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三邊關係教學反思

2021-12-30 18:57:52 字數 1672 閱讀 4555

《三角形的三邊關係》一課是在學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以及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基礎上學習的,是本章的乙個難點。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雖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條邊,但三角形「邊」的研究卻是學生首次接觸,一節課的時間,要讓學生從抽象的幾何圖形中得出結論,並加以運用,並非易事。因此,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觀察、感知的基礎上,動手操作,擺一擺,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組討論、合作學習,運用多**課件輔助教學,老師恰當點撥,適時引導。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既讓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從課堂中暴露出了一些實際問題,下面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反思本節課的課堂教學:

1、關注學生親身經歷本節課的乙個突出特點就在於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上,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環節:一是匯入部分:學生從5根小棒中任意拿出3根,擺一擺,可能出現什麼情況?

結果有的學生擺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學生沒有擺成三角形,此時,老師接過話題:能否擺成三角形估計與三角形的「邊的長度」有關係,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這樣很自然地就匯入了新課,為後面的新課做了鋪墊。

2、二是新授部分:學生用手中的小棒按老師的要求來擺三角形,並且做好記錄。這個過程必須得每個學生親自動手,在此基礎上觀察、發現、比較,從而得出結論。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乙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教學中,我有意設定這些實際動手操作、共同**的活動,既滿足了學生的精神需要,又讓學生在濃烈的學習興趣中學到了知識,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3、練習設計層層深入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練習:1、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2、小明從家到學校走哪條路最近?

3、給帆船設計三角形的船帆。評價一節數學課,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練習得到的反饋。而學生之間參差不齊,為了能兼顧全班學生的整體水平,我在練習設計上主要採用了層層深入的原則,先是基礎知識的練習;然後用三角形的知識解決問題;最後發揮自己的智慧型進行帆船的設計。

而每一道題都運用了本節課的知識,每一道題目的呈現方式又都不同。這樣既能讓後進生跟得上,又能讓優等生吃得飽,從而讓全班同學共同進步。

4、小組合作落到實處。課改之後我們在很多時候都看到有小組合作,有的小組合作目的性強,有實效,而有的小組合作卻如走馬觀花,走過場。本節課的小組合作我用了兩次,卻都能切實體現到小組合作的實效性。

新授課中的小組合作「擺三角形」,學生分工明確,參與性強,而練習中的小組合作卻能集眾人智慧型,全面考慮,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

四、存在的不足:1、對學生出現不同意見時的處理:以3cm,5cm,8cm的小棒擺三角形時,全班有兩個同學認為這三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

在教學時,我喊了兩個中的乙個上台展示,由於準備的小棒有厚度,她上台確實擺成了,此時我怕耽誤教學時間而完不成教學任務,只是叫了另乙個認為能擺的成三角形的同學上台展示了,並就三角形的定義強調了一下。如果此時用電腦操作,會更直觀,效果會更好,也能為後面的新課作好準備。2、沒有及時捕捉學生的智慧型。

學生在思考「能圍成三角形三條邊的關係」時,其中有乙個學生說「我發現兩條短邊的和比另外一條邊長時,就能圍成三角形。」當時由於我考慮到為後面的「任意」二字做鋪墊,並沒有對學生的這個答案做過多的評價。其實這是判斷三角形三條邊的關係時一種最優化的方法。

在教學中,我們不能束縛在教材的條條框框中,而忽視了班上少部分同學的靈感和智慧型。在課堂中,如果我能及時捕捉這一資訊,並因勢利導,我相信本節課,不僅能找出三角形三條邊的關係,還能找出能否三角形的三條線段的最優化方法,一定會為本節課增色不少。

三角形三邊關係教學反思

三角形三邊的關係 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教材第八冊新增的內容。三角形是最簡單的多邊形,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本課是在繼第七冊對空間與圖形內容的學習後,在學生已經對三角形有了初步認識,能夠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並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穩定特性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既要學會 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的特...

三角形三邊關係

三角形三邊關係 教學設計 背景與導讀 三角形三邊的關係 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 三角形 中的第一課時,該課時是在學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義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徵,即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三角形三邊關係定理不僅給出了三角形三邊之間的大小關係,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斷三...

三角形的三邊關係

教學目標 1 通過拼擺 演示等活動,探索發現 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的規律,並能利用關係判斷是否可以拼成三角形。2 在教學中滲透知識間的內在聯絡,擴充套件學生的認知結構,培養學生觀察 比較 分析 判斷等能力及問題意識。3 通過教學讓學生體驗數學問題的 性和挑戰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及...