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一節好課

2021-03-04 09:56:57 字數 4872 閱讀 9183

一堂好課先要有溫度,進而有深度,最後要達成效度。心力、精力、智力投入到教與學的情境中,創設一種**、思考、追問的氛圍,形成一種強大的「學習場」。這裡提到了「教學情境」,情境是兩個方面。

「境」主要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認知停靠點。「情」主要是用情感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意向。如果教師上課冷漠,那麼學生聽課也必定冷漠;教師無真情講課,學生必然無真情聽課,沒有激情。

師生之間只有做到情感交流,學生的學習慾望才會高漲,效果才會好。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科學地創設教學情境,德國一位學者有乙個精闢的比喻:將l 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你無論如何難以下嚥,但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餚時,將l 5克鹽全部吸收了。

情境對於知識來說,就好象湯對於鹽,知識就如鹽,情境比作湯,鹽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融入情境中,才容易被學生消化。好的課,應該讓學生主動參與,由學生唱主角,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應該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識。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使每個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

好的課,能讓學生受益終生,一堂語文課的意義不僅侷限於教給學生某些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利用優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總之,真正的好課,不是老師出彩,而是學生出彩,簡言之,出彩要出在學生的「學」上。在評課時要做到「六個關注」:關注課型、關注教學思路、關注學習方式、關注學習成效、關注教學風格、關注評價方式。

尤其值得強調的是評課者要從學生「學」的情況反觀教師「教」的水平。

一、研究好課標準的意義

1.目前在各校深入開展的校本教研活動,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診斷性研究,也就是針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科學的診斷,然後進行有針對性地研究,以達到使我們的教育教學水平有乙個長足邁進的目的。我們研究好課的標準,可以促使教師們對自己的課堂教學與好課標準進行對比,並在對比中發現問題,然後進行有效的診斷,從而實現全面提公升教師素質與教學水平,因此我們可以說,對於好課標準的研究是校本教研中診斷性研究的基礎。

2.我們不能否認,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還有一部分教師的教學行為不夠規範,雖然解決的途徑是多方面的,但是由於好課標準簡潔明瞭,又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就成為教學管理者時常用來規範教師的教學行為,久而久之,好課標準就成為了規範教學行為的有效導向。

3.課程改革在不斷地向縱深發展,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這次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重要的陣地就是課堂,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怎樣做才可以實現這一關係到祖國未來的課程改革的目的呢?那就是要使我們的每一節課盡可能多的成為「好課」,好課標準正好適應了課程改革的需要,有效地保證了課堂教學沿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軌道執行,因此我們可以說好課標準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4.我們知道,優秀教師的成長搖籃是課堂,換句話說就是課堂教學造就了許許多多的優秀教師,如果我們用科學合理的好課標準來為教師們提供乙個具體的思路,那麼無疑會加快教師的成長速度,所以對好課標準的研究也是培養造就優秀教師的需要。

5.在教學改革中,我們遇到了很多困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師們對教學方式的變化很不適應,其結果致使有的教師是穿新鞋走老路,有的是穿舊鞋走原路。而好課標準則對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按照新課標進行教學做出了具體而明確的規定,這些規定會對教師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勢必會成為推動課程改革的動力。

6.工人做工是為了產生效益,農民種地是為了獲得豐收,教師的教學要獲得豐收,要產生效益,那就是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而質量的提高是需要踏踏實實的上好每一節課做保證的。在科學合理的好課標準的指引下,必然會使「好課」的數量大大增加,從而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二、好課標準的特點

首先,好課標準的評價因素具有不確定性。

1.好課標準無不顯示時代的烙印。凡是教學經歷在30年以上的教師,都會知道在*****的時候,學朝農、反潮流等等,那時的好課標準大概只有勞動和造反。而現在的教學改革,好課標準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何教會學生學會學習。

2.好課標準還會受到評課人思想意識的影響。現實教學中,我們有時會看到這樣一種情況,同是一節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甚至還會意見相左,其原因就是因為對一節課的評價,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意識決定了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看法與感受。

3.好課標準學科之間並不統一。每乙個學科都有每乙個學科的特點,實在是沒有辦法用同一把赤字來衡量每一節課的優劣,所以不同學科就有不同的標準,這也是極其正常的。

其次,好課標準還有它本身的逐漸發展性。

因為對課堂教學的評價是隨著時代在進步的,每當一種新的標準出來後,都要有乙個逐步完善的過程,有乙個逐漸被多數人認可的過程,並且還有在發展中逐步趨同的過程。所以我們說好課標準具有逐漸發展性。

再次,好課標準還具有深遠影響性。

1.教學評價體系是乙個多角度、多維度的教學管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內容,而好課評價直接影響到其它評價制度的建立與執行,所以好課評價制度對整體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將會產生重要影響。

2.因為評價系統的建立首先是一種**導向和激勵,所以對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具有深刻的指導性,不僅是促進教師提高的動力,而且還要對教師的努力方向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

3.廣大的教師們都希望自己的教學水平有顯著的提公升,都希望自己的素質得到快速發展,而科學的合理的好課評價標準,直接為教師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具體的可操作的要求,促進課堂教學水平的提公升。

三讓 1、讓學生當課堂的主角

在觀摩教學活動中,教師為了充分顯示自己的能力,往往自己唱主角,讓學生當配角。自己當太陽,讓學生當月亮。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學生的學僅僅是為了配合教師的教。

學生在課堂上實際扮演著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角色。教師期望的是學生按教案設計做出回答,教師努力誘導學生,得出預定答案。教學究竟是教服務於學.還是學為教服務?

