾森所提到的事情。

如:在教學「什麼是太陽高度」的內容時就遇到了問題——夏天溫度比冬天高是因為太陽照射地球的角度不同,而不是夏天太陽距離地球更近,即是角度問題,而不是距離問題。在教學這部分知識的時候,也讓我困惑和煩惱過。

明明自己準備的很豐富,講的也很透徹,學生課上都聽明白弄懂了,但是在做題時卻總出錯,這時什麼原因呢?通過讀書,使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類問題涉及到了人類的學習規律——「我們都會就學習做出某種假設,不管我們自己是否意識到這點。人們對於學習所做的假設是影響他們行為的隱含的(無意識)理論,但隱含的理論一般也是未經審視的理論」。

我認為是一種以往經驗的一種思維定勢。也就是說我對學生的學習規律沒有很好的掌握,在學生以往的知識儲備、經驗及生活體驗中,學生會自然而然的把夏天溫度高,是因為太陽距離地球比較近的緣故聯絡在一起,並且會在他們頭腦中形成隱含的理論,即一種思維定勢,而這種思維定勢如果沒有徹底打破,學生是很難接受新的觀點的。即使此時我做了再多的準備,講的再透徹,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認識,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這樣的教學是達不到好的教學效果的。

解決之道,關鍵是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採取正確的教學方法,即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互動學習過程中情境交融,用學生自己的思維去打破這種定勢,並且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親身體驗,初步感知,加深體會,理論昇華,由具體到抽象,由表及裡的按照認知規律去認識事物,只有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從而也就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讀書學理論,實踐有效果

學習理論,是為了能更好的利用理論指導實踐,並通過實踐驗證理論的精髓。那麼,有了理論知識做指導,如何才能付諸實踐,並取得好的效果,尤其體現在如何理論聯絡實際才能上好一節課,上一節好課呢?我認為一節好課的最基本的標準之一就是要遵循學習規律,功夫在課堂,準備在課外。

作為教師,在課堂上怎樣遵循學習規律,才能提高「互動」的質量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成為一節好課呢?我認為:其一,利用一切手段和策略,激發學生進入教學活動中去,達到「忘我」的境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真正被學習活動激發興趣和感染,被學習內容吸引和陶醉,並且願意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從而實現互動中的「真情交流」。

其二,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比如文字、音像、實物……要把這些因素整合到「互動」過程中,使其優化,發揮其特有的功能。其三,培養學生良好的互動習慣,包括傾聽、舉手發言、認真閱讀、觀察、思考、討論、記錄、釋放情感、發言響亮等等都是提高互動質量必不可少的條件。在理論學習指導下,在課堂教學中,例:

在教學《怎樣測量太陽高度》這課時,我是這樣做的:匯入提問(這是教學的前測)——你知道為什麼夏天熱而冬天冷嗎?你知道什麼是太陽高度嗎?

教學時組織學生充分討論,使學生產生興趣,有了初步感知,活躍學生的思維,在思考問題的基礎上,進入新課學習(**學習)。**學習階段(這是教學的體驗認知)——方法是準備地球儀、手電筒、白紙、釘子、鉛筆、尺子、量角器等學具。讓學生把手電筒當作太陽,把地球儀(過渡到白紙)當作我們生活的地球(過渡到地面),把釘子當作地面上的樹木或人。

請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去發現手電筒在遠近、高低的移動過程中,手電光(太陽光)照射下,地球上某一地區所得到的照射光線有什麼不同(指範圍)?太陽光是怎樣照射到地球的某一地區的(指直射還是斜射)?等等問題,並找到答案。

然後再利用陽光下直立物體的影子,去理解太陽高度對直立物體的影長所帶來的變化,這時教師再適時的交給學生用量影作圖法去體驗和體會到太陽高度角的概念及測量方法,從而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到太陽高度是角度而不是距離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質疑解答,深入思考,討論研究,真情交流,使學生在思辨過程中對事實的認知,對本質的認識,對規律的掌握都得到了提公升,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這樣的教學程序中,很自然的就進入到了結論階段。

結論階段(這是教學的收穫)——讓學生自己根據實驗的現象得出結論:太陽高度是角度問題,而不是距離問題(實際上夏天太陽到地球的距離比冬天太陽到地球的距離還要遠),從而得出為什麼夏天熱而冬天冷的原因了(是由於照射角度的關係)。在此之後,就是提公升階段。

提公升階段(這是教學的拓展)——提問:利用太陽照射角度的不同,我們可以怎樣利用太陽能?應該怎樣利用太陽能來節約能源?

等問題,讓學生課後去思考、研究,從而達到拓展生成的目的。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並聯絡到生活實際,這才是科學**引領學生的最終目的。

遵循學習規律,做好課前準備,課上引領學生主動**,自主學習,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使我充分領悟到了什麼是上好一節課,什麼是一節好課的要求,其要點就是要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不斷地豐富自己,提高自己,走進學生的心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再互動學習過程中滲透教學及學習規律,做乙個理論研究型的教師。

總之,通過讀書、教書,理論學習,實踐活動,使我更加深刻地領悟到:作為教師要努力實現最高境界——「教師應該做到的和能夠做到的」最佳教學效果。讀書使我得到了提高,受益匪淺!

使我真正領悟到了一節好課的由來。

一節好課的標準

上完一節課很容易,但是上好一節課並不容易。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究竟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才算是 好課 呢?我認為應該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來說。作為教師,第一,肯定是要熟讀教材,課前充分準備,科學準確地把握課堂教學內容,重點突出,難點分散,課堂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靈活流暢。第二...

一節好課的標準

從情感上要有不同的關注,從方法上要有不同的引導 指導,從難度上要有不同的設計,從目標上要有不同的要求,從發展上要有不同的期望,否則,一種態度,乙個表情,一種難度,一種方法,乙個要求,乙個目標的千篇一律,決不能成為好課。6 不再是教課本,還要走向實際和生活。一節好課,絕對不能是教教材,而必須是利用教材...

一節好課評價的標準

葉瀾教授對於一節好課評價的標準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葉瀾認為,一堂好課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現在5個方面 1 意義,即紮實。教師講的學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課?一節課中,學生的學習是有意義。初步的意義是他學到了新的知識 再進一步是煉了他的能力 再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