最差的教師一般都會從頭講到尾,中間缺少精彩,沒有波瀾,課堂霸權,因為這樣的課基本不需要教學設計,也不需要什麼教學智慧型,無須考慮怎樣啟發、怎樣誘導或怎樣引導,只要將書本裡的東西自己敘述完就算完事,將完成教學任務定義在自己講完了多少,而不是學生學會了多少,由此可見這樣的課效率一定低下,因為他違背了受教育者的認知規律。所以,我認為「教師唱主角」的課,即使教師表演得十分精彩,也稱不上好課。

我們換個角度審視 ,想想學生在課堂中學到了什麼,我們就會發現,許多環節是為了迎合評課人口味而設計的 ,學生的學習效果有時並不理想。這種現象在優質課評比中尤為常見。因此,「中評不中用」的課不是好課。

2、讓學生主動參與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教學應該實現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充分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嘴巴、眼睛。只有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課堂教學應該使每乙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有些教師在談話的語氣上不再以權威的身份出現.而是以朋友的姿態出現。比如.在指導學生朗讀的.有位老師是這樣處理的:

「這麼美的課文;老師也很想讀,給老師乙個機會好嗎?」當老師成功的範讀博得學生熱烈的掌聲時,他馬上接著說:「老師讀得好的地方,你可以試著學一學。

如果你覺得不夠好的地方,請你改一改,你也讀一讀,好嗎?」這是多麼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啊!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怎麼會不主動參與呢?

而在乙個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中,學生的素質又怎麼會得不到發展呢?我認為,能讓學生的素質得到發展的課就是好課。

3、讓學生受益一生

教學不等於智育。教學具有全息性。課堂教學應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讓學生取得乙個裝知識的袋囊。

比如語文課,它的意義不僅僅侷限於教給學生某種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者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和情操,影響他們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並最終積澱成為他們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

有的教師把完成認知性任務當成課堂教學的中心或惟一目的 ,教學目標設定中最具體的是認知性目標。由此導致的結果是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有效傳遞,人圍著書轉。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那樣:

「教師使出教育學上所有的巧妙的方法;使自己的教學變得盡可能地容易掌握。然後再將所有的東西要求學生記住。這種忽視學生主體只重視知識移植的課堂教學是對學生智力資源的是大浪費。

」,課堂教學應當是面對完整的人的教育,因此,僅僅達到認知目標的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課。

五實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葉瀾女士認為,一堂好課的基本要求沒有絕對標準,但有一些基本要求。大致表現在五個方面。

1、有意義——紮實

一這節課中,學生的學習首先是有意義的。初步的意義是他學到了新的知識;進一步是鍛鍊了他的能力;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再發展一步,是他越來越會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學習學生才會學到新的東西。

學生上課,「進來以前和出去的時候是不是有了變化」,如果沒有變化就沒有意義。一切都會順,教師講的東西學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這個課呢?換句說,有意義的課,它首先應該是一節扎扎實實的課。

2、有效率——充實

有效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面上而言,這節課下來,對全班學生中的多少學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間的、困難的,他們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沒有效率或者只是對少數學生有效率,那麼這節課都不能算是比較好的課。

在這個意義上,這節課應該是充實的課。整個過程中,大家都有事幹,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整個課堂的能量很大。

3、生成性——豐實

一節課不完全是預先設計好的,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真實的、情感的、智慧型的、思維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相當活躍。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的生成,這樣的課可稱為豐實的課。

4、常態性——平實

不少老師受公開課、觀摩課的影響太深,一旦開課,容易出現的毛病是準備過度。教師課前很辛苦,學生很興奮,到了課堂上就拿著準備好的東西來表演,再沒有新的東西呈現。當然,課前的準備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但課堂有它獨特的價值,這個價值就在於它是公共的空間,需要有思維的碰撞及相應的討論,最後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相互生成許多新的知識。

她倡導的「先基礎教育」反對借班上課,為的就是讓教師淡化公開課、觀摩課的概念。在她看來,公開課、觀摩課更應該是「研討課」。因此,她告誡老師們:

「不管誰坐在你的教室裡,哪怕是部長、市長,你都要旁若無人,你是為孩子、為學生上課,不是給聽課的人聽的,要『無他人』。」她把這樣的課稱為平實(平平常常、實實在在)的課,並強調: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多人幫著準備,然後才能上的課。

怎樣評價一節「好課」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上一節好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而使我們上的每一節課都成為好課是每位教師的理想。一節好課應該具備怎樣的特點,又應該怎樣評價一節好課呢?一 一節好課應該是一節 重點突出 的課 一節好課不應強求面面俱到,而應該是有側重 突出重點 有亮點的課。在評價一節課時我們會看是不是 三維目標 都完成得...

一節好課評價的標準

葉瀾教授對於一節好課評價的標準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葉瀾認為,一堂好課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現在5個方面 1 意義,即紮實。教師講的學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課?一節課中,學生的學習是有意義。初步的意義是他學到了新的知識 再進一步是煉了他的能力 再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

一節好課評價的標準

1 有意義的 真實的。一節課中,學生的學習是有意義。初步的意義是他學到了新的知識 再進一步是煉了他的能力 再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產生更進一步學習的強烈的要求 再發展一步,在這個過程中他越來越會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學習學生會學到新東西,學生上課,進來以前和出去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